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撞葷湯簡介
一年四季,種田的農民最忙,親戚之間平時很少來往,每年只有到了春節期間,才熱熱鬧鬧地你來我往。這時候熱絡的走親訪友,常熟人稱之為“撞葷湯”,流傳至今。
何謂葷湯?農家過年時留下的菜餚也。過去農民生活艱苦,平日裡很少買葷菜,過年時才辦些年貨,但雞是自家養的,豆製品是用自家種的黃豆去換的,米酒也是自家釀的,甚至連鮮魚也是從河裡去捉的,只有豬肉才去集市上買,有些人家連這也是養了豬,自己留下一些過年時吃吃。農民如何過日子,從中可見一斑。
年貨雖然不多,但全家人仍然精打細算,吃得很少,大部分菜餚有意留下來,就是讓親朋好友在春節時來“撞葷湯”!
按民間習俗,年初一是不去“撞葷湯”的,認為這一天親友上門,就是要飯的叫化子。年初二開始,路上“撞葷湯”的人,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到了年初十,“年”字一過,約定成俗,“撞葷湯”到此結束。
“撞葷湯”招待親友的都是普普通通的菜餚,備的也不多,所以中飯吃的是酒釀湯和杜蒸糕,晚上才吃酒肉飯。親友們互相伴吃,彼此一樣,並不在乎吃的什麼菜,主要是一年一度的歡聚和交流,敘敘親情,談談收成,交流一下來年的打算;女眷們話題,從婆媳關係、妯娌相處、東家閨女西家郎,內容要比爺們廣泛得多。孩子們簡單得多,合著伙只知道玩。
這種無拘無束的懇談,要到夕陽西下才心滿意足地相互告別。這是農民們一年中最輕鬆、最愉快的日子。時至今日,“撞葷湯”這種地方風俗依然存在,但招待親友的方式、拿出的“葷湯”、交流的話題、內容,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可能,豐盛、時尚、新潮、科技、電氣 化……都包容在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