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擋箭牌
拼音:dǎngjiànpái
基本解釋
[shield;(fig) pretect;excuse] 古代防禦武器中可以抵擋刀箭用的盾牌,比喻推掉事情的藉口或可你掩護的東西
詳細解釋
盾牌。亦比喻推託或掩飾的藉口。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三幕:“這豈不是把我們 韓國 拿來做列國的擋箭牌嗎?”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二章:“不過有了這口頭禪做擋箭牌,於當事人到底方便得多。”亦稱“ 擋牌 ”。 魯迅 《花邊文學·論重譯》:“待到將來各種名作有了直接譯本,則重譯本便是應該淘汰的時候,然而必須那譯本比舊譯本好,不能但以‘直接翻譯’當作護身的擋牌。”
關於擋箭牌的傳說
在定軍山北邊半山上,有一塊半人多高的大石頭矗立在哪裡。石壁上有一個鵰翎箭的影印和被箭射破的石縫。當地人說,有時放牛娃或砍柴人偶然走過石壁,會發現上面扎著一支鐵箭,但是可以搖動,卻拔不出來,只要你一鬆手,眨眼之間就不見了。據說這就是諸葛亮的擋箭牌。
當年諸葛亮和司馬懿作戰,相持紮營於漢江南北,司馬懿的軍營在江北天盪山上,諸葛亮的軍營在江南定軍山上的“仰天窪”里。這裡天然形成一個鍋底形大窪,方圓有四、五里大,可以屯駐軍隊。
有一天,雲淡晴和,諸葛亮安排好軍營的事情,便帶上隨從書童,準備登上定軍山頂,觀察對方安營紮寨的情況。恰巧這時魏軍統帥司馬懿也帶著大將夏侯悼登上天盪山最高峰,窺視蜀軍陣地。忽然隱約發現定軍山的半山上,有一人手執羽扇,正在撥草尋路,漫步登山。他估計,那一定是蜀軍主帥諸葛亮,趁天氣清朗,登山觀察己方的軍情。於是回頭命令夏候悼,速向那人射去一箭!
這時諸葛亮正在低頭踏石登山,猛聽空中似有“呼嘯”之聲,定睛一看,一支飛箭即將射到自己身邊。說時遲,那時快,諸葛亮順手一扇,將山上一塊石頭扇起,擋在身前,並伸手將書童拉進懷內。童兒還在疑惑,’只聽“哨啷”一聲,火花飛濺,一支鵰翎鐵箭,扎進了石中。書童驚叫一聲: “好險”!嚇出一身冷汗。但是諸葛亮卻淡然一笑,繼續登山。
從此,這塊石頭便一直矗立在那裡,讓遊人參觀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