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釋義] (形)形容眼淚向下掉的樣子。[構成] 並列式:撲+簌
3、象聲詞。多形容禽鳥拍翅聲
5、多指眼淚等流下的狀態。
出處引用
1.物體輕落貌。 唐 劉叉 《雪車》詩:“小小細細如塵間,輕輕緩緩成撲簌。” 元 劉庭信 《一枝花·春日送別》套曲:“錦機搖殘紅撲簌,翠屏開嫰綠模糊。” 元 鍾嗣成 《採茶歌·恨別》曲:“撲速地淹殘淚眼,吃答地鎖定愁眉。”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 小俞 點點頭。忽然撲簌撲簌掉下眼淚。”2.象聲詞。多形容禽鳥拍翅聲。 唐 溫庭筠 《塞寒行》:“燕弓弦勁霜封瓦,撲簌寒雕睇平野。” 清 江昱 《蝶戀花·青山夜泊》詞:“夜定收帆葭葦際,鷗夢驚回,撲簌深叢里。” 清 魯一同 《拉糧船》詩:“千聲百聲轉相續,十萬檣鳥尾撲速。”
所以淚眼撲簌就是眼淚輕輕地往下落
3.形容詞。形容搖動或抖動狀態。元 孟漢卿《魔合羅》:迭屑屑魂飛膽落,撲速速肉顫身搖。 清 王廷紹《寄生草·眼睛皮兒撲簌簌跳》:第二折眼睛皮兒撲簌簌跳,耳朵垂兒常發燒,未開門喜鵲不住喳喳叫。 撲
(撲)
pū
輕打,拍:撲粉。撲蠅。扑打。
擊拂的用具:粉撲。
沖:撲滅。撲救。
相搏擊:相撲。撲跌。
跌倒:撲地。
伏:撲在桌上看書。
簌
簌〔簌簌〕
sù
a.象聲詞,形容風吹葉子等的聲音;b.形容眼淚紛紛落下的樣子,如“她的眼淚撲簌簌落了下來”。
筆畫數:17;
部首:竹;
筆順編號:3143141251234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