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簡述
很早以前,攣模窯為浮梁縣魏姓人專營,魏姓人手少,活計多時則請都昌人臨時幫工。久而久之,都昌人便學會了一些攣窯的技術。後來都 昌余姓人也組成了一個補窯店,專門為—些燒瓷廠家修補窯爐或抹泥漿(俗稱搪窯)。再後,都昌余姓人又由補窯轉 入到攣窯了。
到民國時,魏姓攣窯師傅只剩下2人,攣窯行業便被都昌多寶花門樓和仁義村的余姓人 壟斷了。
至解放前夕,鎮內共有攣窯店2家:一家設在彭家上弄,有攣窯師傅20人;另一家設在龍缸弄,有攣窯師傅18人。攣窯店的老闆均為攣窯師傅們推舉的,一年換一次。老闆的職責是負責派工、收錢、管錢、分帳。攣窯工人的工資級別劃分方式俗稱“四爪一股”、“四爪”好比豬的4隻蹄,“一股”好比豬的正身。攣窯學徒期為3年,學徒期間每年的工資為l0塊銀元,出師後晉升為“一爪”,滿6年後晉升為“二爪”,滿9年後晉升為“三爪”,滿12年後晉升為“四爪”(亦稱“半股”。再過3年,經各位師傅評議通過後即可晉升為“一股”。其工資待遇為:“二爪”的工資比“一爪”高—倍,“三爪”的工資比“二爪”高一倍,“四爪”(即“半股”的工資比“三爪”高一倍,“一般”的工資又比“四爪”的工資高一倍。生意好時,“一股”年工資可達200擔谷左右。過去,每當攣窯時,各燒瓷廠家對攣窯師傅們通常要提供三餐一點,早飯一般在餐館樓上雅座里吃,菜 餚一般不少於4盤;中飯和晚飯一般在燒瓷廠家吃,每餐菜看一 般不少於10盤。
攣窯的傳代
其時攣窯技術傳子不傳女,在公開場合 攣窯師傅根本不談技術問題,每當父子兩人在家談論技術時,若有外人進來,談話便立即終止,生怕別人聽去。砌築窯爐、窯囪的方式也十分獨特。比如砌築窯囪,砌時既不使用模板,又不使用吊線,僅憑經驗一圈一圈往上砌。然而所砌出的20多米高的窯囪既圓、且薄(囪壁為單磚)、又筆直。每砌完一段,只需在囪的內外壁表層糊上一層黃土泥漿即妥。這種窯囪,看上去很粗糙、飄浮,實際上卻很堅固、耐用。那時候,煙囪也有由燒窯工人自己砌的,通常是由把樁師傅砌“起手”,駝坯工砌“落手”,加 杪工砌篷上,收兜腳工砌背後。其時同攣窯行業聯繫較緊密的,還有個制磚行業,這個行業是製作窯磚磚坯的一個行業。當年窯磚不僅全由都昌人生產,而且被曹、余兩姓所壟斷。制磚的原料主要有黃土、紅土、砂土3種。黃土,粘性好,耐火度高;紅土,能耐火;砂土,主要起骨架作用。由於十八渡一帶廣布這3種土,所以窯磚生產集中在這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