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考古

探測考古是通過電流、電磁波以及磁場等手段,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等數位技術,讓沉睡地下的文物映現在顯示屏上。它是一種不用挖掘而直接探測地下遺蹟、遺物的新考古技術,不僅可以提高挖掘現場位置、規模的勘測精度,而且在探測未發掘過的遺蹟方面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所謂“探測考古”就是通過電流、電磁波以及磁場等手段,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等數位技術,讓沉睡地下的文物映現在顯示屏上。它是一種不用挖掘而直接探測地下遺蹟、遺物的新考古技術,不僅可以提高挖掘現場位置、規模的勘測精度,而且在探測未發掘過的遺蹟方面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探測考古是數字時代的空間信息獲取技術在考古領域中的套用。” 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主任楊林說:“數字時代的到來,使考古學在技術和理念上都發生了重大變革。按照傳統辦法需要一天時間的測繪工作量,用儀器只需幾秒鐘就可完成,而且精確度大大提高。巨觀的自然、社會環境因素和微觀的食物結構、農作物品種等通過數字模擬都可以得到復原,科學家由此對古代遺蹟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中國的科技考古在世界上處於比較領先的位置。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科院遙感所就與地方文物部門合作對北京地區古長城、安徽壽縣古城、鎮江地區台形遺址等進行了遙感調查。90年代開始,對長江下游地區、環太湖、河南安陽地區殷墟、漢長安城、洛陽地區、赤峰地區的古城址、古墓葬群等進行過遙感航空拍攝考古。
近5年來,隨著紅外和遠紅外探測器、微波測地雷達,特別是聲雷達和斷層掃描(CT)等技術的發展和套用,推進了地下無損探測技術的發展,為遙感探測地面或地表下的人類活動遺蹟提供了硬體支持。絲綢之路、萬里長城、紫禁城等逐漸納入了探測考古的對象。
2002年,在由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舉辦的首屆全國遙感考古會議上,孫永軍何宇華兩位研究人員向與會者展示了對新疆古樓蘭地區的遙感考古研究結果。他們通過對衛星圖像的研讀解譯,發現流經樓蘭古城的孔雀河上游存在堰塞湖和兩處地質滑坡。基於這一發現,再從環境地質學上進行研究與分析,他們認為,孔雀河上游先後發生過兩處滑坡,河水被堵住後形成堰塞湖,樓蘭古城因斷水而被遺棄,繼而最終消亡。
同年,以秦始皇陵為對象的遙感與物探綜合探測項目被列入國家863計畫。2003年底,秦始皇陵考古隊宣布,通過最新遙感考古和物探勘察已經探明秦始皇墓室的位置、結構和深度。
雖然數位技術在考古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多數考古專家仍然表示,它在考古中仍是“輔助手段”,不可過度依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