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卻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故意犯罪形態只能存在於故意犯罪中,過失犯罪沒有犯罪目的,不可能為犯罪實施預備行為;沒有出現危害結果時,不可能成立過失犯罪。故意犯罪形態是在犯罪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停止下來所呈現的狀態,這種停止不是暫時性的停頓,而是結局性的停止,即該犯罪行為由於某種原因不可能繼續向前發展。故意犯罪形態不是就犯罪行為的某一部分而言,而是就已經實施的犯罪行為整體而言。

形態

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態

犯罪完成形態即犯罪既遂的標準從根本上說看行為是否齊備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因不同類型的犯罪法律設定的構成要件要求有所不同,所以既遂的判斷標準也不應具體分析,大致說來,主要是結果犯、危險犯、行為犯以及舉動犯,對既遂各有不同的標準。

*行為犯,只要實施了刑法分則規定的某種危害行為,即構成犯罪既遂。

*危險犯,以刑法分則規定的足以造成某種嚴重後果的危險的出現為犯罪既遂。

*結果犯,以刑法分則規定的危害結果的出現為犯罪既遂。

對既遂犯直接按照刑法分則有關條文的規定處罰。

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態的比較

故意犯罪形態只能出現在犯罪過程中,在犯罪過程以外出現的某種狀態,不可能形成故意犯罪形態。例如,某甲因與某乙有仇,而產生了殺害某乙的犯意,但經過反覆考慮後打消了殺害某乙的犯意。由於僅有犯意並不構成犯罪,故犯意的產生不處於犯罪過程中,因此,某甲打消犯意的情形,不是故意犯罪形態。再如,某丙盜竊了某丁的財物,數日後又自動將所盜財物返還給某丁。這是犯罪既遂後所實施的行為,也不是故意犯罪形態。

故意犯罪形態是在犯罪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停止下來所呈現的狀態,這種停止不是暫時性的停頓,而是結局性的停止,即該犯罪行為由於某種原因不可能繼續向前發展。因此,故意犯罪形態,是靜止的犯罪行為狀態,而不是運動的犯罪行為狀態。就同一犯罪行為而言,出現了一種未完成形態後,不可能再出現另一種犯罪形態。故意犯罪形態不是就犯罪行為的某一部分而言,而是就已經實施的犯罪行為整體而言。不能認為一個人實施的一個犯罪中一部分是此犯罪形態,而另一部分是彼犯罪形態。

故意犯罪形態只能存在於故意犯罪中,過失犯罪沒有犯罪目的,不可能為犯罪實施預備行為;沒有出現危害結果時,不可能成立過失犯罪。所以,過失犯罪沒有犯罪預備、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形態。由於過失犯罪沒有未遂,也沒有必要肯定其有犯罪既遂。所以,對於過失犯罪而言,只有成立與否的問題,而沒有既遂與未遂的問題。間接故意犯罪,也不可能為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在沒有發生危害結果的情況下,也難以認定行為人有間接故意。所以,通說認為,間接故意犯罪不可能有犯罪預備、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形態。基於同樣的理由,間接故意犯罪只有成立與否的問題,而沒有既遂與未遂的問題。因此,一般認為,只有直接故意犯罪才存在故意犯罪形態。

間接故意犯罪

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在認識特徵上,間接故意表現為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結果的心理態度。如果行為人明知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結果而仍決意為之,就超過了間接故意認識因素的範圍,應屬於直接故意。在意志特徵上,間接故意表現為行為人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所謂“放任”,是指在當時的情況下,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是否發生不能肯定,危害社會的結果不是行為人實施行為的目的所在。行為人既不是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也不是希望危害結果不發生。行為人之所以要實施犯罪行為,目的在於追求這種危害社會結果之外其他結果。因此,行為人對行為將會發生的危害社會的結果採取了聽之任之的態度,即結果發生也可以,不發生也無所謂,兩種結局都不違背行為人的意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