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七成四80後感到照顧父母力不從心
俗話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中我國傳統中老人的贍養一直以來都是依靠子孫後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多數為獨生子女的80後一代似乎越來越難承擔這一責任。
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對1612人(其中獨生子女占40.1%)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58.3%的人選擇讓父母住在同一個小區或附近,就近照顧;43.5%的人願意跟父母住在一起,親自照顧;24.8%的人表示父母在異地居住,定期去探望;7%的人選擇由社區配備生活指導員,定期照顧老人;僅有6.9%的人願意把父母送到養老院等機構。
而“80後”獨生子女在贍養父母上存在哪些困難?調查顯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壓力大,照顧父母力不從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擔多位老人的養老負擔;50.1%的人表示生活在兩地,無法把父母接到身邊照顧;42%的人表示社會保障、醫療保險不同城市無法互通;37.7%的人表示養老院等社會養老機構無法讓人放心。《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隨後進行調查,在接受採訪的多個80後中,99%都確定自己無法贍養父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80後還需要父母進行資助。
在廣州,人口老齡化問題已初步顯現,獨生子女也將面臨同樣的困境。據廣州市政府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廣州老少撫養比為32.1%,這就意味著每100名勞動人口負擔32.1個非勞動人口。雖然戶籍人口老化程度被外來年輕勞動力適度“稀釋”,但老齡化進程的步伐並未被徹底擋住。
現實個案
白領月入過萬養父母仍有壓力
Jason四年前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現在就職於一間投資公司,月入過萬,女朋友小雲在事業單位工作,每月工資也有三四千元,兩個人加起來收入本也不算低,然而他們的日子過得並不瀟灑:
白手起家的他們憑這幾年的儲蓄,終於在今年具備做房奴的“資格”,但每個月要負擔4500元的房貸;工作地點離家遠且搭車不方便,他們今年貸款買了一部車,一年內還清,每個月要還5000多元;為了以後工作,他們準備接下來報讀MBA,兩年下來至少得準備十萬……更重要的是,雙方的父母都來自偏遠的小縣城,如今有的留在家裡,有的還辛辛苦苦在外打工,都沒有退休金,也沒有醫療保險,養父母的壓力自然落在他們身上。雖然父母現在身體尚算健康,也體諒兒女的壓力,沒有向他們提出要求,但作為兒女出來工作了怎么也得要開始承擔責任吧?他們每年不定期會給各自父母寄錢,平時也買一些東西寄回家。這樣下來,他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不太敢去旅遊,因為開銷太大;看著商店裡的貴价貨很喜歡卻不敢買;由於手頭沒錢,婚期也一推再推……
想到未來,Jason更感到無奈而沉重:“父母老了以後,很可能至少有一方要和我們一起住,現在房子太小了。未來幾年我們想生小孩,到時上有老下有小,一想起就頭痛……”
網友辣評
想給父母最好的生活,想盡最大的努力給他們最好的生活,可是,盡最大努力後,自己還是在原地,不敢想像未來,不敢結婚要孩子……不是我們不愛父母,不是我們不努力,生活時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很累啊,80後的心聲誰能懂?(——“火紅的杜鵑”)
壓在70、80、90人身上的三座大山:高挺的房價;昂貴的醫療;高額的孩子教育費用。哪一項都能夠折斷我們的腰。不去啃老就是有本事。(——“冷眼觀察者”)
現在的80後才剛立起來,談什麼贍養啊?他們的父母也正當壯年,用不著80後來養。再過10年再來討論這個問題吧。政府也要在10年內完善機制。(——老茶新酒)
專家視點
政府和社會應“替兒女盡孝”
對此,時事評論員曹景行在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採訪時表示,社會要負起責任而不只是讓年輕人來承擔照顧父母,首先應該延長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的工作時限,而不應該一刀切地實行所謂退休制度。同時,需要發展完善的社會保險網路,再有便是完善社會服務機制。“未來開發所謂的銀髮產業是我們社會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向。”他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唐鈞在其部落格中認為,中國社會仍然要提倡“孝文化”,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主要是體現在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層面上,因為子女對老人的“精神慰藉”,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在物質層面上的家庭保障,必然要逐步為社會保障所取代,這就是要由政府和社會來“替天下兒女盡孝”。“如今有很多人,認為政府和社會都不可靠,還是想靠自己多存錢來解決養老問題。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倒是最不靠譜的。因為物價的不斷上漲和整個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會使個人存錢的努力付之東流。”他在文章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