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傣族佛教分為幾個宗派。在西雙版納的屬潤派,其內部又分為擺壩(山野派)和擺孫(田園派)兩支派。在德宏和臨滄一帶的分為擺莊、多列和左抵等派。各派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戒律方面。擺孫、擺莊戒律較寬,寺院建於村內熱鬧地帶,僧侶和信徒人數較多;擺莊派的一般僧侶可食肉、吸菸,乘車騎馬,自由出入民家。擺壩、左抵、多列戒律嚴格,僧侶衣食簡樸清苦。擺壩派僧侶原來隱居山林,終生獨處。左抵派僧侶皆集中一處,由大佛爺率領過著集體而定期流動的生活。左抵、多列兩派由於禁止殺牲食肉,信徒皆不飼養豬、雞。
各派佛教的僧侶皆劃分為幾個僧階。西雙版納佛教僧階有九級之多,其他各派也各有數個僧階。過去傣族的文化教育由寺院壟斷,男子只有入寺為僧,才有可能通過宗教教育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西雙版納傣族男子從七、八歲起一般都要過一段脫離家庭的寺院生活,成年後多數還俗為民,成家立業,少數留寺深造,按僧階繼續晉升,成為終身僧侶。
上座部佛教在西雙版納傣族人民中傳播的是“擺潤派”佛家弟子。而“擺潤派”又有“擺壩”和“擺孫”兩個支派。“擺壩”意即“山野派”,即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初期居息山林的佛教徒,至今在勐海一帶仍有擺壩派在堅持山林修行,“擺孫”即“田園派”居住在村中,這一派因立足民間,生活不如山野派清苦,戒律不如山野派嚴格,所以容易得到發展,信徒較多,分布很廣,影響大。也就是我們知青當年經常能接觸到的,認識上的大佛爺,小和尚們。
起源
傣族佛教寺院,可分為若干等級,有總佛寺、中心佛寺以及各村寨的佛寺。傣族男童達到入學年齡時必須出家為僧,在寺院中學習文化知識,接近成年時再還俗。其中僅有少數人留寺深造,並按僧階逐步升為正式僧侶。僧階分為十級。即︰帕諾(小沙彌或行童)、帕(沙彌)、都(比丘)、都龍(僧都或都比丘)、祜巴(都統長老)、帕召祜(闡教長老)、沙密(沙門統長老)、僧伽羅闍(僧主長老)、松迪(僧正長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長老)。自五級以上的晉升十分嚴格。最後兩級在整個西雙版納只分別授與傣族和布朗族各一名,成為各地區的最高宗教領袖。
傣族佛教所奉行的經典內容與南傳巴利語系三藏相同,但編次稍有差別。三藏典籍有巴利語的傣語譯音本、注釋本及部分重要經典的傣語譯本,另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所撰的著述,除經典注釋外,尚有天文、歷算、醫藥、歷史、詩歌、傳說及佛經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