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毛霉病

播散性毛霉病是一種疾病,患者常有咳嗽、咯血等症狀,可用抗真菌藥物治療。

播散性毛霉病致病真菌屬於接合菌亞門-毛霉綱-毛霉目-毛霉科,偶由毛霉目中的其他科,如被孢霉科(Mortierella)、小克銀漢霉科(Cunninghamella)、科克霉科(Cokeromyces)、瓶霉科(Saksenaeaceae)等引起。毛霉科中的根霉屬、毛霉屬、犁頭霉屬是引起毛霉病的最常見的3類黴菌,其中以根霉屬所致的最為常見,特別是少根根霉米根霉

病理

無特異性,主要依據組織切片內找到無分隔或分隔稀少的粗大菌絲,無或很少細胞反應。其特徵性變化表現為菌絲侵犯大小動脈管壁導致梗塞,引起鄰近組織壞死。

臨床表現

播散性毛霉病:毛霉可廣泛地播散至肺、腎、胃腸、心及腦等,以肺部最常受累,且較難診斷。

實驗室檢查

1.直接鏡檢:上鼻甲刮片、鼻竇吸出物、痰液及活檢標本等用20%KOH製片鏡檢,可見典型厚壁、具折光性的菌絲,直徑6~15mm,亦可見膨大細胞及彎曲菌絲。孢囊梗直接由菌絲長出,菌絲可分支,呈直角。

2.培養:不含放線菌酮的麥芽糖培養基、馬鈴薯培養基及普通沙氏培養基中,37℃或25℃培養,菌生長較快,初起菌落表面呈棉花樣、白色,漸變為灰褐色或其他顏色。

毛霉病發病險,而毛霉又常污染痰及環境,故直接鏡檢往往較培養更有意義。

3.血清學及免疫學:勻漿抗原檢測體內抗體可獲得73%的敏感性及100%的特異性,但真菌抗原的血清學檢測尚無較好方法。免疫螢光技術檢測和鑑定組織切片中真菌有助於臨床疾病的診斷。

診斷及鑑別診斷

診斷依據包括臨床表現、病理、實驗診斷等方面。

治療

1.抗真菌藥物:包括兩性黴素B、氟胞嘧啶(5-FC)及兩性黴素B脂質體等,兩性黴素B首次1mg溶於5%葡萄糖液,逐漸增加至1mg/(kg•d),兩性黴素B脂質體可降低毒性,並增加兩性黴素B的預防和治療實驗性真菌感染的效果。

2.外科手術:鼻竇炎時應清洗引流,如有視網膜動脈栓塞、眼炎或眼球波及時則應摘除眼球。局灶性毛霉病可作全葉或肺段切除。皮膚毛霉病應及時作廣泛切除及擴創。

3.控制潛在疾病:糾正糖尿病患者的酸中毒及脫水對本病的治療至關重要,但對套用激素的免疫抑制患者、白血病或慢性腎病、免疫及代謝障礙的患者等作用不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