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詠懷·日色臨平樂

本篇原列《擬詠懷》第二十二首,詩中觸景傷懷,哀悼梁元帝在江陵的敗亡,自己身在異域,南國不得復見。

作品全文

日色臨平樂,風光滿上蘭。①

南國美人去,② 東家棗樹完。③

抱松傷別鶴,④ 向鏡絕孤鸞。⑤

不言登隴首,唯得望長安。⑥

注釋

①首二句言長安風光正美。西漢時上林有平樂館和上蘭觀。上林在長安西。

②“南國”句指梁元帝之死。元帝都江陵,本是古楚國地方,楚有“南國”之稱。屈原《離騷》以“美人”喻君。所以稱元帝為“南國美人”。

③“東家”句指敬帝在建業即位,不久讓位給陳氐,東南諸郡幸得保全,未淪於異族。漢人王吉字子陽,家住長安,東鄰家有大棗樹,樹枝垂在王家的院中。王妻摘棗給王吉吃。當王吉知道棗的來處之後,認為妻做了壞事,把她驅逐了。東家聽到這件事,過意不去,就要砍掉棗樹,鄰里眾人勸止東家砍樹,並說服王吉將妻接回。里中因此產生一首歌謠道:“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王陽婦還。”(見《漢書·王吉傳》)這就是這句詩用語的出處。完:是保全的意思。

④剔鶴:琴曲名。商陵牧子所作。牧子娶妻五年而無子,父兄要為他改娶。牧子悲愴,取琴而為別鶴之歌(見《琴操》)。這句中的“松”字似有誤,別鶴事與松不相干。疑當作“桐”,“抱桐”就是說抱琴。

⑤孤鸞:事見劉敬叔《異苑》,罽賓國王買得一鸞,三年不肯一鳴。他的夫人道:聽說鸞和同類的在一處就鳴了,何不讓它照鏡子?王依言用鏡子照它。鸞見了自己的影子,悲鳴沖霄,一奮而絕。本篇“別鶴”、“孤鸞”都是作者用來自比。

⑥末二句言登隴山只見長安,自己的鄉關在南國不能再見。

作品賞析

“日色臨平樂,風光滿上蘭”,“平樂”、“上蘭”即上林苑中的平樂館和上蘭觀。上林苑原為舊秦苑。“平樂”、“上蘭”代指長安附近,為漢代帝王行幸圍獵的宮苑。“南國美人”,指梁元帝蕭繹,屈原《離騷》以美人比喻國君,梁元帝都於江陵,正是楚國故地。這句說梁元帝兵敗被殺。“東家棗樹完”句用《漢書.王吉》傳典故:王吉字子陽,家住長安,東鄰家有大棗樹,樹枝垂過王家院中,王妻摘棗給王吉吃。當王吉知道棗的來歷後,認為妻子做了壞事,把她休了。東鄰聽到此事,過意不去,要砍掉棗樹,被鄰里們勸止了,於是又說服王吉將妻子接回。里中由此事產生了一首歌謠:“東家有樹,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復還。”“完”,這裡做保全解。這句承接上句,說梁元帝敗亡之後,梁敬帝在建業即位,東南諸郡還幸得保全。“抱松傷別鶴,向鏡絕孤鸞”此句作者以“別鶴”自比,漢蔡邕《琴操》載:“商陵牧子,娶妻五年無子,父兄欲為改娶,牧子援琴而鼔之,歌別鶴以舒其憤懣,故曰《別鶴操》。”此句中的“松”字似有誤,別鶴事與松不相關,松也不能抱,疑當作“桐”,“抱桐”就是說“抱琴”。這句作者以“別鶴”自比。“向鏡絕孤鸞”,事載南朝劉敬書《異苑》:罽賓國王買得一鸞,三年不肯一鳴。他的夫人道:聽說鸞和同類的在一處就鳴了,何不讓它照鏡子?王依言用鏡子照它。鸞見了自己的影子,悲鳴沖霄,一奮而絕。本篇“別鶴”、“孤鸞”都是作者用來自比。這兩句說作者宛如憤懣悲傷的別鶴、孤鸞。“不言登隴首,唯得望長安。”“隴首”即隴山,在今陝西省隴縣西北。《隴頭歌》所謂“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寫遊子的苦辛及其思鄉的悲哀。“不言”,無言。這兩句說,無言登上隴首,只能望見長安。言外之意是,自己的鄉關在南國,不能再見到了。

這首詩用長安的日色風光起興,亦點明自己爭羈留在北國,但長安的景色雖好,卻不是賞心樂事,而今令自己觸景傷懷,作者沒有明言,但三、四句一轉,就聯想到南國的故主和自己的鄉關。“美人”已去,“東家棗完”,本當“王陽婦還”,然而自己仍如棄婦,不得還家。三、四句與一、二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益顯出作者懷念故國的深情。第四句尤為隱曲。“東家棗樹完”,可是自己卻不是“王陽婦還”,這裡用典很巧妙,明用是歌謠中的“東家棗完”,可實際上卻暗指自己不能回歸。全詩最後二句非常含蓄,不說登上隴首,望不見南國的鄉關,而是說只能望得見長安,再向南望,是望不見了。鄉關之思,盡在不言之中。結句仍歸結於長安,又與開頭相呼應。全詩顯得緊湊而完整。另外,用“別鶴”、“孤鸞”來比喻自己遠離家鄉故國,也很生動形象。

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並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