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擔沙

擔擔沙

擔擔沙島,是江中小島,又叫酒仙島,因島對面就是中國最大的米酒生產基地,米酒出口歷年來全國第一。此謂九江酒鄉酒香

簡介

擔擔沙 擔擔沙

“離對合,過對分,遊子對思親,榮旋對勇往,聖賢多絕嗣,正直死為神,一門三進士,四代兩丁人,忠良山,神仙腳印,正覺寺,武帝刀痕,義士救堤捐孕妾,強徒攻局殺鄉紳。”舊時專給兒童普及聲韻的《九江聲律啟

蒙》,通過富有韻律的語句把當時的社會風物、風貌、時事表達出來。但翻遍該書,卻沒有發現九江的兩座山——奇(ji)山和偶山。

奇山和偶山曾是九江兩座獨具地理位置和歷史故事的山峰,市民對奇山相對熟悉,偶 山又在哪裡?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本期儒鄉·行,記者帶你一探奇山和偶山背後的故事。

奇山原名獨崗邊

位於九曲十三彎涌旁

說起奇山,人們就會想起朱九江,想起朱九江紀念堂,想起九江中學。

翻開馮栻宗的《九江儒林鄉志》不難發現,這座山原名並不叫奇山,而叫獨崗邊,至於何時改叫奇山,已經無從考證,不過這座山的獨特之處是它孤零零地靜臥於九曲十三彎涌旁,而九江其他的山崗幾乎都在南方和西方一帶,面朝波光瀲灩的西江。這也是古人叫它獨崗邊的原因,它就像是一個不合群的孩子,被大地之母“棄置”在一邊,卻成為文人墨客爭相抒發心志的寄託。

據《九江儒林鄉志》記載,相傳奇山山麓為古津頭,帶給人們更多想像,莫非若干世紀前,奇山獨對滔滔大江?文中記載奇山“四壁苔蘚,中尚多篙跡,昔人稱其有石洞岩壑之勝,今觀其頂及腰腹不少嶙峋怪石奇形異狀,大逾數牛傾側縱橫累而不墜下,有慶文古剎尚住僧徒,而其名非前志所有。”

古時候的奇山和我們現在看到的已經完全不同,但是人們對此山的歌詠還是讓人得以一窺過去的樣貌,古時文人馮毓舜形容奇山:“青螺孤聳傍江濤,滄海未經逾岸谷。雲停遠樹疑添偶,山不在高從昔貴。蹬石凌增虎豹號,飛帆曾此著津篙。月隱奔戀概失曹,仙人應許下琅敖。”

朱九江紀念堂

就建在奇山腳下

古語有云有山必有寺,奇山也因為一座廟宇而聲名在外,那就是嶺南道場一絕慶雲洞的分支慶雲下院。慶雲洞創建於清光緒戊戌年間(1898年),位於西岸茶山之鯉魚嶺,動盪時期,它積極發揮慈善本色,救死扶傷,造福一方百姓,民國四年(1915年),慶雲洞在奇山建成慶雲下院,繼續開展救助孤寡、募捐籌款的善行,該廟宇在抗戰時期遭到破壞,多得鄉紳黃六閒捐資修繕,得以保存數載,後因年久失修和人為破壞,片瓦無存。

位於奇山腳下的朱九江紀念堂,是在九江中學建成之後修建的,當時九江旅省同鄉陳屈伸等為了紀念朱九江先生倡辦九江中學,九江中學創辦於1932年。1936年10月,一座面積約700平方米,紅牆綠瓦,建築獨特的小禮堂建成,那就是朱九江紀念堂,後來部分建築毀於抗戰時期,1994年由政府撥款及國內外熱心人士集資重建,才有了如今氣勢恢宏的紀念堂。

如今的奇山,濃縮著朱九江深厚的儒學底蘊,風景秀麗,成為九中學子讀書散步的好去處。

偶山是擔擔沙古名

明朝時非常有名

擔擔沙 擔擔沙

“九江除了有奇山還有偶山。”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不僅感到非常好奇。問了幾個同齡人,大家都面面相覷,“偶山?沒聽過。”後來找到九江通“土老”,他嘿嘿一笑,“你應該問‘聽說過擔擔沙嗎?’他們就會恍然大悟了。”

原來偶山就是擔擔沙,偶山這個名字仿佛只存在百年以前的鎮志里了。“擔擔沙”位於沙口水閘對出西江河段的江中島嶼,兩個山頭互相對望著,仿似西江的一對眼睛。土老翻開馮栻宗的鄉志告訴記者,在明朝偶山是一座非常出名的山,“當時偶山上文人墨客雲集,建有各式亭台樓閣,種植松柏,建築花圃池園。”當時偶山話事人是明朝的曾儲,這個在鄉志里留下濃厚一筆的九江名人,曾任沔陽牧,傾儘自己的俸祿修築堤岸以防洪澇,得到沔陽人民的愛戴,歸鄉後,被推為約長。生性率直熱心的曾儲,幫助人們解決了很多紛爭,又捐資修建祠堂,幫助困難的鄉人。

後來曾儲在偶山上修建水石花卉石疇池圃,自命海偶山人,呼朋引伴,在此過著超然的生活,最多時山上居住著一百多人。

昔日偶山夜月

如今灌木叢生

當時,環視四周,海壽島和海心沙還只是魚游鶴立的荒灘。而偶山夜月則是明朝九江八景之一,也成為文人多贊詠的對象,文人曾君樂留詩:鏡台齊插翠芙蓉,寫出嫦娥鏡里逢。雙頂夜涼明玉兔,九淵雲靜抱驪龍,舟輕碧海三神外,身在瓊樓十二重。棄醉仰天還嘯詠,是誰仁祖問高。

而偶山內又藏有八景,分別是雙頂松風,中亭野色,龜瀨湍流,龍灣雲氣,石壁朝暾,浦田秋稼,蘆州魚艇,竹洞人家。近日傍晚,記者來到沙口水閘附近的堤岸,遠遠就能望見遠處聳立的偶山,在氤氳的水汽襯托下,顯得有些飄渺,一位漁民告訴記者,偶山現在灌木叢生,裡面有一個采沙場,十年前曾有過一個私人遊樂場。

黎春曦在《九江鄉志》里記載,陳萬言曾在偶山設有哨所,扼西江水道之險要,守護一方,後來哨所被撤,海賊也開始橫行,曾儲和同道之人漁舟唱晚三十載的偶山也因此荒蕪下去。民國時期熱心當地教育的鄉儒黃伯始曾提出在偶山建一文塔,以紀念前賢。文塔與奇山朱九江紀念碑遙遙相對,“物必有偶,數未全奇,晦極必明,剝極必復。”他希望後人追蹤往哲,借往哲激勵後人。

土老則對記者說,期望九江利用好島嶼資源,開闢一條西江游的線路,他憧憬著在海壽島吃飯騎行,然後到偶山住宿觀賞偶山夜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