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實行改革開放,中國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長期進入改革開放轉型新時期。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是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基本信息

背景

改革開放改革開放

1978年12月18日-22日,鄧小平召開了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它是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繼往開來的會議。具體表現在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淡化了“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當下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2.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開創未來的會議。全會明確指出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3.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逐步開闢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30多年來,中國人民沿著這條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會議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經濟

上海上海

經濟上,至1978年為止,儘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 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並且經過文革後,中共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鄧小平第三度上台,嘗試對當時國內的經濟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並試圖將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畫經濟體制轉移到市場經濟上,鄧小平的付出及其改革嘗試得到了民眾的熱烈擁護。

計畫經濟

計畫經濟曾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經濟標誌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的計畫經濟雖然曾一度為中國早期的經濟恢復和初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

1.對國內經濟的控制達到驚人的程度,政府企業職責不分,無視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的作用;一切以計畫為綱,無法適應消費群體的需要,制約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2.生產商品的數量都在計畫之中,購買商品還需要相應的商品票(如購買糧食就需要有相應的糧票),造成消費者即使有錢也難以買到需要的商品。

3.工農業生產與商品經營均為強制性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個人不得持有私有財產,一切勞動成就都會被均分,這導致生產者沒有興趣擴大生產,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勞動積極性。只依靠“大鍋飯”過生活,喪失了發展經濟的動力。

意義

改革開放成立的經濟特區改革開放成立的經濟特區

為儘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體制。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城市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使黨和國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必經之路

改革開放試驗田—深圳特區改革開放試驗田—深圳特區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二、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三、 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生機和活力哪裡來?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新思路在哪裡?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形成過程

改革開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印,搞起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在關係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小崗村從而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政策形成

改革開放改革開放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關於建立海南省經濟特區的決議,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建成功,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有力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畫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為新時期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

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廣。

1984年4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又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14個港口城市。逐步興辦起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畫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80年代中期,中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

從1985年起,又相繼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開闢經濟開放區。

1988年增闢了海南經濟特區,海南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

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著眼,又做出了開發與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的決定。中國的對外開放出現了一個新局面。

數據統計

1980-2010年中國大陸GDP列表(按國際匯率換算成美元),取自世界銀行資料庫

(注釋:因為中國大陸實行匯率管制,80年代中期人民幣曾大幅貶值,所以1986年GDP換算成美元時候數值出現下降現象)

年份 GDP 增長率 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1973 7.8%
1974 2.3%
1975 8.7%
1976 -1.6%
1977 7.6%
1978 3650億 11.7% 17%
1979 4068億 7.6% 18%
1980 184,516,266,711 7.8% 20%
1981 194,111,112,580 5.2% 21%
1982 203,183,214,982 8.9% 22%
1983 228,455,947,880 10.8% 22%
1984 257,432,147,241 15.1% 23%
1985 306,666,660,698 13.4% 24%
1986 297,831,879,942 8.9% 25%
1987 270,372,194,997 11.7% 26%
1988 309,522,625,242 11.2% 27%
1989 343,973,680,226 4.2% 27%
1990 356,936,901,184 3.9% 28%
1991 379,468,656,246 9.3% 29%
1992 422,660,918,111 14.2% 30%
1993 440,500,898,965 13.9% 30%
1994 559,224,707,281 13.1% 31%
1995 728,007,199,936 10.9% 32%
1996 856,084,729,312 9.9% 33%
1997 952,652,693,079 9.2% 34%
1998 1,019,458,585,326 7.8% 35%
1999 1,083,277,930,360 7.7% 36%
2000 1,198,474,934,199 8.5% 37%
2001 1,324,806,914,358 8.3% 38%
2002 1,453,827,554,714 9.1% 39%
2003 1,640,958,732,775 10.0% 39%
2004 1,931,644,331,142 10.1% 40%
2005 2,256,902,590,825 11.4% 41%
2006 2,712,950,886,698 12.7% 42%
2007 3,494,055,944,791 14.2% 43%
2008 4,521,827,288,304 9.7% 44%
2009 4,991,256,406,735 9.4% 45%
2010 5,926,612,009,750 10.6% 50%
2011 484124億 9.5% 51%
2012 534123億 7.9% 52%
2013 588019億 7.8% 53%
2014 635910億 7.3% 54%
2015 676708億 6.9% 56%
2016 74萬億 6.7% 57%
2017 82萬億 6.9% 57%

出現問題

4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著缺乏頂層設計、謀子不謀勢和不注重改善國際發展環境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各方面改革開放措施的系統集成。以開放促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其成功秘訣在於通過主動融入世界市場為公司治理、政府治理引入外部監督從而提高治理效率。但是,40多年來無論是巨觀中觀還是微觀層面改革創造的外部監督都不是真正的外部監督,監督主體一定程度上只是治理者的化身、不是來自治理體系外部的主體,效率低下問題仍得不到根本解決,亟待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戰略既是今後我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也理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鑰匙。通過融入國際治理和開展國企的跨國產權合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在有效避免“西方經驗”局限、防止治理本身被“短視”市場消解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將為我國經濟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進一步引入來自治理體系之外的監督主體,創造強有力、更有效的外部監督,從根本上解決治理效率問題。當前,在經濟新常態和改革“空轉”情況下,迫切需要加強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引領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統籌促進國內各領域改革發展特別是供給側改革。

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當中出現了企業大量破產和管理人員侵吞國有資產的行為,部分國有企業被管理者收購,從而導致大量工人下崗。

教育改革

1998年大學擴招後,因為中國處於第二產業和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市場需求大量工人,而不是大學生、技工,從而導致大量大學畢業生失業。另外改革開放後,由於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弱,導致優秀師資大量流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住房改革

90年代中期福利分房的取消,中國商品房市場開始高速發展。伴隨1993年稅制改革,中央將地方70%的稅收收取,但義務教育、基建、醫療的支出還在地方,地方只能靠大量拍賣土地填補財政不足。在土地財政、銀行資金大舉湧入等因素下,房價暴漲。

貧富差距

根據英國路透社 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基尼係數2012年已達到0.474,而2008年是0.49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出現爆發式增長,但是工資占GDP比重不停下降,從1985年56.18%降到2007年43.12%,連續22年下跌 。因為貧富差距導致眾多群體性事件,例如貴州甕安事件,湖州織里事件。

大事記

1978-2018年,共40年。

大事記大事記

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1979年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許可權,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定名為“經濟特區”。

3.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中央下發檔案,指出聯產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中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4.1984年有計畫的商品經濟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一致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是當前中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啟動

1986年12月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規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業可積極試行租賃、承包經營。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要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各地可以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

6.1987年“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趙紫陽作《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四項基本原則為立國之本,以改革開放為強國之路。制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7.1988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決定性的因素,全黨必須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同時規定了當前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8.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江澤民作《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

9.1993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10.1993年進行財稅體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

11.1994年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

12.1992、1994年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之下,醫療衛生系統也開啟了改革的歷程。醫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醫改的政府態度是:給政策不給錢。其政策為藥品可加價15%,以彌補政府投入之不足。上世紀90年代,醫改再掀波瀾。1992年9月,衛生部根據國務院意見,提出醫院要“以工助醫”、“以副補主”。2000年,改革逐漸向縱深發展,觸及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問題。200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八部委的《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俗稱醫改“十四條”;200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四部委的《關於農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

13.住房市場化改革

1994年7月18日,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內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實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的貨幣工資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等。《決定》的出台,開啟了城鎮住房商品化的大門,標誌著中國全面推進住房市場化改革的確立,其最大意義在於穩步推進公有住房的出售,通過向城鎮職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中國住房私有化的進程。1998年7月3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正是由於此檔案廢除了住房實物分配的制度,為商品房的發展掃清了“競爭對手”,從而確立了商品房的市場主體地位。

14.1995年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提出,實現“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成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15.1996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6年12月1日,中國開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

16.1997年“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系統、完整地提出並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次會議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了黨章。

17.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7年“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 戰略

1999年3月22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十條意見。

19.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001年11月11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檔案,它標誌著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中國終於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0.2002年“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六大立足於中國已經解決溫飽、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即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次會議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了黨章。

21.2003年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提出了振興東北的指導思想、原則、任務和政策措施。

22.2004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對中國實現21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3.2004年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於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兩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24.2004年保護私有財產入憲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第四次憲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等內容寫入憲法。它適應了保護私有財產的客觀需要,擴大了私有財產的保護範圍,進一步完善了私有財產保護制度。加強對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的保護,有利於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於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推進依法治國;有利於調動廣大人民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5.2005年農業稅條例廢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於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新中國實施了近50年的農業稅條例被依法廢止,一個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稅種宣告終結。

26.2005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2005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後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27.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

經過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2005年4月29日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

28.2006年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舉行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29.2007年《物權法》出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於2007年3月16日由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30.2007年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科學發展觀,其內涵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出的科學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歷史貢獻。

對外開放

一、中國對外開放格局

中國的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二、中國的6個經濟特區

深圳市(327.5平方公里)

珠海市(121平方公里)

廈門市(131平方公里)

汕頭市(2064平方公里)

海南島(33920平方公里)

喀什

深圳市在開闢為經濟特區後在短短几年內,建成一座現代化的繁華城市,成為中國經濟特區的代表,被稱為中國對外開放的“視窗”。

海南經濟特區是全國唯一一個省級經濟特區,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劃定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實行比中國其他經濟特區更加開放、靈活的體制和政策,授權海南政府更大的自主權。

三、中國的對外開放口岸

口岸是供人員、貨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國境的港口、機場、車站、通道等。口岸分為一類口岸和二類口岸。

1.一類口岸:

一類口岸是指由國務院批准開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二類口岸是指省級人民政府批准開放並管理的口岸;

2.二類口岸:

1.依靠其他口岸派人前往辦理出入境檢查檢驗手續的國輪外貿運輸裝卸點、起運點、交貨點;

2.同毗鄰國家地方政府之間進行邊境小額貿易和人員往來的口岸;

3.只限邊境居民通行的出入境口岸。

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主要有三種類型,即水運(海運)口岸、陸運(鐵、公運)口岸和航空(機場)口岸。

航空口岸:

拉薩 天津 大連 瀋陽 長春 牡丹江 杭州 福州 青島

武漢 深圳 梅州 三亞 太原 海拉爾 南昌 貴陽 汕頭 哈爾濱 武夷山 洛陽 呼和浩特 合肥 長沙 張家界 廣州 湛江

海口 南寧 成都 昆明 石家莊 西安 蘭州 溫州 桂林 北海 重慶 西雙版納 烏魯木齊 齊齊哈爾 佳木斯濟南 煙臺

喀什 延吉 上海 寧波 黃山 廈門 威海 宜昌 銀川 北京 南京

鐵路口岸:

圖們 東莞 廣州 河口 丹東 綏芬河憑祥 阿拉山口滿洲里 深圳 佛山 肇慶 琿春集安 二連浩特哈爾濱 鄭州

公路口岸:

圈河 皇崗 東寧文錦渡 橫琴友誼關 水口 瑞麗 畹町甘其毛道 臨江 南坪密山 吉隆土爾尕特 沙頭角拱北 河源東興 金水河樟木 普蘭紅其拉普 霍爾果斯 馬鬃山三合 琿春 磨憨 天保 塔克什肯 阿日哈沙特 開山屯 孟定騰衝 伊爾克什坦 木扎爾特 都拉塔 巴克圖 吉木乃阿黑土別克 紅山嘴 烏拉斯台 老爺廟策克 珠恩嘎達布其 綏芬河 龍邦

總設計師

鄧小平鄧小平

鄧小平(1904-1997),原名鄧先聖,於1922年參與組建了中國旅歐少年共產黨,192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初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同年底回國。1927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底代表中央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等起義,創建了紅七軍、紅八軍,開闢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1934年參加長征,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5年參加遵義會議。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委,政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央組織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主席。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於是他率先提出要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並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總設計師!

評價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兩段話,高度概括了我們為什麼要改革,我們應當深刻的領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種高度的理論概括。

廣州廣州

我們3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在中國,在國際上也有深遠的影響。按照GDP來算,中國在世界上占第二位。已經趕上日本。按照PPP(購買力平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我們中國是世界第二,因為世界上的購買力評價大概是55萬億美元,中國大概5萬多億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說明中國在國際上經濟上的比重大大增加。中國擁有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4000多億,已經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這個變化,都是因為改革開放的結果。

30年的改革,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在黨領導下的改革,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每次重大改革的決策,都是中央通過決定做出的決策,說明黨是主動的推進改革。第二,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一步到位的。

中共對改革開放的評價

中共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回顧了建國以前28年歷史,對建國30年歷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作了基本估計和評價。

對於“文化大革命”的10年,檔案中提到:文革的10年,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歷史證明“文革”的論點不符合中國的實際,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些論點對中國當時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估計是完全錯誤的。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是亂了自己,因而始終沒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1976年10月,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從危難中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使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鄧小平訪美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28天后,鄧小平應邀訪美。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首次訪問。

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深圳

特區深圳

1980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第18次會議決定,批准國務院提出的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由此開始了沿海城市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14個沿海開放城市

1984年,中共中央決定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它們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及海南島由北到南連成一線,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計畫生育基本國策

早在1957年,新中國第一任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教授就認識到了中國的人口問題,提出了新人口論,他大事疾呼“控制人口,刻不容緩。”可是在當時,國家某些領導人卻認為"人多好辦事"。結果“錯批一個人,多生了幾個億”。1980年,國家正式把“計畫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

小平同志,您好

在1984年國慶大典上人們也許會忘記閱兵儀式的盛大,也許會忘記煙火晚會的燦爛,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遊行隊伍中北大學生道出的中國老百姓的心聲:“小平同志,您好。”

百萬大裁軍

1985年是中國的"裁軍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裁員100萬,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世界的和平。

上海浦東

1990年設立的上海浦東經濟開發區,發展非常迅速,經過短短的10年時間,上海浦東已經成為中國的又一大經濟金融中心。

小平南巡

鄧小平南巡在上海,即“南巡講話”(也稱南方講話)

小平同志南巡之後,中國改變了過去建立有計畫的商品經濟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輪的高潮。

抗戰勝利50周年

中日青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199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日本進步青年帶著成千上萬隻象徵和平的紙鶴來到抗日戰爭紀念館,他們打出“中日兩國世代友好,永不再戰”的旗幟,表達了兩國青年對和平的共同嚮往。

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大江截流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自此,經過近40年勘測、設計、研究論證的三峽綜合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展開,工程進行將長達17年。1997年11月8日,第一期工程——大江截流完成。

京九鐵路

1995年11月16日全長2500多公里的京九鐵路全線通車。大京九北起北京,南至九龍縱貫9個省市,創造了中國鐵路建築的五個之最:一次建路最長,投資最多,工期最短,技術設備最新,線路所經過地質、地形條件最複雜。

恢復高考制度

1977年,文革中斷的高考制度的恢復,使被剝奪了10年青春的中國青年人歡欣雀躍。這年的高考在冬天舉行。據說有570萬到1000萬人報名。最後在全國錄取了27.3萬人。“四人幫”所謂“寧要一個沒文化的勞動者,不要一個有文化的精神貴族”論,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笑柄。

外國友人學習中國文化

改革開放以後,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有的親自來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有的通過中國的圖書影片了解中國,中國旅遊業卓越進步,開始走向一個新的高潮。

敬老之國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老齡人口已達1億以上,能否處理好老齡化問題,關乎每一個家庭的生活幸福。尤其是中國實行家庭計畫以後,每對夫妻只生一個小孩,那也就意味著,若干年後,成長起來的下一代獨生子女,每個家庭將負擔四個老人。這會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四川尼眾佛學院

誕生於1984年秋天的四川尼眾佛學院是中國第一所培養子女學僧的高等學府。文革後,中國政府貫徹《憲法》對於“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宗教事業得到了廣泛的保護與迅速的發展。

希望工程

渴望讀書的孩子

1991年4月15日,旨在幫助貧困失學的少年兒童復學的“希望工程——百萬愛心大行動”開始實施,社會各界紛紛向希望工程捐款捐物,慈善事業空前矚目。

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5年秋在北京召開。為了實現男女平等的目標,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各國婦女代表歡聚一堂,通過了《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

從談“性”色變到油畫人體藝術大展

人體油畫作品

對於向來忌諱談“性”的中國人來說,1988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的“油畫人體藝術大展”是一次強烈的心理震撼,18天內參觀人數超過20萬,創該美術館參觀人數的歷史最高記錄。

北京京劇院赴台演出

梅葆玖、石宏圖、楊少春與張學良先生合影。

由北京京劇院組成的赴台演出團,於1993年4月12日至5月1日在台北進行14場演出,引起極大轟動。90多歲的張學良先生3次觀劇,並與演員親切合影。

中國女排首次奪冠

1981年11月,中國女排以七戰全勝的成績,奪得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的冠軍。這是中國在世界籃、排、足三大球比賽中第一次獲得世界冠軍。從此,中國女排屢戰屢勝,取得"五連冠"的輝煌成就。

奧運會上“零的突破”

第2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贏得15枚金牌、八枚銀牌、九枚銅牌。這一成績打破了中國從未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局面,被譽為中國奧運史上“零的突破”。

第11屆亞運會

第11屆亞運會是由中國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國際體育大賽。1990年9、10月間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體育代表團以獎牌總數341枚占據榜首。

十一世班禪

1996年1月12日江澤民主席接受了第十一世班禪和扎什輪布寺致謝團的拜見。第十一世班禪向江主席敬獻了哈達。在十世班禪大師圓寂之後,依據藏傳佛教的習俗,中央成立班禪轉世靈童尋訪小組,尋找十一世班禪。1995年11月29日早晨,在大昭寺釋迦牟尼像前,進行了金瓶掣籤,認定堅贊諾布是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並於上午舉行冊立典禮。12月8日,在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舉行坐床典禮。

十個結合

改革開放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在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別作出改革開放階段性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從總結近30年改革開放整個歷史進程著眼,緊扣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才能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全方位、大力度地總結概括出“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

第一個結合說的是,中國改革開放能夠取得成功,關鍵是既不丟“老祖宗”,又發展“老祖宗”;既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又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這樣的結合,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和社會生產力的解放。

第二個結合說的是,中國社會主義能在新時期顯示蓬勃生機和活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健康發展,就在於它是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這樣的結合,創造了真正活躍起來的社會主義,創造了進一步造福人民的社會主義。

第三個結合說的是,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既依靠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又尊重基層人民民眾特別是地方的改革首創精神。這樣的結合,使中國在改革開放導致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能夠有效的保持國家的和諧統一和社會的整合。

第四個結合說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作為前無古人的創舉,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緊密相連的。這樣的結合,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一種既符合市場經濟一般要求,又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個結合說的是,我們既重視經濟體制改革,又重視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在的上層建築變革;而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又把擴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創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兩種長處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個結合說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既重視“物”的發展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重視“人”的發展即全民文明素質的提高。這樣的結合,把人的全面發展同社會全面進步統一於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之中。

第七個結合說的是,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適時地把促進發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使中國社會既持續地充滿創造活力,又有助於避免兩極分化而達到共同富裕。

第八個結合說的是,中國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發展起來,既離不開參與經濟全球化,更離不開獨立自主。這樣的結合,使我們能同時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趨利避害的平等競爭中達到互利、普惠、共贏。

第九個結合說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注意協調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係,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這三者關係的重要結合點。這樣的結合,既避免了不少轉型國家出現過的經濟嚴重衰退和社會劇烈震盪,又使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

第十個結合說的是,我們黨把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同主觀世界的改造結合起來,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證。這樣的結合,既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又推進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從而不斷提高了黨的領導水平、執政水平和拒腐防變能力。

流行語

1.三轉一響

2.下海

3.下崗

4.萬元戶

5.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6.希望工程

7.炒股

8.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9.和諧社會

10.北京奧運

意義

繼往開來的習近平繼往開來的習近平

加快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束縛自己的思想和手腳。社會主義要贏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一般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國外的資金、資源、技術、人才以及作為有益補充的私營經濟,都應當而且能夠為社會主義所利用。政權在人民手中,又有強大的公有制經濟,這樣做不會損害社會主義,只會有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銳意改革,努力奮鬥,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中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在世界風雲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嚴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來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集體學習

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31日下午就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幹下去。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朝著黨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奮勇前進 。

習近平強調,必須認真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他就此提出5點意見。

第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二,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要加強巨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

第三,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第四,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必須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只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只有改革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穩定才能具有堅實基礎。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

第五,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繁重,我們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善於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為深化改革開放夯實民眾基礎 。

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回應廣大人民民眾對深化改革開放的強烈呼聲和殷切期待,凝聚社會共識,協調推進各領域各環節改革,努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

影響

鄧小平以及他的理念的繼承者及其他改革派人士頂住了來自國內保守派的進攻,成功地將改革開放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基石之一,並不可逆轉地將中國帶入世界經濟中,與世界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從1978年至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市場的強大經濟體,並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中國也在邁向工業化的道路上飛速前進,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中國成功實現了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民營經濟產值在總量上已經超越了國有經濟,成了中國經濟增重的重要拉動力量。引進外資同樣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方式,中國為全世界吸引外資金額最多的國家(港、澳、台資金的引入亦被算作外資)。

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也開始出現變化,人民觀點逐漸多元化,“網路民意”的現象大量出現,絕大部分中國人民更偏愛於和平穩定快速的經濟發展,而不願意對意識形態,政黨政治做太多評論。在言論自由方面,除了涉及煽動推翻國家政權,破壞社會穩定,泄露國家機密,挑撥民族矛盾,傳播分裂國家,宣傳邪教、封建迷信等言論仍然遭到禁止以外,其他均已開放。江澤民和胡錦濤兩代領導人,繼承了鄧小平改革開放的路線。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和胡錦濤提出的“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