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多年來,因為學術研究和個人興趣的關係,我閱讀了較多古典詩歌,也閱讀了一些當代詩歌。這種閱讀,豐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使我對自然和社會產生了一些感悟和共鳴,進而產生想要以詩的方式把這些感悟和共鳴表達出來的願望。這便是產生這本小小詩集的一點緣由。
人們知道,詩要有馳騁縱橫、出人意表的想像力,要有充滿活力的優美文采和新穎別致的語言形式。即如古人所謂“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文章不群,辭彩精拔”。當然,更重要的,詩要有深刻的思想志向和充沛真摯的情感。古人云“詩言志”,又雲“詩緣情”。其實,“志”和“情”本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當然,一般說來,前者偏於理性,而後者偏於感性。沒有“志”,詩就失去了方向,就沒有深邃的洞察力和引人向上的高度;而離開了“情”,詩就會變得蒼白貧乏,就缺少生動性、獨特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優秀詩人和他們的創作實踐,都證明了這個道理。
說來慚愧,我在詩的藝術表現方面,實在是力所不逮,缺少深沉獨到的識見和豐富的想像力,也缺少夢筆生花的繽紛文采,寫出來的,自然不能算作成熟的詩作。不過,這畢竟是彼時彼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至今讀來,也還每感親切有味。法國批評家丹納說過,藝術大師猶如參天大樹,旁邊少不得許許多多小樹和小草。既然如此,我願自己的稚拙的寫作,就像小草一樣,為參天大樹烘雲托月,至少能起一點生態背景的作用吧。
這是我的第一本詩集。名曰《故鄉的歌》,是取自其中一首同名詩作的標題。不僅因為自己私心裡很偏愛這篇作品,也因為集子中還有其他一些作品,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反覆詠唱了同樣的主題。
內容包括兩部分:上編是新體詩,下編是舊體詩。末尾以近年發表的幾篇論詩的文章作為附錄。“新體詩”和“舊體詩”合編一冊,看似有些奇怪,實則不然。東漢末曹操(及其同時和後來的詩人)既寫四言詩,又寫五言詩。四言源於《詩經》,其體甚古,當然是舊體詩;而五言出自東漢,在當時顯然是新體詩。盛唐時李白(當然不僅是盛唐、也不限於李白)既寫樂府詩,又寫律詩、絕句。樂府出自漢代,當時已算是舊體詩;而律詩、絕句則定型於唐代,號稱近體詩,當然也就是新體詩。唐宋和以後的很多詩人,兼擅詞、曲,亦同此例。可見,“古今融通、新舊兼備”,實是中國詩歌史上其來有自的悠久傳統。當然,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但在今天民族文化傳統不斷發揚光大的時代里,這應是值得不斷探索的方向。
[]自序[]故鄉的歌這裡的詩作,準確說來是習作,多是忙裡偷閒,在手機上寫出來的。才思有限,數量不算多,誠如孔乙己所謂“多乎哉?不多也”。但想要表達的感受和想法,還是真實的,是興之所至,有感而發。寫出之後,略加修改,曾發給一些師友同道,請他們分享和指教。他們也往往很快回信,有的給予鼓勵,有的即興唱和,也有的則指出某些不足,助我改進提高。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能與一些博學多識的朋友們切磋交流,有所進益,實在是我的幸運。
還有一點體會。我總感到,寫詩的人,應該讀點古典詩論、詩評、詩話之類,即使沒有寫作上的直接幫助,至少可以豐富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趣味;而研究詩歌(特別是古典詩歌)的人,更應該嘗試一下詩歌(包括舊體詩和新體詩)的寫作,這樣可以積累一些感性經驗,在品評古今詩歌作品、探討其風格、流派、發展的時候,就不至於大發議論、不著邊際、給人以“放空炮”的感覺了。我的恩師公木老人(1910—1998),畢生進行詩歌創作,留下了《鳥槍的故事》、《八路軍大合唱》(其中之一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人類萬歲》等優秀作品;也畢生從事學術研究,留下了《中國詩歌史論》、《談詩歌創作》、《論“第三自然界”》等重要著作。一方面,他從自身詩歌創作的實踐,上升到關於新詩發展道路、以至於整箇中國詩歌傳統的系統闡發;另一方面,又從個人創作中的具體審美感受,上升到關於一般創作規律、以至於詩歌藝術審美本質的精闢揭示。“兩者相輔相成,猶如有力的雙翼,托起詩人在詩的王國里自由翱翔”(見拙作《公木的詩學世界》,載《人民日報》1996年6月27日)。他的經驗,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啟迪。我自己做得不好,但願意朝這個方向努力。
現在,把這些不夠成熟的詩作付之梨棗,不惟敝帚自珍,也希望在更大的範圍內向朋友們請教。“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是所望焉。
著名畫家、汕頭市政協副主席、文聯主席謝鏗先生惠賜扉頁畫作;著名書法家、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華南師大商周金文研究中心主任張桂光先生,著名書法家崔仁輝(子嵐)先生,陝西師大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李繼凱先生,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授、深圳長青詩社社長陶濤先生,惠賜題詩墨寶;老友馬慶洲兄精心策劃編輯。諸多友人予以熱情鼓勵,酬和這些小詩,使之增色不少。謹此致謝!
郭傑
2015年5月於羊城目錄
目錄
上編
故鄉的歌3
黃河故道8
鴿哨10
桅桿15
岳陽樓17
陶淵明印象19
焦裕祿之歌23
廢墟下的嬰兒25
冬28
告別春天29
讀海子的詩30
人和鳥32
門與窗33
中秋34
喔,巴黎35
下編
登武夷山天游峰41
中年42
棲霞寺43
春遊萬綠湖(二首)44
望鄉45
示兒47
龍門三章48
荔園春49
山行50
文山湖秋意51
中山陵52
銀湖相思台53
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高校領導班諸同學54
寸半55
端午56
國慶六十周年志感57
[]目錄[]故鄉的歌七娘山黑岩角58
寄友人59
二〇〇〇屆諸生畢業十年重聚感懷60
尹吉甫廟61
登黃鶴樓62
次韻張宏生兄香港重聚有作64
韶山66
除夕67
新春登梧桐山(三首)68
萬里行蹤69
偶題70
重上雲龍山71
山間74
仙湖蝴蝶谷75
春野76
觀崔仁輝(子嵐)兄草書77
詠竹78
訪印尼渡多巴湖登夢幻島79
巴厘島80
壬辰端午吊屈原81
赤壁懷古82
和夏老83
玉龍雪山84
游陽台山大覺寺85
夏日偶題86
年來87
二〇〇二屆諸生重返母校寄語88
贈內(六首)89
嶺南春早91
舊體詩跋92
附錄
陶淵明“真意”探微——從沈從文一篇遺文得到的啟示95
美景如畫情韻悠長——讀白居易《題岳陽樓》108
《文學遺產》照亮我的學術之路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