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性枕後位、枕橫位

持續性枕後位、枕橫位是胎位異常的一種。在分娩過程中,胎頭以枕後位或枕橫位銜接,在下降過程中,胎頭枕部因強有力宮縮絕大多數能向前轉135°或90°,轉成枕前位而自然分娩。若胎頭枕骨持續不能轉向前方,直至分娩後期仍然位於母體骨盆的後方或側方,致使分娩發生困難者,稱為持續性枕後位或持續性枕橫位。

基本信息

概述

胎位異常是造成難產的常見因素之一,分娩時枕前位(正常胎位)約占90%,而胎位異常約占10%,其中胎頭位置異常居多,有因胎頭在骨盆腔內旋轉受阻的持續性枕橫位、持續性枕後位;有因胎頭俯屈不良呈不同程度仰伸的面先露、額先露;還有高直位,前不均傾位等,總計約占6%~7%。胎產式異常的臀先露約占3%~4%,肩先露已極少見。此外還有複合先露。

病因

1,骨盆異常常發生於男型骨盆或類人猿型骨盆,這兩類骨盆的特點是入口平面前半部較狹窄,不適合胎頭枕部銜接,後半部較寬,胎頭容易以枕後位或枕橫位銜接,這類骨盆常伴有中骨盆狹窄,影響胎頭在中骨盆平面向前旋轉而成為持續性枕後位或持續性枕橫位。
2,胎頭俯屈不良若以枕後位銜接,胎兒脊柱與母體脊柱接近,不利於胎頭俯屈,胎頭前囟成為胎頭下降的最低部位,而最低點又常轉向骨盆前方,當前囟轉至前方或側方時,胎頭枕部轉至後方或側方,形成持續性枕後位或枕橫位。
3,其他子宮收縮乏力影響胎頭俯屈及內旋轉,容易造成持續性枕後位或枕橫位,有學者報導前壁胎盤時枕後位的發生率高。
胎頭多以枕橫位銜接,即使以枕後位銜接,在分娩過程中,強有力的宮縮多能使胎頭枕部向前轉90°~135°,轉成枕前位而自然分娩,若不能轉成枕前位時,可有以下兩種分娩機制:
1,枕左(右)後位胎頭枕部到達中骨盆向後行45°內旋轉,使矢狀縫與骨盆前後徑一致,胎兒枕部朝向骶骨成正枕後位,其分娩方式有兩種:①胎頭俯屈較好:當胎頭繼續下降至前囟抵達恥骨弓下時,以前囟為支點,胎頭俯屈使頂部及枕部自會陰前緣娩出,繼之胎頭仰伸,相繼由恥骨聯合下娩出額,鼻,口,頦,此種分娩方式為枕後位經陰道助娩最常見的方式,②胎頭俯屈不良:當鼻根出現在恥骨聯合下緣時,以鼻根為支點,胎頭先俯屈,從會陰前緣娩出前囟,頂及枕部,然後胎頭仰伸,使鼻,口,頦部相繼由恥骨聯合下娩出,因胎頭以較大的枕額周徑旋轉,胎兒娩出更加困難,多需手術助產。
2.枕橫位部分枕橫位於下降過程中無內旋轉動作,或枕後位的胎頭枕部僅向前旋轉45°成為持續性枕橫位,持續性枕橫位雖能經陰道分娩,但多數需用手或行胎頭吸引術將胎頭轉成枕前位娩出。

治療

1、第一產程嚴密觀察產程,注意胎頭下降、宮頸擴張程度、宮縮強弱及胎心有無改變,應估計到產程要長,需保證產婦充分的營養與休息,讓產婦朝向胎背的對側方向側臥,以利胎頭枕部轉向前方。若宮縮欠佳,應儘早靜脈滴注催產素。宮口開全之前,囑產婦不要過早屏氣用力,以免引起宮頸前唇水腫而阻礙產程進展。若產程無明顯進展,胎頭較高或出現胎兒窘迫徵象,應考慮行剖宮產結束分娩。
2、第二產程若第二產程進展緩慢,初產婦已近2小時,經產婦已近1小時,應行陰道檢查。當胎頭雙頂徑已達坐骨棘平面或更低時,可先行徒手將胎頭枕部轉向前方,使矢狀縫與骨盆出口前後徑一致,或自然分娩,或陰道助產(低位產鉗術或胎頭吸引術)。若轉成枕前位有困難時,也可向後轉成正枕後位,再以產鉗助產。若以枕後位娩出時,需作較大的會陰側切,以免造成會陰裂傷。若胎頭位置較高,疑有頭盆不稱,則需行剖宮產術,中位產鉗不宜使用。
3、第三產程因產程延長,容易發生產後子宮收縮乏力,故胎盤娩出後應立即肌注子宮收縮劑,以防發生產後出血。有軟產道裂傷者,應及時修補。新生兒應重點監護。凡行手術助產及有軟產道裂傷者,產後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