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鮓村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日,受盡壓迫的捧鮓人民齊集糧倉,分糧濟飢,爆發了震驚興仁行署的“六·二九”搗倉分糧事件。 解放後,捧鮓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創業,勵精圖治,在經濟、社會發展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沐黨恩“西南屏障”添錦秀,逢盛世“太乙天池”換異彩。 ”如今的捧鮓,正沿著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的路子,奔向美好的明天。

是滇桂兩省(區)進入興義乃至黔西南的重要通道,東北背負黔西南最高峰白龍山,西南面臨南盤江、黃泥河與廣西、雲南隔水相望,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至今保存完好的陰陽互補的“太乙天池”、“西南屏障”石刻及跋文仍碑文合一,折射著捧鮓厚重的歷史文化,石刻每字高1.27m,寬0.9m,全長7.2m,跋文計12行244字,是清同治七年興義知府孫清彥巡視捧鮓時認為其地勢內山外河,垣塹天成,固若金湯,回戈四授,唯存彈丸。有感而書“西南屏障”四個大字並賦跋文,字型均為行書,端莊勁逸,瀟灑自如,是孫清彥留在捧鮓的珍貴藝術品,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捧鮓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鎮,歷經600餘年巨變滄桑,人傑地靈,英雄輩出,被人們譽為“靈山寶地、江南苗廳”,這裡是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先生在興義的第一故鄉,清朝年間,何應欽祖父移居捧鮓太乙天池旁邊以染布和桐油生意為生,與當地鄭氏結為夫婦,勤儉持家,其墳瑩葬於捧鮓易冢地和金雞山,至何應欽出生後,其父為求生計,遷至泥凼五台。捧鮓曾發生許多可歌可泣的軍營故事,如今已毀的忠義坊、貞節坊都是記錄當地守軍及親屬軍民兩地感人的故事。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九日,受盡壓迫的捧鮓人民齊集糧倉,分糧濟飢,爆發了震驚興仁行署的“六·二九”搗倉分糧事件。組建了捧鮓游擊大隊,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邊縱”部隊,為解放捧鮓乃至滇、桂、黔邊區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共有50多人為邊區的解放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的事跡,驚天地,泣鬼神,斯為世仰,他們的精神與共和國永存。
解放後,捧鮓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創業,勵精圖治,在經濟、社會發展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沐黨恩“西南屏障”添錦秀,逢盛世“太乙天池”換異彩。勤勞、智慧的捧鮓人民,城鎮建設和產業調整齊頭並進,小城鎮建設取得長足進展,茫茫山崗聳起座座高樓房,號稱絕地的喀斯特山區播下人民無限的希望,昔日的沙場變成今朝三省(區)結合部的商業重鎮,成為興義西南高原上的一顆燦爛明珠,烤菸已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到2009年,全鎮城鎮建設投入累計達2.5億元,人均純收入4500元。捧鮓村人均達到1萬元以上,捧鮓村歌詞作者何芝義有一首詞這樣贊到:“黔滇衢,群峰映照邊關月,邊關月。滇桂橫度,冷口雄關。昔日硝煙無處覓,而今嶺上創奇蹟,創奇蹟。高樓如海,商賈雲集。”如今的捧鮓,正沿著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的路子,奔向美好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