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演化
揚子地台的西部和北部分別為川滇西部造山帶和秦嶺-大別造山帶,東南沿紹興-萍鄉-欽防一線與華南造山帶鄰接。在三峽黃陵背斜和川西康定岩群中出露的地台結晶基底,其下限的同位素年齡分別為28.9億和29.7億年,屬中太古界。兩者之間的四川盆地中,深鑽孔也揭示震旦系燈影組白雲岩直接超覆在下伏前中元古代的變質基底之上,從而證實以四川盆地為中心的早前寒武紀陸核的存在。中、新元古界的分布和岩相勾畫出當時地台的輪廓,其中雲南中部的昆陽群、川西南的會理群和鄂西的神農架群代表地台內部沉積,湘西冷家溪群、桂北四堡群和贛北的雙橋山群等代表地台外緣沉積。元古宙末的晉寧運動使地台克拉通化。
蓋層沉積
南華紀出現最早的蓋層沉積,代表地台早期裂陷階段;在川西、滇東近南北向的坳拉谷中堆積了以蘇雄組為代表的陸相紅層和中酸性火山岩。在三峽和湘西、桂北發育長安組、古城組和南沱組三期冰磧岩。地台東南側由中、新元古代淺變質岩組成的長條狀“江南古陸”實際上是早古生代時地台東南的被動大陸邊緣,南華紀到奧陶紀地層的沉積深度向東南持續加大。中志留世晚期地台主體抬升成陸,皖南寧國、蘇南茅山等地的上志留統轉為陸相紅層,反映了源自南方的造山運動。志留紀末的廣西運動使揚子地台與以東的華夏複合造山帶拼接,形成統一的華南地台。晚古生代是這個新地台的早期裂陷階段,松潘-甘孜和昌都-思茅地塊等都是這時從揚子地台裂解出去的。印支運動後揚子地台和華北地台拼接,中國大陸主體生成。
相關書籍
簡介
書 名 揚子地台西緣變質基底演化
作 者 耿元生等著
出 版 社 地質出版社
書 號 116-05749-4
開本 16
出版時間 2008年10月
裝 幀 精裝
內容提要
《揚子地台西緣變質基底演化》對揚子地台西緣變質基底進行了系統的構造變形、岩石學和地球化學對比研究,獲得了一批高質量的測年數據,基本查明該區前寒武紀"變質結晶基底"和槽皺基底的組成情況;在康定雜岩區厘定出大量岩漿雜岩體;對洞口群和鹽邊群的構造變形進行了研究,對區域變質時代作了限定:提出本區麻粒岩屬於岩漿成因的新認識。
目 錄
前言
第一章 前震旦紀基底的岩石地層
第二章 前震旦紀侵入岩
第三章 揚子地台西緣基底岩系構造解析及基本構造格局探討
第四章 變質地質演化
第五章 揚子地台西緣“麻粒岩”的成因與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