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該書分三個篇章。第一篇章《文藝的守望》收錄的是作者對新時期文藝創作的思考和對文藝實踐經驗的總結。內容包括民族精神的塑造、精品力作的組織、文藝人才的培養、灕江畫派的培育等。第二篇章《文化的視點》收錄的是作者對文化發展問題的探討,譬如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拓展、西方文化的借鑑吸收、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文化品牌的培育打造、文化產業的務實切入等。第三部分《思辨的曇花》則是對一些理論問題的思辨探討,譬如文藝與科學的關係、文學與生活的關係、文藝研究的方法論,特別是關於實際工作中為什麼難以做到實事求是的問題作了比較深入的剖析,引人深思。
編輯推薦
人生有時以玩樂來體現活的意義,有時以勞作體現活的價值。關鍵是在玩樂與勞作之間把握好一個平衡點。
我是從1985年開始寫點東西,在《廣州日報》發的《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文章算是處女作。本來我想收進來,可惜我找不到了。我在文藝領域算是耕耘了二十個春秋。從1987年畢業算起,有餘暇有感想,就做些小研究。慢慢地積累,感到很充實,也挺好玩的。有些文章本不想寫,完全是朋友們逼著寫的。我把眼睛閉上,他們的神情便歷歷在目。為此,我要真誠地感謝他們,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因為給我壓力和幫助,所以我能有所進步,並且快樂地活著。
作者簡介
唐正柱,苗族,出生在廣西桂林市資源縣。198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獲文學碩士。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兼任廣西文聯副主席、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為中國電視家協會會員,廣西音樂家協會會員。專著有《談詩》,主編圖書有《紅水河文化研究》等。為電視劇《來來往往》、《苦楝樹開花的季節》等作品的編審、策劃。創作有《山歌一唱妹就來》、《綠色家園》、《花如海》等歌詞。
目錄
自序
文藝的守望
用優秀的文化產品鑄造民族精神
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堅持不懈地弘揚主旋律
加大組織工作力度 多出精品力作
廣西青年作家的狀態和成長環境
關於實驗簽約作家制度的階段性評估
實施“213工程”,培養中青年文藝人才
打造一支電視劇勁旅——在2005年度全區電視劇題材規劃會上的發言
電視劇要為發展先進文化作貢獻
拍大片,創名牌——廣西電影製片廠的幾點啟示
美的有情有韻——觀民族舞劇《灕江情韻》
打造“灕江畫派”——在廣西美術整體規劃與發展研討會上的發言
廣西舞蹈大有可為——在孔雀獎獲獎作品座談會上的發言
把廣西建設成為音樂大省——在簽約詞曲家座談會上的發言
關於《八桂大歌》歌詞創作的要求
報告文學熱的冷思考
拓展作家的主體世界——1986年談廣東作家的定位
文化的視點
正確對待西方文化——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一點體會
如何打造本地特色文化——在2004年全區宣傳部長培訓班上的講話
適應時代潮流的戰略決策
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發展廣西文化產業
大力弘揚少數民族文化
關於轉型期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問題的思考
關於劉三姐與民族文化品牌研究的若干問題
研究海洋文化,加快沿海發展
建設國際性生態園林民族文化城——南寧市城市發展目標析戰略選擇
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幾點啟示
關於歌圩文化的改造和利用
加強宣傳的策劃
點燃火把的火柴——評《學習的革命》一書
思辨的曇花
試論自然科學對自然主義文學的影響
文學與生活之高低比較
諷諭說——白居易詩論初探
方法論與文學研究——1985年在中山大學給研究生、大學生的講座
叛逆性欣賞
文壇四氣
批評的貧困
深化對實際工作中實事求是的認識
附:關於打麻將與實事求是
後記
要文摘選
用優秀的文化產品鑄造民族精神
在談到用優秀的文化產品鑄造民族精神時,唐正柱認為, 要做到用好的精神文化產品鑄造民族的靈魂,必須首先認識其重要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面對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民族精神也就是民族魂,具有巨大的時空穿透力和深遠的影響力。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嘗艱辛而鬥志更堅,開發建設了祖國大好河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都有賴於偉大民族精神的支撐。另一方面,面對二十一世紀世界上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需要。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對於全民族具有強大感召力、親和力,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持久的吸引力、影響力,是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是保持中華民族綿延不絕、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民族文化傳承、培育和發展著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繁榮我們的民族文化,就能夠有效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能夠促進中華民族更加親密融合、更加團結統一。
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違背了愛國主義這個大原則,其他的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的民族有著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的光榮傳統。對外來侵略者無比痛恨,對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無比鄙視,對愛國仁人志士無比崇敬,已經成為我們寶貴的民族性格。我們講團結、講和平,必須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一個人再勤勞再勇敢,如果他賣國求榮,終會為人們所不齒,也一定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在文藝創作中,絕不能為賣國求榮的民族敗類作“翻案”文章。這應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識。
唐正柱認為,民族精神因歷史條件的不同,可以體現為兩大類型。在建設偉大祖國和美好家園的和平時期,主要體現為建設型的民族精神。具體表現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勤奮學習、勤儉持家、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睦鄰友好、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知難而進、勇於創新、同心同德、無私奉獻、維護祖國統一、為振興中華而奮鬥等。在抵禦外來侵略、克服艱難險阻的非常時期,尤其是事關民族存亡、人民生命安危的緊要關頭,主要體現為拯救型的民族精神。具體體現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患難與共、同仇敵愾、敢於鬥爭、寧死不屈、前仆後繼、百折不撓、英勇頑強、為國捐軀、捨己救人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我們要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結合體現時代進步的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和團隊精神精神等,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
文化建設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第一,文藝創作要發揮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上的獨特作用。優秀的文藝作品總是把民族精神融入有血有肉的形象、真摯強烈的情感、鮮明生動的個性中,因而深得人民民眾喜愛。第二,要充分利用各種文化活動特別是民族節慶文化活動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節日的影響面廣,持續性強,對於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充分利用其他各種形式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孔子、龍、獅、華表、天安門、萬里長城、牌樓等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民族精神的標識物,對於樹立中華民族形象,培育民族精神有直接、廣泛、深遠的影響。在服飾方面,應組織力量精心設計體現中華民族審美特點和精神風貌的服裝,供外交、節慶等重要場合使用。要通過電視、廣播、書報刊、網際網路、廣場藝術、公益性文化場館等多種傳播方式,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總之,要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形式,鑄造強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使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奮勇前進的巨大推動力量。
堅持不懈地弘揚主旋律
在談到弘揚主旋律時,他強調要做到以下四點:一是在不斷拓展主旋律的內涵、題材的同時,注意增強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把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起來。社會主義是人類發展史的新階段,社會主義文藝必然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體系、價值觀念、道德準則,要表現社會主義新人形象,表達新的審美理想,高揚新的時代精神。而如何唱響主旋律需要文藝家在創作實踐中反覆琢磨,不斷提高。對於主旋律的內涵、題材、風格、創作方法等的認識也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不論什麼題材,只要選材嚴、開掘深、構思巧、有創新,反映出時代的思想和精神,都可以奏出主旋律的華采樂章。二是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注意面向民眾,面向市場,努力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起來。在市場競爭的情況下,文化產品的兩個效益存在著不統一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況,不能片面地強調精神文化產品由市場檢驗,聽任市場選擇。但是,在確保社會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應該重視經濟效益。一部主旋律作品的經濟效益好,既說明其客群面廣,已經較好地實現了社會效益,也有利於主旋律的創作生產形成良性循環。如果人們不愛看不愛聽,那這樣的作品就既沒有經濟效益,也不可能產生多少實際的社會效益。雙效意識的強化,市場運作水平的提高,必將促進主旋律創作更加健康地發展。三是在加強組織管理工作時,注意尊重創作規律和文藝家的創造性勞動,努力把文藝規律與管理規律統一起來。沒有科學的組織和管理,不可能實現創作的繁榮。而要做好組織管理工作,一方面必須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尊重作家創造性勞動,把文藝家的創作熱情和創作潛能激發出來;另一方面又要提高領導藝術和管理水平,實現資源的最佳化組合。不要臨時抱佛腳去趕“獻禮工程”,不能違反創作規律去搞“命題作文”。實踐證明,創作繁榮需要科學管理,科學管理促進創作繁榮。四是在追求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時,注意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大膽創新,努力把民族性與時代性統一起來。主旋律創作要在文化的繼承、借鑑和創新方面發揮示範作用。要努力做到既內涵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又展現新的生活畫卷和新人形象;既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又謳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既體現了民族的審美習慣、審美風格,又表達了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通過做到“四個統一”,進一步增強主旋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主旋律更加威武雄壯、堅強有力、生氣勃勃,讓民族精神的火炬更加熊熊地燃燒,讓人民奮進的號角更加嘹亮地吹響,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貢獻。
區分“四種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
“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唐正柱對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四種文化”進行了全面解讀。他認為首先要明確“四種文化”的內涵。先進文化,就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文化的先進性,一是體現為思想內容上的先進性。做到表現先進的思想體系、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時代精神。二是體現為表現形式的先進性。要繼承歷史文化遺產中成功的表現形式,不斷創造新的文化樣式、積極探索新的表現手法、善於利用新的傳播手段,使先進文化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體現為地位和作用的先進性。先進文化處於主導地位,對別的文化發揮強有力的導向和示範作用。先進文化能夠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為國家振興、民族復興、人類進步提供精神動力。
健康有益文化是思想內容健康、對人民民眾有益的文化。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只要是能夠使人民民眾得到教育和啟發、得到美的享受和健康的娛樂的精神產品,都要給予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具有娛樂性強、覆蓋面廣、形式多樣、數量巨大等特點,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審美趣味的人們對文化的不同需求。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要很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文化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要進一步發展健康有益文化。
所謂落後文化,是指那些落後於實踐發展、落後於時代要求的文化。我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歷史文化遺產中也包含著一些封建糟粕。如小農經濟意識,封建道德觀念,一些文化形式中夾雜著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的內容。還有計畫經濟時代所形成的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體制,仍在妨礙和束縛社會的發展,產生著負面影響。
所謂腐朽文化是指那些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危害社會主義事業的文化垃圾。如果任其暢通無阻,就會毒化社會空氣,把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引上邪路,影響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順利實現。如“黃賭毒”,反人性、反社會的邪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存在有著複雜的歷史的、現實的原因。有的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有的是國外滲透進來的,在現實中還有其生存的土壤。它們往往與落後的生產力相關聯,與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低、辨別能力差相關聯,與商品經濟條件下紛繁複雜的矛盾和一些人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行為相關聯。它們有的混雜於大眾文化之中,有的寄生於流行文化之中,有的以藝術的名義招搖過市,極力去迎合人們的低級趣味。有的還打著科學的招牌,運用先進的傳播手段加以傳播,如網際網路上的電腦算命。我們一定要正視落後文化、腐朽文化存在的長期性及其危害性,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應對。
就先進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而言,由於他們的特點、地位、作用不同,因此在重視程度、支持力度上有所區別。一個是“大力發展”,一個是“支持”。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就要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組織上加強領導,政策上大力扶持,投入上給予重點傾斜,輿論上大力宣傳表彰。使先進文化不僅占據主導地位,還產生導向和示範作用,輻射、滲透到大眾文化的各個層面。對於健康有益文化,當然也要在政策上、法規上、物質條件上給予必要的支持,使其蓬勃發展。先進文化強大了,健康有益文化豐富多彩了,才能牢牢占領各種思想文化陣地。無害的東西是允許的,但它畢竟是低標準的要求。“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不能讓無害的、低格調的東西充斥市場。
對於落後文化、腐朽文化,總的來說,都要通過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強教育和管理,努力防止和抵制這兩種文化對人們的侵蝕,逐步消除其滋長蔓延的土壤。不過,由於它們的內涵和危害程度不一樣,所要採取的對策也有不同。對於落後文化,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努力改造”。“改造”不是全盤拋棄,而是按照時代的要求,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將其落後的、有害的部分去掉,將其合理的、有益的部分留下來,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一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題材的戲曲作品經過推陳出新,可以重放異彩。屬於封建道德範疇的“忠”,我們可以根據今天的需要,把“忠君”的內涵改為忠於祖國和人民的內涵。改造落後文化的目的,就是使之轉變為健康有益文化和先進文化。而對於腐朽文化,要“堅決抵制”。不能有模糊認識,不能有曖昧態度,不能軟弱無力。要通過法律手段予以明令禁止,通過行政手段予以嚴厲打擊,通過社會輿論予以強烈抨擊,絕不允許其滋長蔓延、暢通無阻。
堅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就是要既保證社會主義主旋律威武雄壯、堅強有力、生氣勃勃,又要保證我們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百花齊放、豐富多彩、健康向上;既要儘可能吸收人類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旗幟鮮明地掃除那些腐爛有害的文化垃圾,又要立足於現實和時代的要求,創造無愧於偉大時代的新文化;既要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又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換言之,實現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高度統一,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的高度統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