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石獅橋

石獅橋位於揭陽市區西馬路尾,橋長7米,寬3.7米。橋東側立有一隻石獅神祀,故稱“石獅橋”。每年農曆正月十一行彩橋,石獅橋是最熱鬧之處,橋的布置、裝飾也比別處風光。

簡介

榕城西馬路尾,有一座石橋,人稱“石獅橋”,它的原名是“北滘橋”。是架於滘溪北端而得名的。滘溪,是一條貫穿於榕城腰部,通連南北二河的小溪。榕城內水網交錯,池塘遍布,成為水上城市,大部分水源,都是由滘溪流去的。滘溪上昔時便有四條石橋:南滘橋、大東橋、新街橋、北滘橋。古時先賢贊滘溪的詩有:“水色通三滘,風光畫六橋”之句,滘,是城內外河道相通之口,榕城三滘,是南滘、北滘、馬山滘(本有四滘,西門吳私滘後填塞)。六橋,除滘溪上四橋外,還有馬山橋(在東門后街中段)、車公橋(在老郵電局前,已拆毀)。三滘之水,流經全城,城外還有護城河,南北又有二條大河,才會有“東方威尼斯”的美稱。
“行彩橋”俗話也叫“行頭橋”。“行彩橋”是榕城民間鬧元宵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它以特殊的文化魅力傳承了幾百年,也感染了一代代的潮汕人。揭陽榕城“行彩橋”的風俗流傳年代甚久。按乾隆《揭陽縣誌。俗志》所載,乾隆時即有這種風俗。自古以來,榕城的石獅橋一直被當地人視為中心橋,這是因為古時榕城稱玉窖村,南北窖河稱玉窖河,石獅橋在玉窖河的中段,這種地緣的中心觀念一代傳一代,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儘管城內搭的彩橋很多,“石獅橋”仍是人人必行的一條彩橋。每年正月十一,數以萬計的人們將此橋圍個水泄不通(見上圖。陳耀雙攝),大家一邊行橋一邊摸著橋頭的石獅,默念佳句,祈望過個豐收、吉祥、安康的新年。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行頭橋”習俗,是揭陽一種頗具特色的民俗,是揭陽人重要的傳統節慶文化活動,它展現喜慶、歡樂的心情,寄託美好願望和良好祝願,增進團圓、團聚、和睦,提供男女相識、相會,尋找對象的機會,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

意義

“摸獅耳,生阿弟(生男孩)”、“摸獅鼻,寫雅字”、“摸獅頭,上等賢(最聰明)”、“摸獅肚,娶雅妻”、“摸中間,嫁好翁(丈夫)”、“摸獅嘴,大富貴”、“摸獅腳,有錢擔”、“摸獅尾,好結果”等等。這些都代表了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一種心理訴求。在正月十一這一天,石獅橋附近必須有塞車,非常熱鬧,會出動很多交警和維持秩序的保全,還有很多電台來採訪,紛紛來報導這個隆重的日子。在這一天,我們也叫行頭橋,榕城各處大小橋樑都煥然一新,都是橋兩端搭彩門,裝上榕、竹枝葉,青青綠綠,貼上紅對聯,插上五色綢旗,掛著各式燈籠,十分好看。全家一般都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走平安,然後這一天也是情侶約會的好時機,既平安又有意義。這一天,最少不了的就是要舞獅了,醒獅隊二十幾年從不間斷的義務表演,成了石獅橋行彩橋的一大亮點,正月十五鬧元宵,榕城人也把它視為行彩橋的第二個階段,稱“行二橋”。這一天榕城都是張燈結彩的,每一處都各自的特色,有些小村子都有些翁仔燈給人看。行頭橋是揭陽榕城一大特色,我特別推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