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仲春遘時雨

《擬古·仲春遘時雨》是陶淵明的一首五言古體詩。詞句極為風趣又極具風骨。在這份風趣、幽默之中,卻蘊藏著一種極嚴肅的人生態度,極堅卓的品節。《擬古》共九首,聯章而為一組,正如明黃文煥《陶詩析義》所指出:“此九章專感革運。”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三首。

作品原文

擬古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①。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②。

翩翩新來燕③,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④。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⑤。

我心固匪石⑥,君情定何如?

詞句注釋

①仲春:即陰曆二月,為春季之中。遘:遇。時雨:應時的雨,使草木滋生。東隅:東方。這兩句是說仲春時節春雨應時而降,春雷開始震響。

②蟄:蟲類伏藏。眾蟄:指冬眠的蟲類。潛:藏。駭:驚。舒:展。這兩句是說潛藏的蟲類受到了驚動,草木也縱橫滋生舒展了。

③翩翩:鳥飛輕快的樣子。這句和下句是說新近飛回來的燕子,成雙成對地到我屋裡來。

④先巢:故巢。故:仍舊。相將:相與、相偕。舊居:指故巢。這兩句是說先前的巢仍然存在,它們相與回到原處。

⑤這兩句是說自從分別以來,門庭一天天地荒蕪了。

⑥匪:即非。我心匪石:用《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話:“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意思是我的心並非石頭,是不可轉動的。表示意志專一不可扭轉。這句和下句是說我長期隱居的意志堅定不移,不知你的心情如何?

創作背景

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棄官歸隱,從此開始躬耕自資的生涯。公元418年(義熙十四年),劉裕殺安帝,立恭帝。公元420年(元熙二年),劉裕篡晉稱宋,廢恭帝,並於次年殺之。已經歸隱十六、七年的陶淵明,寫下了一系列詩篇,寄託對晉朝的懷念,和對劉裕的憤慨。《擬古》九首,聯章而為一組,正如明黃文煥《陶詩析義》所指出:“此九章專感革運。”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三首。

作品鑑賞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遘,遇。仲春二月,逢上了及時雨。第一聲春雷,亦從東方響起——春天又從東方回來了。“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眾類冬眠之蟄蟲,暗中皆被春雷驚醒,沾了春雨的草木,枝枝葉葉縱橫舒展。以上四句,“眾蟄”句承“始雷”句來,“草木”句則承“遘時雨”句來。此四句寫出春回大地,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機,“草木縱橫舒”之“舒”,尤其傳神。杜甫《續得觀書》“時危草木舒”之句,頗可參玩。“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意思是說:一雙剛剛到來的燕子,翩翩飛進我的屋裡。“翩翩”、“雙雙”,兩組疊字分別舉於句首,活潑潑地,直是狀出燕子之神態。如在目前,毫不費力。“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先巢”、“舊居”,皆指舊有之燕巢。“相將”即相偕。粱上舊巢依然還在,這雙燕子一下子便尋到了舊巢,飛了進去,住了下來。原來,這雙燕子是詩人家的老朋友呢。曰“相將”,曰“舊居”,詩人說得非常親切,這已經是擬人口吻,我亦具物之情矣。燕子之能認取舊巢,這件尋常小事,深深觸動了詩人之別樣情懷。他情不自禁地問那燕子:“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意思是說:自從去年分別以來,我家門庭是一天天荒蕪了,我的心仍然是堅定不移,但不知您的心情究竟如何?“我心固匪石”之句,用《詩經·邶風·柏舟》成語:“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此句下筆極有力度,有如壁立千仞;亦極具深度,實托喻了詩人堅貞不渝之品節。“君情定何如”之結句,則極富風趣,餘味不盡。倘若燕子有知,定作如此答語:縱然君家門庭荒蕪,可是我心亦依然不改,只認取舊家故巢而已,不然,又怎會飛回君家呢?清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謂:“末四句亦作燕語方有味。”此說實不通。“門庭日荒蕪”,“日”者,一天天也,門庭一天天荒蕪,此是主人所見,故非燕語。

誠如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所評:“此篇託言不背棄之義。”那么,陶淵明的棄官歸隱,與不背棄晉朝之間,是不是有矛盾呢?其實並不矛盾。當義熙元年陶淵明棄官歸隱之際,東晉政權實巳掌握在劉裕手中。《宋書·陶潛傳》云:“(潛)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異代,自(宋)高祖王業漸隆,不復出仕。”至晉亡以後,淵明之詩文,亦絕不書宋之年號,即不奉其正朔。如實地說,歸隱之志與故國之思在淵明原是一致的,用傳統文化的語言說,這就是節義。品節道義,是陶淵明一生之立身根本。

淵明此詩之藝術特色,令人稱道者實多。首先是極為風趣又極具風骨。詩人與燕子之對話,十分風趣、幽默。在這份風趣、幽默之中,卻蘊藏著一種極嚴肅的人生態度,極堅卓的品節。這是詩歌史上一篇別開生面的優秀作品。其次,是以眾蟄驚雷、草木怒生的大好春天,與“無人可語,但以語燕”(《陶詩析義》)的孤獨寂寞相對照,從而默示出詩人悲懷之深沉。大好春光愈熱鬧,則詩人之孤獨寂寞便愈凸出,其悲懷之深亦愈凸出。再次,是語言平淡自然而有奇趣精采。全詩語言,讀來平淡自然,可是細心體會,詩人用“時”、“始”、“舒”、“新”等語,表達春天一到大自然就發生的那種種最新變化,是多么銳敏、精當。用“我心匪石”之成語,中間施以一“固”字,表達故國之思,其從容不迫之中,又是何等堅卓挺拔。東坡曾說:“淵明詩初讀若散緩,熟視之有奇趣。”(《冷齋夜話》引)確是會心之言。人們常說淵明詩是絢爛歸於平淡,其實,要從平淡自然之中,見出其奇趣精彩,尤其是一段絢爛之精神,讀淵明詩方是不枉。

作者簡介

陶淵明

(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陶淵明的作品,現存的有詩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辭賦兩篇。其中成就高的是描寫田園生活的詩歌,即所謂「田園詩」。這些詩歌反映了他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反映了他對污濁現實的憎惡和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的熱愛。正象魯迅所說:「可見他於世事也並沒有遺忘和冷淡」(《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他不但有「悠然見南山」的一面,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一面。他歌詠了那些歷史上和神話傳說中失敗而不屈的英雄,讚揚了那些壯烈犧牲的人物。當然,他的作品也明顯流露了消極的樂天知命和人生無常的思想,也流露了一些頹廢沒落情緒。他的詩的風格平淡、自然,語言簡潔、含蓄,渾厚而富有意境,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獨具特色。 陶淵明作品的注本,今存較早的本子是宋刊巾箱本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另外,有比較最通行的本子是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