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其四)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鮑照

創作年代:南北朝時期
作者:鮑照
作品體裁:樂府詩

作品原文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1)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2)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3)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瀉水”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貴賤不齊。 瀉,傾瀉。
(2)“舉杯”句:這句是說《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
(3)吞聲:聲將發又止。從“吞聲”、“躑躅”、“不敢”見出所憂不是細緻的事。
踟躕:徘徊不進的樣子。[1]

作品譯文

傾倒水於平地,水向四處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歌唱聲因舉杯飲酒而中斷。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麼。

創作背景

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盪。當時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而鮑照出身寒微,他雖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但卻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和世俗偏見的阻礙。於是常借詩歌來抒發他建功立業的願望,表現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這種憂憤的情感發於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的獨特風格。[2]

作品賞析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詩歌起筆陡然,入手便寫水瀉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里,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某種人生哲理。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起首兩句,通過對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裡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造成了一種令讀者驚疑的氣勢。正如清代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種筆法,正好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於激憤不平而一瀉無餘的悲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他並沒有直面人間的不平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就連藉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裡詩人有意迴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鬱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著筆於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這種口吻和這筆調,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詩的結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豈無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沒有感情,詩人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間的不平,不可能無動於衷,無所感慨。寫到這裡,詩人心中的憤懣,已鬱積到最大的密度,達到了隨時都可能噴涌的程度。不盡情宣洩,不放聲歌唱,已不足以傾吐滿懷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現的卻是一聲低沉的哀嘆:“吞聲躑躅不敢言!”到了嘴邊的呼喊,卻突然“吞聲”強忍,“躑躅”克制住了。社會政治的黑暗,殘酷無情的統治,窒息著人們的靈魂。社會現實對於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到了讓詩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難進的地步了。有許許多多像詩人一樣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樣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咽到肚裡,這正是人間極大的不幸。而這種不幸的根源,已經是盡在言外,表現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話題,也只是詩人在忍氣吞氣和無可奈何之下所傾吐的憤激之詞。
這首詩托物寓意,比興遙深,而又明白曉暢,達到了啟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從作者的表達情感方式來說,全篇構思迂曲婉轉,蘊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評論此詩說:“先破除,後申理,一俯一仰,神情無限。”清代沈德潛評價說:“妙在不曾說破。”準確地指明了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伴隨感情曲折婉轉的流露,五言、七言詩句錯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韻腳由“流”、“愁”到“難”、“言”的靈活變換,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詩起伏跌宕的氣勢格調。[3]

作者簡介

鮑照(412——466),字明遠,生活在南北朝時期,東海(今屬江蘇)人,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守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鮑照為亂兵所殺。
鮑照的作品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對後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有較大影響;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藝術形式上,鮑照大力學習和寫作樂府詩,有三言、五言、七言和雜言等多種形式。五言詩講究駢儷,圓穩流利,內容豐富,感情飽滿。七言詩變逐句用韻為隔句押韻,並可自由換韻,拓廣了七言詩的創作道路。他的樂府詩突破了傳統樂府格律而極富創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語言容量大,節奏變化多,辭藻華美流暢,抒情淋漓盡致,並具有民歌特色。 在作品內容上,多表現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少部分詩描寫了邊塞戰爭和征戍生活,為唐代邊塞詩的萌芽。
詩作今存204首,有《鮑參軍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