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核

擬核

擬核(英語:nucleoid;意指“與核相似”,又譯類核),也稱核區(nuclear region)、核體(nuclear body)或染色質體(chromatin body)。存在於原核生物,是沒有由核膜包被的細胞核,也沒有染色體,只有一個位於形狀不規則且邊界不明顯區域的環形DNA分子,內含遺傳物質。裡面的核酸為雙股螺鏇形式的環狀DNA,且同時具有多個相同的複製品。

簡介

原核細胞原核細胞

細菌細胞具有原始的核,沒有核膜,更沒有核仁,結構簡單,為了與真核

細胞中典型的細胞核有所區別,稱為核區(nuclearregion)、擬核(nucleoid)或原始核(primitive form nucleus),亦稱細菌染色體。

大腸桿菌基因組為雙鏈環狀的DNA分子,在細胞中以緊密纏繞成的較緻密的不規則小體形式存在於細胞中,該小體稱為擬核。大腸桿菌體長1~2μm,其DNA長度為1100μm,等於菌體的1000倍。由於高度摺疊,擬核只占菌體的很小一部分。它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是一個透明的,不易著色的纖維狀區域,經特殊染色可以呈現各種形狀,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但沒有強的Feulgen陽性反應。它呈球狀、棒狀、啞鈴狀。

擬核攜帶著細菌全部遺傳信息,它的功能是決定遺傳性狀和傳遞遺傳信息,是重要的遺傳物質。

原核細胞沒有像真核細胞那樣的細胞核,而是在細胞內的一個區域內有絲狀的DNA分子,但是沒有核被膜包圍這個區域這裡是遺傳物質儲存和複製的場所,相當於真核細胞的細胞核的功能,因此叫做擬核。原核細胞內的DNA的高級結構主要歸功於三個方面:DNA本身的超螺鏇,外界大分子的擠壓和擬核相關蛋白(nucleoid-associated proteins ,NAPs)的相互作用。

NAP目前了解的有以下幾種:H-NS( histone-like nucleoid-structuring protein ),HU(Heat unstable protein), Fis(Factor for inversion stimulation), IHF(integration host factor), Lrp(Leucine responsive protein) 和 MukBEF。

《遺傳學名詞》第二版對“擬核”的釋義:

又稱“類核”。原核生物、線粒體、葉綠體及病毒中,遺傳物質所在的區域無真正細胞核的結構(即沒有核膜,也不存在核仁,裸露的DNA或RNA)稱為擬核。

經典擬核生物

藍藻(*如顫藻,念珠藻,發(四聲)菜等),細菌(大腸桿菌,硝化細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