教場村[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沈家門鎮下轄村]

教場村[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沈家門鎮下轄村]

教場村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沈家門鎮西部。古時村東一高地原是練兵場,稱校場。當地校、教音近,異寫為教場。村民鄭、朱二姓居多,清康熙、乾隆年間從奉化、鎮海朱桑村等地移入,最早遷來居民至今約300餘年歷史。

基本信息

(圖)教場村教場村
教場村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沈家門鎮西部。古時村東一高地原是練兵場,稱校場。當地校、教音近,異寫為教場。村民鄭、朱二姓居多,清康熙乾隆年間從奉化、鎮海朱桑村等地移入,最早遷來居民至今約300餘年歷史。50年代初為沈家門鎮第十九、二十村。1955年組織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為教場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為教場大隊。1985年改為教場村,村內建立生產聯合社。現屬普陀區沈家門鎮。全村有312戶、638人。

地理優勢

村東為沈家門鎮西部街區,屬繁華地段,南連沈家門漁港,西靠蒲灣村,村西為杭州至沈家門329國道起點站,329國道穿村而過。
村內有區級行政事業單位20餘家。普陀區人民醫院,舟山市實驗國小--沈家門國小等設在村上。村北有鶴齡泉景點,可蓄水2萬多立方米,分雲、德、亦3渠。國民政府曾賜仁心義舉匾額。水碧凝寒,清澈明淨,如遇山雨溢渠,泉水渠渠相連,似瀑布飛掛,甚為壯觀。它既為村民供飲用水,又堪稱沈家門一景。

工業發展

(圖)教場村教場村
教場人世代以務農為生,靠雙手耕耘解決溫飽,但人多地少(1976年人均耕地0.41畝),單一經營,生活始終富不起來。1962年起也辦過機械廠、軋米廠,組織副業拖車組等,但由於經營不活,管理不善,仍收入甚微,至1976年,村民勞均收入僅351元。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一班人,注重發揮街區地理優勢,把工作重點轉向發展村辦企業,先用村裡的禮堂辦劇場,常年請外地劇團演出,既活躍村民文娛生活,又增加集體收入。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土地徵用增多,不少青壯年都當了土地徵用工。耕地不斷減少,更堅定他們走農工商一體化經營的決心。1984年投資75萬元,興建沈家門飯店,客房67間、床位147張,1986年開始營業。由於服務周到,清潔衛生,收費合理,贏得旅客信任,1987年確定為舟山市第一家鄉鎮企業涉外飯店。1992年接納旅客4萬餘人次,營業額125萬元,利潤10.8萬元。是年又投資700萬元,正在進行二期擴建工程,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客房、餐廳、舞廳、會議室、中央空調、閉路電視、程控電話等設備配套齊全。1992年底,村辦有沈家門飯店、新站飯店、沈家門汽車修配廠、石料廠、沈家門劇場、綜合商店等6家企業。年末職工94人,固定資產209萬元,產值272萬元,上繳稅金6.35萬元,創利潤20.44萬元。是年成立沈家門實業公司,加快發展村辦企業。
在興辦企業中,重視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1981年,以來先後從上海杭州寧波紹興等地請進30多名科技管理人員,又派出村民到外地培訓。這些人均成為骨幹。隨著村辦企業的發展壯大,村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1992年,村民總收入375.64萬元,上繳稅利20.44萬元,人均收入1924元,勞均收入4463元,比1976年提高12.7倍。
1977年前,村內男勞力年收入一般600元左右,女勞力300元左右,夫妻二人勞動一年收入不足1000元。2003年後村辦企業夫妻雙職工一般年收入1000元;高的可得23000多元。家家有積蓄,戶戶有存款,冰櫃彩電收錄機等都進入村民家庭。

農業發展

50年代初,教場村有耕地420畝,其中水田225畝,旱地165畝,蔬菜地30畝。當時以種植大眾蔬菜為主,畝產2噸左右,年上市量約60噸。50年代後期引進番茄、長蒲。60年代中期又引進花菜茭白和黑龍江馬鈴薯等高產作物。同時推廣旱地種蔬菜。全村蔬菜地100畝左右。年上市量300噸。70年代末,蔬菜面積增至120多畝,年上市量400噸左右。總產量比50年代初增加5.67倍。
企業發展以後,村里青年、婦女勞力都想去企業工作,1981年前後一度出現部分土地拋荒現象。村推行農工商一體化管理制度,採取以工補農政策,穩定農業社員情緒。從1982年起,調整土地種植對象,把蔬菜地承包給種菜能手,村控制種植計畫,種籽、秧苗、農具由村里供給,免費機耕,農業稅由企業代繳,並對菜農給予適當補貼。1982~1991年,村共支付補農資金86638元,為市場提供各種蔬菜1956噸。由於近幾年城鎮發展需要,土地徵用搞建設,山地停耕還林,至1992年,全村只存13畝土地。勞力大多投向企業,成了沈家門鎮的街區村。

文明建村

(圖)新建的籃球場新建的籃球場
村級經濟發展後,黨支部和村委會重視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從自身做起,近幾年來,全村9名黨員,有7名評上區、鎮、村級優秀黨員和先進工作者(生產)者。
為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村成立計畫生育協會,對獨生子女給予各種優惠政策,對未婚青年、新婚夫婦進行晚婚晚育教育,對育齡夫婦進行計畫生育教育,使全村形成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好習慣。1982年起,教場村連續10年被評為區鎮計畫生育先進單位。為鼓勵青年學習文化知識,村里規定對考入中專的每人獎勵100元,考入大專的每人獎勵200元,不具備國中文化的不安排到企業工作。

社會福利

為使退休社員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從1980年起實施養老金制度。1992年共支付養老金58315元,其中男社員平均每人每月61.02元,女社員平均每人每月35.88元。村裡有老年活動室,開展棋類、牌類活動。組織老年社員聽法制宣傳,請醫生上老年衛生保健課,分批組織60多名退休社員去奉化溪口、寧波天童等地旅遊。退休社員醫藥費超過100元的由村里負責50%,退休社員亡故,由村提供汽車服務並開支火化費。
1992年,村里制訂了50條村規民約,並大力開展剎三風、評三戶、創文明活動。村民朱名揚家1983年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從1988年起,教場村連續5年被評為區級文明單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