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與逍遙(修訂本二版)

拯救與逍遙(修訂本二版)

拯救與逍遙(修訂本二版),作者是劉小楓,於2007年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這本書是一次中西思想史的巡禮和對話。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質存在巨大差異,它們並不能互譯,最為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拯救與逍遙。中國精神中,恬然之樂的逍遙是最高精神的境界,孔子也說“吾與點也”。佛道更不必說。而西方精神,受難的人類通過耶酥基督的上帝之愛而得拯救,人與親臨苦難深淵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境界。這兩種精神品質的差異乃是“樂惠文化”(李澤厚語)與“罪惡”“愛惡”文化,超脫與救贖的精神衝突。本書是在救贖與超脫,拯救與逍遙這兩種不同的精神方式之間展開的這場精神衝突的對話。

編輯推薦

“天問”與超驗之間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孟軻

在我們與地獄或天堂之間,只有生命是在這兩者之間的,它是全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

我們的整個的基礎破裂了,大地裂為深淵。

——帕斯卡爾

作者簡介

劉小楓,1956年生,四川重慶人。1978年入四川外語學院,獲文學士學位;1982年入北京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1985年到深圳大學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爾大學,獲神學博士學位。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總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研究員。

目錄

引言作為價值現象學的精神衝突

緒論詩人自殺的意義

一“天問”與超驗之問

二適性得意與精神分裂

三走出劫難的世界與返回惡的深淵

四希望中的絕望與絕望中的希望

五擔當荒誕的歡樂與背負十字架的苦行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編後記

書摘

“天問”與超驗之問——節選

經過信念的放逐,屈原仍然回到了原有的信念,他走不出去。道家信念在屈原看來不過是“忽傾寤以嬋媛”,因此他堅持不歸隱、不獨善其身,還要“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儒家信念使得君子很難在政治失意時為自己找出逍遙的最終理由。儒家道德哲學已經把君子的天命判給了歷史王道,君子應該為王道而死才對,時勢不妙就逍遙,的確讓君子難以想得通,除非君子在一開始就心裡明白,庚繼王道的使命不過是一種說辭。也許,儒道互補是比王道統治秘術更大的秘密,表面上兩者必須顯得相互排斥。屈原不懂更大的秘密,只有死路一條。

果然,一旦君子懂得儒道互補的大秘密,屈原的困境就消除了。蘇軾顯然屬於深諳大秘密的詩人,不得志時懂得如何心安理得,逸然自適,既不會提出“天問”,也不會自殺。柳宗元在受貶遠謫的苦悶中甚至製作《天對》解答屈原之問,看來也是懂得大秘密的人。

緒論——節選

西方哲人早就關注到自殺現象與人的價值存在的關係。亞里士多德的見解是:自殺對於個人來說沒有什麼不可以,對國家來講才不正當,生命的意義問題在個人那裡與在共同體中是有分別的。斯多亞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的哲人們認為,在一個毫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如同人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的遊戲。一旦一個人覺得這場遊戲過於艱難,有權利退場。所以,塞內止讚美自殺。顯然,對於這樣的思想家來說,個體生命的意義問題與共同體的生活不相干。

基督教反對自殺。不過,在《聖經》中找不到對自殺的禁止和責備,甚至找不到明確談論自殺的事情。禁止自殺大概是後來教父們的規定,這種規定並非沒有道理:既然耶穌為了愛世人而受難,自殺就是逃避承擔愛的重負。上帝阻止人殺人,即使像該隱那樣沾滿了同胞兄弟的鮮血的人,上帝也要給他一個標記,使他在漂泊的路途免遭殺害。上帝創造了人的生命,當然不會同意人自殺。自殺者把自己的不幸視為最高的,無視上帝在為整個人類受苦,等於辜負了上帝的贖情。對於認信基督的人來說,自己的生命不在自己手裡,而在上帝手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