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0月1日)
平裝: 278頁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811270617
條形碼: 9787811270617
商品尺寸: 23 x 17.2 x 2.4 cm
商品重量: 798 g
ASIN: B0012KEKL2
內容簡介
《政府記者招待會:歷史功能與問答策略》是第一部關於政府記者招待會的專著。《政府記者招待會:歷史功能與問答策略》對美國、中國的政府記者招待會的發展歷程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對政府記者招待會上政府、媒體與公眾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對政府記者招待會的傳播特性進行了總括,並精選了古今中外大量的經典案例,專門從記者提問藝術、政府官員應答策略上進行了實戰型突破。
特色及評論
記者保爾·安德森在1 931年1 0月14日的《民族)》雜誌上把胡佛記者招待會稱
為“苦味的玩笑“,認為總統與新聞界的關係發展到“本世紀前所未有的
程度.其特徵是相互仇視、公開懷疑和各自備嘗痛苦。儘管這種險惡現象
的存在是毫無意義的,但在總統的言談和其助手的行動中卻時有流露.這
勢必在某些記者招待會上體現出來”。
擔任了10年新聞秘書的菲茨沃特說: ”白宮記者們每天早上象一群驕傲的
獅子那樣聚集在一起…每個記者都好像有一根無形的繩子拴在你的皮
帶扣上,每提一個問題就好比是用那根繩子在拽你。你似乎就被捆綁在蟻
冢旁邊的地上.他們用輪番的問題折磨你。當他們看到你嘴幹了.把你知
道的每一點滴訊息都擠完了.而且你已經說漏了至少一次嘴,能讓白宮同
仁們發笑。又會使總統不悅.然後海倫才會回頭去看看場內的情況.決定
獅子們是否已經心滿意足。”
本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政府記者招待會的歷史演進
第一節 美國政府記者招待會
一、萌芽:從華盛頓到羅斯福
二、漸進:從塔夫脫到胡佛
三、成熟:從小羅斯福到柯林頓
四、發軔美國且最完善的原因
第二節 中國政府記者招待會
一、出現:時斷時續的漫漫歷程
二、突破:“非典”記者招待會
三、關註:外交部記者招待會
四、聚焦:“兩會”記者招待會
五、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建設
六、在中國出現並發展的原因
第二章 政府記者招待會的重要功能
第一節 信息傳遞功能
一、信息的直接性
二、信息的權威性
三、信息的審美性
四、潛信息的傳遞
第二節 輿論調控功能
一、雙重議程的設定
二、把關功能的延伸
三、輿論控制的實現
四、有限的輿論監督
第三節 危機管理功能
一、遼寧海城豆奶事件的教訓
二、危機傳播的“時滯”理論
三、危機溝通的“3C”、“3T”法則
四、廣東地方政府的危機發布實踐
第四節 媒體外交功能
一、媒體與外交的關係
二、媒體外交的理論內涵
三、媒體外交的運作流程
四、媒體外交的實踐意義
第三章 媒體記者的提問藝術
第一節 單刀直入:提尖銳刁鑽的問題
一、嚴格考問,挑戰權威
二、單刀直入,指向敏感
三、有意激問,獲取信息
四、窮追不捨,深度挖掘
第二節 切中關鍵:提有分量的具體問題
一、微觀入手,以小見大
二、抓住關鍵,擊中要害
三、注重準確,崇尚簡潔
第三節 人文關懷:提對方感興趣的問題
一、使用人情味表述方式
二、從側面有策略地提問
第四節 生動形象:用修辭手法進行鋪陳
一、對比手法的貼近效果
二、比喻手法的恰當使用
第四章 政府官員的應答技巧
第一節 剛性有力:直面挑釁性提問
一、針鋒相對,毫不含糊
二、肯定有力,準確到位
三、事實為證,數據說話
第二節 迂迴委婉:回答負面性問題
一、回答迂迴,柔中帶剛
二、委婉模糊,留有餘地
第三節 幽默風趣:化解尷尬和危機
一、迴避有術,保守機密
二、舉重若輕,意在言外
三、反唇相譏,綿里藏針
第四節 感性說服:謀求理解與合作
一、富有感情,凸現人性
二、生動形象,親和自然
三、直言相告,誠實可信
第五章 政府記者招待會的問答互動
第一節 問答互動的經典案例
一、朱鎔基柯林頓聯合記者招待會
二、震驚中外的陳毅記者招待會
三、普京競選連任的記者招待會
第二節 問答互動的原則與策略
一、把握“制度人”定位
二、展現“自然人”魅力
三、單面說與雙面說策略
第三節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一、官員與記者角色互動
二、官員與記者相互了解
三、內知國情,外知世界
第六章 政府記者招待會的現實困境
第一節 記者是政府的“託兒”嗎?
一、美國的“記托”現象
二、“記托”的不良後果
三、“記托”現象的評說
第二節 如何保障公眾的知情權?
一、政府信息源的單一化
二、各國信息公開與控制
三、地方政府的初步嘗試
第三節 媒體怎樣面對政府機密?
一、新聞本質真實的要求
二、國家安全與政府機密
三、媒體記者的雙重身份
第七章 政府記者招待會傳播特性總析
第一節 發展核心:政治特性
一、政治傳播的傳播控制
二、政治因素的動因作用
第二節 運作理念:組織特性
一、組織傳播的理論內涵
二、政治信息的組織傳播
第三節 傳播手段:公共特性
一、公眾利益與傳播文明
二、媒體發揮平衡器作用
第四節 對話方式:交流特性
一、人際傳播的情感交流
二、問答現場的語言交流
附錄一:2004年普京競選連任的記者招待會(全文)
附錄二:2004年小布希連任後首次白宮記者招待會(全文)
附錄三:1998年朱鎔基就職之初的記者招待會(全文)
附錄四:2007年“兩會”期間溫家寶記者招待會(全文)
附錄五:2006年3月14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答記者問(全文)
參考文獻
編者薦言
文章節選
言
楊正泉
2007年9月12日
我認識趙鴻燕是在中國傳媒大學,我先是參與了她2004年的考博和後來論文的開題,2007年5月我又參與了她的博士論文答辯,她讀博期間的研究方向是國際新聞專業,她的博士論文的題目是《中外記者招待會研究》,實際論述集中在美、歐幾個媒體發達、記者招待會比較完善的國家。答辯評審們一致認為這是一篇不錯的論文,我當時提出的不足是“論文的題目偏大,論述有些寬泛,還可以更集中些,更容易深化和突出特色”。沒有想到,兩個月之後她把現在這一論著的書稿交給我,並希望我能為此作序。
我看到書稿使我吃驚不小,首先是題目定位於《政府記者招待會》,與原博士論文相比較,顯然是集中了,其主題、內容、角度以及文內章節設定、文章架構幾乎完全是另起爐灶。另外,在短短的兩個多月里,她竟能大刀闊斧地砍削了與主題關係不大的章節,對全文重新設計、改寫,豐富和突出了政府記者招待會,幾乎可以說是原博士論文以外的另一篇論著,這不僅需要勇氣,更說明是對記者招待會研究的集中和深化。
記者招待會是新聞發布工作中諸多形式的一種,記者招待會本身也有多種類型、多種層次。趙鴻燕經過篩選、梳理,在寬泛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中,最終選取政府記者招待會作為本論著的研究對象,無疑是突出了政府新聞發布形式中最有特色、最廣泛採用的形式。誠如作者所言,這是因為政府記者招待會“是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和新聞價值最大的記者招待會形式,它所傳遞的信息相對直接、權威和豐富,是新聞媒體重要的新聞來源”。可見,作者選擇政府記者招待會作為研究對象有著明確意向。
國內外新聞傳播界公認,政府是新聞資源的最大擁有者,而且最具權威性。政府的新聞發布有新聞發布會、記者招待會、記者吹風會等多種形式,而政府直接與記者對話的記者招待會則更具魅力,也就必然引起政府、新聞傳媒和公眾的共同興趣,成為新聞發布注視的聚焦點。綜觀國內外新聞發布史,政府記者招待會制度和實踐的不斷完善一直占據重要位置,我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各級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的新聞發布更是舉足輕重。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舉辦的為數不多的新聞發布會、記者招待會幾乎都是由政府領導人、政府機關和政府發言人舉辦的。其他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舉辦的微乎其微。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制的有關新聞發布的檔案和規定,所提倡和規範的基本上都是政府的新聞發布工作,所興起和建立的新聞發言人、新聞發布制度和新聞發言入的培訓,也主要集中在政府層面上。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國政府新聞發布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也說明我國新聞發布工作還不完善,而要拓展,但實際情況是有關專題研究的論著並不多見。《政府記者招待會》這一專著的出版,是對這一研究作了補充,豐富了內容,也表明這一研究在逐步細化、逐步深入。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對傳播學、尤其是對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日益活躍,視野開闊。長期被當作資本主義新聞學而拒之門外的西方傳播學,一時成為研究的熱點。應該說,西方學者對傳播學研究的優秀成果所反映了的客觀規律性,應視為人類共同的創造和成果。從實際情況看,這一時期我國總的研究趨勢主要是引進西方學者的傳播學和傳播理論,同時對我國有關領域作了初步探討。西方媒體業發達,對傳播學的研究起
步早,且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成熟的理論系統,而我國對傳播學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目前對西方傳播學和傳播理論的引進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和階段。在這一時期的研究中湧現出一批有成就的學者,翻譯出版了西方傳播學中一批有代表性的著作,新聞傳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和各類傳播學科等相繼建立,傳播理論學術領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景象,它推動和適應了我國這一時期建立新聞發言人與新聞發布制度的進程,它
對於我國傳播學的研究起到了強勁的助推作用,顯然對我國傳播學的建立和發展有借鑑性和超前性。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在我國傳播學理論研究的薄弱期,對西方傳播學理論的重視和引進,這在我國傳播學發展史上將會是一個重要時期,這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但從另一角度看,西方傳播學畢竟不完全等同於中國傳播學,尤其是新聞傳播學。儘管在新聞傳播學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傳播主體、傳播方式、傳播途徑、傳播效果和傳播反饋等方法和技術層面上有共通共同之處,但畢竟新聞傳播學是社會學科,各國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意識形態背景,在傳播的目的,傳播內容和管理體制上存在著差異。今天,對信息傳播的認識日益趨同。新聞發布的形式日益趨同,但各國國情不同,
國家的利益不同,最終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利益。就記者招待會自身而言,每次的內容、舉辦人和應答方式也總是因國家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記者提的問題和方式也有區別。我認為,我國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最終還是從我國的國情和利益出發,推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聞傳播理論體系,為中國新聞傳播工作實踐和制度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從這一認識出發,需要我們在"引進”的基礎上,
更加注重和加強對我國新聞傳播實踐和傳播規律的深入研究。
作者介紹
趙鴻燕
1 975年生.四川瀘州人.獲中國傳媒大學國際新聞專業文學博士。曾獲法學碩士(國際關係專業)、史學學士(歷史教育專業)。現執教於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擔任中國傳媒大學亞洲傳媒研究中心科研項目《國際時政
新聞的網路傳播二》課題負責人。在核心期刊、專業期刊上發表《試析國際傳播在抗戰外交中的作用二》、《維客:你準備好了嗎?》、 《穿越時光之手——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品牌戰略解析》、《情傾海外,傳遞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