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位難產

頭位難產系指非枕前位之胎頭,因在盆腔內迴轉受阻,成為持續性枕後位、枕橫位;或因胎頭俯屈不良,胎頭呈不同程度的仰伸,遂成面先露、額先露、頂先露等。此類因胎頭之最大徑線與骨產道諸徑線不盡相適應,導致難產。

簡介

頭位難產系指非枕前位之胎頭,因在盆腔內迴轉受阻,成為持續性枕後位、枕橫位;或因胎頭俯屈不良,胎頭呈不同程度的仰伸,遂成面先露額先露、頂先露等。此類因胎頭之最大徑線與骨產道諸徑線不盡相適應,導致難產。

早期症狀

(1)臨產後潛伏期內維持有效規律宮縮,並給予安定靜脈注射或笑氣吸入,觀察宮口擴張和胎頭下降情況,如試產失敗考慮行剖宮產;若雙頂徑位於棘平產瘤大者即使宮口開全也不輕易決定經會陰手術助產,避免嬰兒遭受更大損傷。
(2)進入活躍期,如出現停滯或延長,立即檢查確定胎頭位置,估計胎兒與骨盆關係,及時發現頭盆不稱,適時人工下破膜促胎頭下降,調整宮縮情況,為經會陰分娩創造條件,如產程無進展,應行剖宮產。
(3)剖宮產主要併發症為術後病率、術時切口撕裂,試產即充分又要適度,儘量減少剖宮產;對充分試產後再進行剖宮產並且胎頭較低者,應將子宮切口呈弧形或鋸齒狀,以減少切口撕裂,防止出血。儘量減少產科併發症,降低圍產兒病死率。

持續性枕後位、枕橫位

持續性枕後位,是指分娩過程中,胎頭枕部持續位於母體骨盆盆後方至中骨盆,雖等待一定時間,也不能向前鏇轉者。持續性枕橫位,是胎頭入骨盆入口時,矢狀縫即入骨盆橫徑,在下降過程中沒有內鏇轉。

診斷要點

(一) 病史:妊娠期多無特殊發現,臨產時約有1/3發生胎膜早破。分娩期宮頸口擴張緩慢,產程停滯,易發生宮頸水腫,宮口近開全時過早地出現排便感,減速期延長,宮頸邊緣遲遲不能展平或消失。有時陰道口已見胎兒頭髮,但產程進展極為緩慢,第二產程往往延長。故多有繼發宮縮乏力,產婦易疲勞。
(二)體格檢查
1.腹部不易捫及胎背,可能觸知胎兒胎體,胎心音多在母體腹部之一側或近腹中線。
2.肛診常感到盆腔後半部空隙較大,恥骨聯合下與胎頭相卡較緊。若為枕後位,易觸及位於骨盆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大囪門;若為枕橫位易出現宮頸前唇增厚,實為水腫。
3.陰道檢查
(1)胎頭矢狀縫與骨盆橫徑接近或一致為枕橫位,耳輪位於盆腔的12點左右,若雙頂徑已降至坐骨棘水平或以下,稱為低在性枕橫位;若先露較高,胎頭矢狀縫嵌入骨盆入口之橫徑稱為頭盆傾度不均。若胎頭以頂部之一側嵌入,矢狀縫偏後,則為前不均傾;若矢狀縫偏前,則為後不均傾。此類多與骨盆輕度扁平或骶骨形態平直有關。
(2)若胎頭矢狀縫與骨盆前後徑接近或一致,大囪門在前,小囪門在後,耳輪向後,即是枕後位。當胎頭在入口平面上,胎頭不屈不仰姿勢,後囪門指向骶骨岬,稱為高直枕後位;當胎兒在出口平面上,前囪門指向恥骨聯合,稱為枕直後位。
(3)超音波檢查可根據雙頂徑,顏面及枕部位置,比較明確探清胎頭位置及時診斷。

治療要點

(一)經陰道分娩
1.陰道檢查必須以胎兒耳輪、矢狀縫、大小囪門為標誌確定胎頭方位(LOP、 ROP、LOT、 ROT)和胎頭最大徑線所在產道之平面。
2.若無頭盆不稱,產力良好,可在陰道檢查的同時試行轉動胎頭位置。若轉動成功,胎心好,嚴密觀察其進展。若轉動困難,不可勉強,待先露部下降到坐骨棘水平以下宮口開全後處理。
3.第二產程延長,雙頂徑已降至坐骨棘水平或以下,可行產鉗術或胎頭吸引術助產,準確地將枕橫位轉為枕前位或將枕後位轉為正枕後位娩出,施術前須行會陰側切術。
4.若為枕橫位,雙頂徑在坐骨棘水平線以上,骨盆稍呈扁平或明顯呈前不均傾、後不均傾勢,先行破膜試產,嚴密觀察2小時,若先露部下降至棘下,可考慮經陰道分娩;否則應行剖宮術。
5.宮縮乏力而胎頭鏇轉阻滯者,應排除頭盆不稱,用催產素促進產程,但需嚴密觀察。
(二) 剖宮產
1.頭盆呈不均傾之枕橫位,試產失敗。
2.加速期延長至9小時以上,宮頸邊緣不能完全消失或並發宮頸水腫。
3.高直枕後位,人工破膜、試產失敗者應考慮行剖宮產術。
(三) 產程停滯常伴有宮縮乏力,故產後應給予宮縮劑,預防出血及感染。

面先露、額先露

面先露、額先露出稱顏面位,胎兒常以其最大的枕頦徑充塞產道,致使梗阻性難產,對母兒均不利。判斷胎頭方位以頦為批示點(MRP、MLP、MRA、MLA、MRT、MLT)。本症發生率為0.2%~0.4%,新生兒死亡率為10%~20%。額先露僅為暫性方位,多轉化為(再度仰伸)面先露,與前者之仰伸程度稍有差異。

診斷要點

(一) 病史:產程延長或停滯,可伴有繼發性宮縮乏力。經產婦多於初產婦3倍。
(二) 體格檢查
1.胎體直伸,宮底似較一般為高,胎兒胸或背接近於腹前壁,胎心音響亮,肛診,先露部為凹凸不平之實體,常疑為臀位;腹部檢查又象頭先露,遂行陰道檢查以求明確診斷。
2.陰道檢查不能觸知顱骨縫和囪門,先露部凹凸不平,用窺器可分辨出胎兒面部器官。但是常因先露受擠壓組織水腫、青紫,器官變形,故須仔細分辨,並進一步角摸耳輪等確定方位。有時應與臀位及無腦兒鑑別。
3.超音波可能較早確定其胎位。
4.注意有無骨盆狹窄、盆腔生殖器官腫瘤、懸垂腹及子宮體歪斜等。

治療要點

(一)骨盆狹窄、頭盆不稱和胎兒窘迫者應擇期行剖宮產。
(二)骨盆正常,胎兒不過大,頦前位多能自然分娩,或用產鉗助產分娩。頦後位致使滯產者應行剖宮產術。
(三)若胎兒較小,經產婦,可以試產。若先露部停滯在坐骨棘水平線以上,示有頭盆不稱,應即行剖宮手術;若先露部降至坐骨棘水平線以下,可試行上推頦部,力求使其俯屈為枕前位,然後以產鉗助產。但是也可直接使用產鉗,須注意容易滑脫失敗。
(四)額先露的處理原則同面先露。

預防方法

胎頭位置異常是構成頭位難產的主要因素,然而這種由於胎頭俯屈不良致使胎頭通過骨盆的徑線增加引起的廣義的頭盆不稱含有可變性,一旦胎頭轉成枕前位,通過骨盆的徑線縮小,頭盆不稱即不復存在。因此,糾正胎頭位置應是預防頭位難產最主要的措施。可在孕期或分娩早期利用體勢或手法將胎頭位置轉正,也可在臨產後宮口開達7-8cm以後,經陰道徒手轉胎頭,可降低頭位難產發生率。還應對孕婦進行合理營養指導,避免營養過度並適當活動,減少巨大兒的發生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