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提示
人際交往,見面和辭行時習慣相互握手。握手是人們交往中最常見的一種禮節。而外交握手既是一種禮節也是一門藝術,有著政治涵義。我國實行握手禮節才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辛亥革命後,由於孫中山先生大力提倡,握手禮很快流行起來。
握手藝術
外交握手是一門藝術
外交握手要注意很多細節,首先是認真、熱情。有一次,某代表團來華訪問。為期一周的訪問相當順利,在他們即將離華的前一天晚上,接待單位特地為代表團餞行,誰知席間該代表團團長談及此行感受,對我們的接待是否滿意時,對方回答說:“你們的工作做得非常好,在中國的這幾天我們都感覺很充實,但是,有一位先生似乎對我有意見,這讓我很不開心。”話畢,對方用眼神示意坐在鄰桌的一個小伙子。
事出有因,那位小伙子是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原來他從代表團下飛機開始,每次小伙子與對方握手時,只是“象徵性”地輕輕握一下,並且在握手時眼睛還看著其他地方。這個細節讓代表團團長很不高興,很有意見。其實,那個小伙子並不是真的對人家有意見,只因剛參加工作不久,不知道在行握手禮時還有這么多學問,再加上其他人也沒有注意到他的疏忽,因此一錯再錯,“得罪”了那個代表團。
一握千鈞
歷史性的握手
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之間或者國際高峰際會上,領袖們之間的握手稱“外交握手”。兩國關係可因拒絕握手而惡化,也可因恢復握手而由敵對轉為友好。國家形勢和兩國關係的好惡常出自“一握”之中。
1954年第一次日內瓦會議時,周恩來是我國出席會議的首席代表。當時美國採取了敵視中國、阻止會議達成協定的立場。美國代表團團長杜勒斯親自下令禁止美國代表團人員同中國代表團的人員握手。周恩來團長則教育中國代表團:我們不應該拒絕同美國接觸。不應該放棄任何可以做工作的機會,促使美國改變其立場。
歷史出現戲劇性的轉折是在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對華作了“破冰之旅”,標誌這一轉折的第一個行動就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歷史性的握手。尼克森和周總理在首都機場同時伸出有力和堅定的右手,熱烈有勁地緊握在一起。並親切互致問候。周總理說:您的手伸過世界上最遼闊的海洋來與我握手。尼克森說:一個時代過去了,另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基辛格在其所著的《白宮歲月》一書中寫道:“這歷史性的一刻,到達北京,事先也經過周詳策劃。尼克森決定,當電視拍攝他首次和周恩來總理相會的,鏡頭中除他之外,應該沒有別的美國人員。尼克森已看過我在7月間訪華後所呈交的報告,知道在1954年國務卿杜勒斯曾拒絕和周恩來握手,周對這件無禮之事頗為耿耿於懷。總統決定,當他來糾正這件怠慢舉動的錯誤時,不能讓其他美國人員在電視鏡頭中出現而分散觀眾的注意。羅傑斯和我要留在飛機上,直至握手告成。海德曼做事萬無一失。”
尼克森也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當我走完梯級時,決心伸出我的手,一邊向他走去。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尼克森在他的回憶錄中還這樣寫道:他為美國總統於1972年2月訪華時,毛澤東主席於他抵京後的當天下午接見了他。接見時,“他(指毛主席)伸出手來,我也伸出手去,他握住我的手約一分鐘之久。”
這次外交握手顯得非同異常,重至“一握千鈞”。
握手和擁抱
1989年5月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訪華。之前,鄧小平辦公室通過外交部領導,向禮賓司傳達小平的指示:全世界都注視中蘇高級會晤,在接待戈巴契夫訪華的禮儀等安排上不要太熱,要講究適度,見面時“只握手,不擁抱”,禮賓司將鄧小平的指示恰當、適時地轉告了蘇方。
5月16日當戈巴契夫到達人民大會堂會見廳時,鄧小平已在那裡等候。兩位領導人熱烈握手,握手時間相當長,有位朋友按表計算,整整35秒鐘。
“只握手,不擁抱”的含義是十分深刻。當年,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中,各國領導人見面時常常施擁抱禮,表明彼此親密無間。在中蘇結盟的蜜月里,與中國領導人接觸時也是如此。“只握手,不擁抱” 的指示,不僅是一個禮節問題,而是兩國將來關係的定位。對於兩國將來的發展前途留下極大的空間。
多年過去了,中俄兩國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96年,中俄兩國元首在北京舉行會談後,簽署並發表聯合聲明,確認兩國決定建立中俄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1997年俄羅斯葉爾欽總統再次訪華前夕,江澤民主席根據當時的形勢,指示外交部禮賓安排上要隆重、熱情,見面時按俄羅斯習俗與葉爾欽擁抱,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在俄羅斯許多的迎賓場合上,賓主往往以握手、擁抱、左右吻臉、貼面頰的連續動作,表示最真誠的熱情和敬意。同時擁抱禮也多用於官方、民間的迎送賓客或祝賀致謝等社交場合上。見面時按俄羅斯習俗與葉爾欽總統擁抱,也是一種審時度勢的禮儀。具體的禮儀不是一成不變的,其變化背後體現出中俄關係情況的變化和戰略考慮。禮賓官雖非戰略制定者,但心中要時時裝有全局和大局。
握手須知
外交握手有諸多細節。初次見面握手,用力要適度,過於用力或軟綿無力都不合適。有的外交官的握手輕描淡寫,懶得使勁。這一舉止容易引起誤會。握手時目光一定要直視對方,面帶微笑,神情親切,友好。
握手有先後順序。長輩、身份較高者、女士、主人等通常先伸手。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無論男女長幼先伸手者眾多。通常在相互介紹和會面時握手。男子與女子握手時,輕握一下即可。男子握手前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有的國家,穆斯林女士通常不向男士握手,而是點頭,面上帶笑容向男士表示致意。只有她主動向你伸手時,才握手。該出手才出手,該出手時,不與對方握手,也是不禮貌之舉。外交官之間的握手要認真,恰到好處。外交握手在於傳達一種親切、友好的情誼。給人家第一個美好的印象很重要!
外交握手的政治含義以及如何握手確實是這門藝術的重要元素。
握手忌諱
一、擊劍式握手
所謂擊劍式握手,就是在跟人握手時,不是正常、自然地將胳膊伸出,而是像擊劍式地突然把一隻僵硬、挺直的胳膊伸出來,且手心向下。
顯然,這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握手形式,它給人的感覺是魯莽、放肆、缺乏修養。僵硬的胳膊,向下的掌心,都會給對方帶來一種受制約感,因而,彼此很難建立友好平等的關係。所以,我們在與他人握手時,應避免使用這種握手方式。
二、戴手套式握手
與顧客見面,你如果戴著手套而不想摘下來時,可不與人握人,打個招呼也行;如果要握手,一定要摘下手套。戴手套與人握手是不禮貌的一種做法,它意味著你厭惡別人與你的手相接觸。有人以為,只要我主動與他握手,戴手套也沒關係,同樣對他表示熱情、友好。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即使對方是你的好朋友,效果也不會好。
三、死魚式握手
所謂死魚式握手,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意思是說,伸出的手軟弱無力,像一條死魚,任對方把握。
大家知道,握手本身就是一種表示親熱和友好的禮節,如果你伸出的是像死魚一樣的手,那就會使對方誤以為你無情無意或覺得你性情軟弱。同樣,對方如果伸給你這樣一隻手,你也會有相同的感受。所以,我面在同他人握手時,應避免使用這種握手方式。
四、手扣手式握手
這種握手方式在西方國家常被稱為“政治家的握手”。其方法是:主動握手者先用右手握住對方的右手,然後再用左手握對方右手的手背。也就是說,主動握手者雙手扣住對方的手。這種握手方式適用於好友之間或慰問時,它表達出的是熱情真摯的信息,但不適於初次見面者,陌生人或異性見面時用這種方式會讓人覺得你有什麼企圖。
五、虎鉗式握手
虎鉗式握手也是一種比喻的說法。這種握手法是用拇指和食指像老虎鉗子一樣,緊緊攥握對方手的四指關節處。顯而易見,這種握手方式也不令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