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秩序:科學實踐中的複製與歸納

改變秩序:科學實踐中的複製與歸納

自然科學總論本書立足於科學社會學的視角,探索了科學家得出實驗結論的內在機制。 網路中的科學家:歸納推理問題的社會學解答 附言:作為專業知識的科學

圖書信息

作 者: (英)柯林斯 著 成素梅張帆

叢 書 名: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譯叢出 版 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ISBN:9787542844255出版時間:2007-12-01版 次:1頁 數:226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科學與自然 > 自然科學總論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於科學社會學的視角,探索了科學家得出實驗結論的內在機制。首先,基於對懷疑主義和歸納問題的考察,從日常生活中的簡單事例著手,分析了規則的社會基礎,論證了規則是社會群體的特性,是隨著群體的變化而變化的,而且,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私人規則一樣,在科學中也沒有私人發現;其次,藉助於隱喻方法對複製的經驗模型進行了闡述,揭示了理性主義的科學哲學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把可複製性作為科學知識的客觀性基礎的不可能性;然後,通過對複製TEA雷射器、探測引力波輻射和靈學實驗三個具體案例的跟蹤考察,剖析了科學家在重複科學實驗時潛存的實驗者回歸現象和相對主義經驗綱領的三個階段,並在科學文化與社會網路的大背景下,論證了科學家結束科學爭論的社會機制和科學政治學的思想。本書是系統地闡述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巴斯學派立場的代表作。

作者簡介

哈里·柯林斯(Harry Collins),社會學家,英國加的夫大學知識、技能和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主要研究科學知識的社會本質和用智慧型機模仿社會知識的困難,發表了上百篇論文,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著有《改變秩序——科學實踐中的重複與歸納》、《人工智慧專家——社會知識與智慧型機》,與特雷弗·平奇合著《勾勒姆》系列。最近出版了《引力之影——對引力波的搜尋》。
·查看全部>>

目錄

譯者序對1992年版的說明序言與致謝導言第1章 感知之謎與秩序 1.1 懷疑主義和歸納推理問題 1.2 維根斯坦與規則 1.3 歸納推理問題的一條進路:聯合確立 1.4 科學、變化與可重複性 1.5 規則、歸納和人工智慧 第2章 複製的觀念 2.1 老鼠與人:作為一台研究機器的地球上的科學 2.2 老鼠哲學家和一種複製的分析理論 2.3 一個複製的經驗模型 第3章 複製TEA雷射器:維護科學知識 3.1 TEA雷射器 3.2 早期雷射器的複製:知識傳播 3.3 1974年和1979年的雷射器建造 3.4 建造赫里奧特—瓦特雷射器 3.5 雷射器與知識 3.6 雷射器研究:五個命題 第4章 探測引力輻射:實驗者回歸 4.1 引力輻射:1972年 4.2 引力輻射:1975年 4.3 論證的內容和引力輻射的本質 4.4 打破回歸的一種嘗試:實驗的校準技術性附錄 第5章 幾個超常的實驗:再論實驗者回歸 5.1 植物對微弱刺激的反應 5.2 某些命題的確證 5.3 在超心理學中用替代現象打破實驗者回歸 第6章 網路中的科學家:歸納推理問題的社會學解答 6.1 網路中的科學家 6.2 核心層:具有方法論適當性的社會偶然性 6.3 秩序和改變秩序:歸納問題的社會學剖析 第7章 附言:作為專業知識的科學 7.1 科學的兩種模式及其含義 7.2 科學政治學:作為政治的科學 7.3 權威和專業知識方法論附錄實地考察方法論預設 “元方法論”的預設結語科學行動改變科學秩序相對主義與自反性注釋徵引文獻附錄一 哈里·柯林斯在山西大學的演講附錄二 哈里·柯林斯訪談錄
·查看全部>>

前言

傳統的科學哲學研究進路是由邏輯經驗主義奠定的。邏輯經驗主義作為第一個成熟的科學哲學流派,首先基於經典科學的研究模式,在拒斥形上學和區分理論陳述與觀察陳述的基礎上,賦予觀察事實純客觀的優勢地位。之後,觀察滲透理論的觀點和非充分決定性論題的提出,極大地弱化了觀察事實在證偽或證實理論以及理論選擇過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歷史主義學派的觀點更是有說服力地突出了形上學和科學共同體在科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方面,科學哲學研究的突出特點明顯地表現為,在保證科學理性和科學進步的前提下,更多地強調了社會因素與心理因素在科學方法論中的作用與意義,集中討論科學目標、科學進步、科學成功、科學手段、科學成果、理論建構、理論與觀察、理論與經驗、理論實體的本體性等問題。體現為各種形式的科學實在論、非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間的激烈爭論。這些爭論既代表了當代科學哲學研究的主流方向,同時,也面臨著在自身原有的框架內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 另一方面,隨著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興起,一批人文社會學家開始運用社會學與人類學的方法,對產生科學知識的理性基礎與科學認知活動的客觀性前提提出了實質性的質疑。他們通過對自然科學家的實驗室活動的跟蹤與觀察分析,運用社會學與人類學的術語重新解釋科學事實、科學知識、科學的客觀性等基本概念,並且極端地否定了科學知識的認識論本性。他們認為,傳統科學哲學的發展所依靠的是錯誤的歸納主義和基礎主義的認識論,一旦摧毀這些基礎,那么,科學哲學就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其命運必然是:要么被遺棄,要么至少在適當的社會學與人類學的框架內得以重新建構。 當代科學哲學研究的這些基本走向在整體上主要體現為科學解釋學與科學修辭學的轉向。問題在於,科學解釋學在重申了被科學語言學所拋棄的關於真理和有效性的認識論問題的同時,卻把科學降低為一種形式的文化實踐。因為解釋實踐的過程,並沒有提供關於客觀性和真理等認識論概念的參照基礎,這樣,當科學哲學家追問解釋的有效性和解釋的範圍等問題時,就無法確定一種解釋的適當性或真實性。解釋學轉向所帶來的解釋的普遍性和解釋的語境論特徵,使真理成為相對於某種解釋循環的概念。由於解釋總是在蘊藏社會因素的信念背景下或語境中發生的,因此,必然會注入與權力和控制相關的政治因素,很容易走向相對主義。科學修辭學轉向主要關注科學文本及其形成、表達與傳播中的社會學、解釋學或交流等方面的問題,試圖通過研究科學話語與科學爭論來理解科學的認知價值。但是,修辭過程中存在的勸導因素很容易忽視理性邏輯,顯著地突出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因而同樣無法避免走向相對主義。 從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