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輿情

政府輿情

政府輿情是“政府輿論情況”的簡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與政府相關的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政府及其管理者所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它是較多民眾對關於政府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等表現的總和。

政府輿情定義

政府輿情是“政府輿論情況”的簡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與政府相關的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政府及其管理者所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它是較多民眾對關於政府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等表現的總和。

政府輿情監測意義

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發展迅速,輿情監測工作已成為政府工作內容的一部分。政府輿情監測,首要的意義是發現危機信息,及時反應網路危機負面,爭取反應時間。對突發事件,有些是對政府形象有影響的輿情,進行良好的掌握,及時的了解動態,對於一些錯誤的、失實的輿論做出正確的引導作用,積極主動的處理措施等方案。

政務輿情的第二個重要意義是從巨觀上把握整體輿情情況。輿情通俗地講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會各階層民眾對社會存在和發展所持有的情緒、態度、看法、意見和行為傾向,而輿情監測主要反映在網路輿情和社會輿情兩個方面。網路輿情社會輿情都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狀況的反映。網路輿情和社會輿情都是公開表達和傳播的態度、意見和看法。

政府面臨輿情挑戰

挑戰之一:影響政治上的安定團結,危害意識形態安全。新媒體作為公共信息傳播技術平台,很容易成為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和腐朽文化傳播的新渠道,思想交鋒和輿論鬥爭的新陣地。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放言:“有了網際網路,對付中國就有辦法了。”境內外敵對勢力往往藉助國內重大政治活動、公共突發事件、熱點問題等機會,肆意誇大和歪曲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矛盾,煽動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攻擊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民族團結,挑動民族分裂,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企圖達到“西化”、“分化”中國的目的。2009年境內外“三股勢力”利用廣東韶關發生的“6?26”社會治安事件,藉助網路和手機進行炒作,製造了烏魯木齊“7?5”事件。在事件發生後,又竭力污衊我打擊暴力犯罪是壓制“民主”、“自由”和“人權”,煽動人們對共產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滿和仇視,動搖人們的理想信念,為他們的分裂活動大造輿論。近一階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以侵犯言論自由為名攻擊我對網際網路等新媒體的正常管理,卻無視自身對網路不斷強化的管理和控制。藉助新媒體的意識形態鬥爭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很容易誤導不明真相的民眾,這一點尤其值得警惕。

挑戰之二:損害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容易造成信任危機。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礎。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無法得到公眾支持,也無法實現對經濟社會的有效治理,甚至難以為繼。我國正處於急劇的社會轉型時期,由於“非物質文化總是滯後於物質文化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快於觀念和制度的變革,因而人們總是生活在不適應狀態中”,極易滋生諸如浮躁、失衡、焦慮、空虛、鬱悶、偏激等不良心態。如果這種社新媒體時代政府面臨的輿論挑戰及應對策略會心態得不到有效引導,往往會形成“仇官”、“仇富”等情緒化輿論,從政府及其官員身上找到“渲泄口”,而新媒體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條件。據統計,網上有關監督類輿論85%是針對政府、公務員的略帶“攻擊性”的負面輿論。一旦政府及官員捲入網路事件,網友幾乎不分青紅皂白,一邊倒地同情另一方,形成絕對壓倒性的輿論聲勢。一些網路事件如“周久耕事件”、“鄧玉嬌事件”、“李剛之子校園撞人致死案”、“微博開房案”等原本是個別官員的問題,但經過“人肉搜尋”、炒作等途徑事件被誇大和泛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以及人民民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挑戰之三:輿論引導的難度加大,輿論領域的秩序較為混亂。網際網路的發展已步入Web2.0時代。相對傳統媒體將信息以垂直方式傳輸給予目標客群,Web2.0應用程式則旨在“水平”地傳輸信息,即從原來的“點對面”變為“多點對多點”。Web2.0時代是“用戶創造內容”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新聞組、即時通訊、電子公告牌、部落格播客微部落格、網路社區等平台發布信息,為輿論設定議題。新媒體消解了國家對媒體的絕對控制以及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壟斷,使傳統的“把關人”作用弱化以致喪失,導致輿論的源頭不可控,傳播速度不可控,內容分散不可控,輿論容易放大不可控。由於傳統的輿論引導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失靈,而新的引導模式又未建立,形成了輿論引導空白環節,輿論失范現象時有發生:比如社會輿論分散、網路色情泛濫、隱私披露、謠言增多導致妖言惑眾、偏激和非理性、謾罵與攻擊、群體盲從與衝動、國外文化入侵等問題相繼出現。輿論引導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的失控、失范現象,造成了思想意識領域的混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風險和隱患。

挑戰之四:網路群體性事件頻發,危害公共管理秩序。憑藉手機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微博等載體,新媒體輿論已具備社會動員效應,“組織化”、“落地化”成為現實,網上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相互影響,特別是病毒式傳播的情緒輿論極具感染力和煽動性,能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大聲勢,引發群體性、政治性突發事件。政府為了處理這些事件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行政資源,影響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此外,涉官、涉法、涉富的“人肉搜尋”的濫用,導致諸如“網上審判”、“網上罷官”等極端個案的出現,干擾了社會秩序,影響了政府權力的正常行使。在這些網路事件的背後常常隱藏著一批“網路水軍”,他們主要是出於商業目的,經常別出心裁地策劃、“製造”轟動話題,或者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進行“深入挖掘”、“推波助瀾”,推動事件不斷發酵、放大,直到演變成群體性事件,其危害性尤為嚴重。

挑戰之五:幹部素質同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不相適應,普遍存在“網路恐懼”心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主參與度、信息公開度越來越高,仿佛一切都被置於放大鏡下,許多幹部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不同程度的存在“網路恐懼”心理。人民論壇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70%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代中國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官員患有“網路恐懼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官員缺乏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不少網路群體性事件正是由於一些幹部的不當處置造成的。如何提高同媒體、特別是同新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是新媒體時代對各級領導幹部的一個考驗。

政府輿情應對方法

過去,一些地方政府對“出事”的第一反應,就是“瞞”與“捂”,但隨著中央對“瞞報”現象的變現出零容忍,以及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創新,突發事件變得“瞞”無可能,“捂”亦不通。於是許多政府部門轉變思維,採取“熱回應”方式,這種轉變值得肯定,但是我們必須謹防將“熱回應”變成一種忽悠公眾輿論監督的手段。那么面對突發事件,政府應該怎樣對待公眾的“回應訴求”呢?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政府的決策層到操作層兩端入手:

首先決策層在突發事件發生後,應該及時準確掌握社會輿情,知道圖突發事件發生後,公眾是怎么想,怎么說,公眾想了解事件的哪些東西,對事件輿論的態度是什麼?只有準確全面監測到了這些輿情信息,決策才能切實解決好調查、授權和發布的各個環節,做到儘早發布、主動發布、準確發布和動態發布。
而在操作層面上,政府在回應突發事件時應該從以下四點入手。

第一,儘早發布信息:輿論引導既貴在實效,也貴在時效。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一般2小時後就出現在網上,4小時後就可能被大量轉發,24小時後就可能形成網上輿論高潮,傳播擴散的速度十分驚人,大有“鋪天蓋地”之勢。第二,主動發布信息:如果說危機事件不可預測和避免,那么危機事件傳播導致的輿論被動是可以避免的,這就是要在危機發生後主動發布信息,而不是在小道訊息流傳或媒體傳播之後再進行被動發布。

第三,準確發布信息:處置輿情危機事件的信息發布一定要準確,否則不僅無法起到澄清真相、堵塞謠言、平息輿論的目的,反而會使信息發布主體的權威性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損害,輿論危機進一步加劇,政府聲譽和形象蒙受新的傷害。要做到快速準確地發布權威信息,必然強化信源責任、信息核實、負責表態、口徑一致等一系列環節,在實際的操作中把好每一個關口。

第四,動態發布信息:危機事件的發生、發展、處置和妥善解決是一個時序過程,相對應的信息發布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在第一時間一次性地將所有涉及事件發生與處置結果的信息都提供出來。因此,快速、準確地發布權威信息實質上是一個動態過程,政府要隨著危機事件輿情處置的進展,不斷跟進式發布相關有價值的即時信息。動態發布信息要處理好發布時機、周期和內容連貫、完整等環節。

政府輿情監測軟體

樂思輿情監測系統

樂思輿情監測系統採集流程 樂思輿情監測系統採集流程

樂思輿情監測系統採集流程

樂思網路輿情監測系統是針對向網際網路這一新興媒體,通過對海量網路輿論信息進行實時的自動採集,分析,匯總,監視,並識別其中的關鍵信息,及時通知到相關人員,從而為第一時間應急回響負面信息,為正確輿論導向及收集網友意見提供幫助的一套信息化系統。

系統主要功能:
1、7*24小時實時預警監控
2、關鍵字監測設定
3、我的訂閱中心
4、郵件日報
5、輿情分析報告
產品特點:
1.採集功能強(1)系統可處理複雜網站,如各類微博、需登錄的論壇、含frame的網站。(2)信息準確,一般自動提取文章正文,重要網站可做到100%精確

2.輿情發現快(1)每日監測除了系統自帶的基礎目標網站庫外還有用戶自定義的重點網站群(2)各種相關信息都可在分鐘級內被整合到系統中,供集中查閱(3)疑似負面信息被自動標記,可供單獨分類查看

3.分析報表多(1)從各個角度進行統計分析,可幫助客戶發現潛在輿情趨勢(2)系統可以提供概況分析、網站分析、內容分析、專題分析、操作分析和日報周報簡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