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唐張鷟為河陽1尉。有客驢韁斷,並2鞍失之三日,訪3不獲,詣縣告。鷟推窮4甚急,乃夜放驢出而藏其鞍。鷟曰:“此可知也。”遂令不秣飼驢5,去轡6放之。驢尋向昨夜餵處,乃搜尋其家,於草積下得之。人服其智。
(節選自《折獄龜鑑》 )
現改名為張鷟搜鞍。
注釋
①張鷟(zhuo):唐代文學家。
1.河陽:古縣名,今河南境內。
2.並:連同。
3.訪:查訊。
4.推窮:徹底追查。
5.不秣飼驢:不給驢餵飼料;秣,草料。
6.轡:韁繩。
7.為:擔任
譯文
唐朝的張鷟任河陽縣縣尉。有人的驢子韁繩斷了,連同驢鞍一塊兒失蹤了。經過三天尋訪仍沒找到,(於是)到縣衙門報告。張鷟緊急地要徹底追查,(小偷)便在夜間把驢子放出來,可仍把驢鞍藏著。張鷟說:“這下可以知道了。”就下令不給驢餵飼料,除去韁繩把驢子放了。驢子尋向昨夜餵他的地方,於是搜尋那家,在草堆下找到了驢鞍。人們佩服他的智謀。
文化常識
話說“尉”。上文說到“張鷟為河陽尉”,意為張鷟做河陽縣的縣尉。縣尉負責地方治安及徵兵等工作。有人失竊了驢子,告狀到縣衙,縣尉理應負責破案。在縣令下,除了尉之外,還有丞,主管文書、倉庫及監獄等。
張鷟簡介
張鷟(約660—740),字文成,自號浮休子,深州陸澤 (今河北深縣)人,唐代小說家。他於高宗李治調露年登進士第,當時著名文人蹇味道讀了他的試卷,嘆為"天下無 雙",被任為岐王府參軍。此後又應"下筆成章"、"才高位下"、"詞標文苑"等八科考試,每次都列人甲等。調為長安縣尉,又升為鴻臚丞。其間參加四次書判考選,所擬的判辭都被評為第一名,當時有名的文章高手、水部員外郎員半千稱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銅錢,萬選萬中, 他因此在士林中贏得了"青錢學士"的雅稱。這個雅號後代成為典故,成了才學高超、屢試屢中者的代稱。武后證聖(695)時,擢任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