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述
村裡有古樓大院,古關帝廟,古書場,老理髮店,這裡有600年歷史的梅花樹,有城裡早己遺忘的灶台,浴鍋,有明代的家俱,清朝的農具,在民俗展示室更是有很多叫不上名的日用品,有的叫人大開眼界,真像讓我們隨著時光隧道走回到過去,這裡家家戶戶門戶敞開,隨便讓人進出參觀。這裡有“紅蓮寺”遺物石柱和石牌,讓人沉思這至今無法破解之謎,穿街走巷,曲徑通豳,弄堂狹處顯現“一線天”奇觀,各種老字號,工藝匠鋪應有盡有,很多典故,很多傳說,令人深思,神忘。揚橋具有濃厚的常州地方獨特歷史文化,集七大功能為一體:“觀光功能、旅遊功能、展示功能、活動功能、飲食功能、購物功能、休閒功能”。
江南水鄉美,美在揚橋村,揚橋村民俗特色行業有:米行、牛角梳、典當行、客棧、筆墨紙硯、雜貨鋪、老虎灶、刺繡、茶館……五十項。文化藝術節主要活動有:吹糖人,玻璃畫,繡娘,麥桿畫,捻紙,皮影戲,麵塑,中原紙雕,手指畫,泥塑等。揚橋景區經典演出有:古典戲法,口中吐火,三仙歸洞,耳朵拉汽車,口吞寶劍,獨角戲,拉洋車,訓白鼠,調三十六行,調犟牛等。揚橋村正像一顆塵封未識的珍珠,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去發現。南揚橋目前正在保護開發中,己經吸引著不少遊客慕名而來,今天常州職工攝影家協會的潘仁龍等人,帶著長槍短炮,專門轉乘幾趟公車到南揚橋採風,潘老講,他已來過多次,每一次都有新變化。江南農游網將積極關注揚橋村的發展,到時將推出“江南水鄉楊橋村,隔湖水上大世界西湖山莊一日游”的全新農家樂線路,滿足廣大市民休閒觀光新需求。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75.73畝(其中:田56.8畝,地217.93畝),人均耕地2.5畝,主要種植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20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91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55畝,草地102畝;其他面積82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本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路燈。全村有24戶通自來水,有24戶通電,有2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戶。
本村到鎮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4輛,機車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32.8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6.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1畝。
本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有1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本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2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31.6%;畜牧業收入18.86萬元,占總收入的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3頭,肉牛18頭);漁業收入2.39萬元,占總收入的2.9%;林業收入3.86萬元,占總收入的4.7%;第二、三產業收入7.37萬元,占總收入的9%;工資性收入2.2萬元,占總收入的2.7%,其中外出務工收入1.21萬元;其它收入21.6萬元,占總收入的26.3%。農民人均總收入7155元,人均純收入319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人,到省內務工1人。
特色產業
本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1.6%。本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蔬菜產業。
人口衛生
本村現有農戶24戶,鄉村人口共115人,其中男性55人,女性60人。其中農業人口112人,勞動力63人。本村以傣族為主,其中傣族113人,其他民族2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8人,參合率92%;享受低保1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5公里,距離鄉(鎮)衛生院7公里。本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2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本村小學生就讀到曼蚌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腰街中學。本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7公里。目前本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人,其中小學生8人,中學生3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收支。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到2009年底,本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1.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