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撒班節](/img/0/e1e/nBnauM3X4gzN2YjNyUjN3YTN5ITM4QjNxkDMxADMwAzMxAzL1Y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撒班節是塔塔爾族的特有的民間節日,亦稱“犁頭節”,每年春耕農忙結束後舉行,屆時,選擇風景優美的地方,相互聚會、祝賀,人們開展歌舞,摔跤、撥河、賽馬等集體活動。最受歡迎的是“賽跳跑”。每個參加者將一個雞蛋放在匙中銜於口內,雞蛋不能落地,最先跑到者勝。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新疆自治區奇台縣申報的“塔塔爾族撒班節”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節日活動
![撒班節](/img/4/ae6/nBnauM3X4czNwgjM3MDO0YjM4QTM5YTN4MTOzQTNwAzMxAzLzg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節日起源
![朝覲](/img/8/816/nBnauM3X1ITNyYzM5MDO0YjM4QTM5YTN4MTOzQTNwAzMxAzLzg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每當春夏之際,人們從草原和農田歸來時,都要在撒班草盛開的草灘上相聚,並開展一些文體活動,這種古老習俗一直沿襲到今天。
但是後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先人的這種活動賦予了新的內容,成為今天富有民俗色彩的“撒班節”。
撒班節又稱“犁頭節”,因為過去在舉行撒班節時,恰是春耕季節。
人們在春光明媚的季節里,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豐富的食品,匯集到郊外景色宜人的地方,奏起民族樂器,唱歌跳舞,開展各種娛樂活動,相互祝賀節日,也預祝春耕順利,企盼獲得農業的豐收。
後來由於氣候和環境的變化,使節日的日期有所變更,推遲到6月的中旬。
撒班節完全是從生產實踐中產生的節日。這個節日也反映了塔塔爾族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讚美勞動、讚美生活的純樸思想。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img/a/232/nBnauM3XyUDM0MDN3UjN3YTN5ITM4QjNxkDMxADMwAzMxAzL1Y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塔塔爾族,或稱塔塔爾人、韃靼人,是中國官方認定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地區。
塔塔爾族信仰伊斯蘭教。生活、習俗諸方面都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塔塔爾族伊斯蘭教徒,必須按規定時間程式進行宗教活動:每天做五次“乃瑪子”念經;每星期五要到禮拜寺作一次禮拜。每年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在太陽出山以後和下山以前不能吃喝。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其他許多繁瑣的戒規和禁忌。對於每個伊斯蘭教徒來說,《古蘭經》、“麻扎”(墓地)和清真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物”與“聖地”,“朝覲”是每個伊斯蘭教徒認為最光榮的事。
凡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不吃豬肉,不吃自然死亡的動物,不吃動物血液,不吃未念“奉安拉之名”宰殺的牛、馬、鵝、雞、鴨肉。這些禁忌最初來源於宗教的教規,經世代相傳,實際上已成為塔塔爾族人民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