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拉法耶特級為了取代法國海軍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完成的李威利艦長級( Commandant Rivieire class) 遠洋巡邏艦,負責法國廣大的專屬經濟海域以及海外屬地的巡邏任務。比起2200噸級的李威利艦長級,拉法耶特級滿載排水量進一步擴充到3600噸,可在印度洋之類敵情較強的遠海進行長期操作;平時擔任法國經濟海域和殖民地海域的維護工作,並能與法國航空母艦戰鬥群一起行動,被法國海軍列為二等護衛艦,採用人名來命名。
法國海軍在1988年簽約訂購第一批三艘拉法耶特級( F-710~712) 的建造契約,1992年再簽約採購第二批三艘( F-713~715) ,而第二批將有不小的改良。不過九十年代法國經濟不景氣,國防預算衰減,遂將第六艘拉法耶特級取消;其餘五艘已從1994到2001年陸續服役,而且最後兩艘也由於經費短缺而放棄升級,使用與前三艘完全相同的裝備。此外,拉法耶特級也推出外銷用的衍生型,現已有中國台灣、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先後採購。
技術特點
艦體設計
本級艦最大的設計特點就是其高度隱身化的艦體設計,拉法耶特級的艦體設計主要由法國造艦局( Direction Des Constructions Navales,DCN)負責,設計上非常強調減少艦體各種信號的散發,包括雷達、紅外線、噪音等。為了降低雷達截面積,拉法耶特級擁有異於以往的艦型外觀,儘可能避免形成強烈的雷達波全反射角,並將雷達回波儘量控制在某幾個方位,使敵方不易在某個方向持續獲得完整的雷達回跡。相較於以往的艦艇,拉法耶特級的輪廓線較為簡單,艦體與上層結構外型十分簡潔,並刻意避免尖銳稜角或較複雜的造型。本級艦的艦體表面幾乎找不到一塊垂直的部分,而都刻意採取傾斜式的設計,船舷部分為20度向內傾斜成V字形,接近上層結構時出現轉折,變成向外傾斜10度而成倒V字形。
拉法耶特級拋棄傳統RCS大的格子桅,採用具有隱身傾斜造型的合金桅桿,而主機排煙口也分別整合在兩座桅桿的結構里,可避免另加獨立的煙囪而造成的RCS。拉法耶特級的艦面十分簡潔乾淨,各種裝備都儘可能收入艦體或採取其他隱身措施,例如小艇便收容於上層結構內部並以網簾封閉,反艦飛彈採用半埋式安裝,泊錨設備全部隱藏在艦首主甲板下,使用時通過舷牆上的艙口收放;而除了直升機甲板護欄之外,傳統的欄桿由於容易形成雷達波繞射,在拉法耶特級上遭到全面捨棄,改用舷牆來包圍人員行走區域。
隱身設計
除了上述艦體在設計時注重隱身外,本級艦在艦體多處還使用隱身塗料來減少雷達反射。拉法耶特級的主機安裝在可吸收震動、噪音的彈性基座上,艦底裝有氣泡幕製造系統,可以降低艦體與動力系統航行時的噪音,而螺旋槳尖端也能釋出氣泡避免空蝕效應。以上措施使得本級艦擁有極佳的肅靜性,安靜程度超過美國海軍標準。降低紅外線訊號方面,本級艦主機廢氣先通過熱交換系統與外界涼空氣混和降溫後再排出,煙囪外型經過精心設計,拋棄容易產生紅外線訊號的鋼材而使用強化玻璃纖維,並使用特殊的絕熱塗料。此外,拉法耶特級也設有線圈來抵銷艦體的磁信號。
自持設計
拉法耶特級在增加持續自持獨立操作能力方面,能儲存足夠的直升機用燃油(80立方米)、淡水(60噸,艦上的淡水機每天能製造36噸淡水)以及能支持6個月的直升機零件庫存量;此外,本級艦也特別注重艦上人員生活的適居性和生活空間安排,以避免艦上人員長期在海上生活時戰力與士氣下滑。拉法耶特級能獲得較長的持續作戰能力也與動力有關,採用複合柴油機與柴油機(CODAD)系統,主機為四具12汽缸 SEMT-Pielstick 12 PA6 V 280 STC柴油機,帶動兩具可變距螺旋槳,最大航速約25節;柴油機雖然在高速性能上不如燃氣渦輪,但燃料消耗較為經濟,使拉法耶特級擁有極佳的續航力;
艦上電力則由三具功率各750kw的柴油發電機提供。穩定性方面,拉法耶特級艦體兩側有一對穩定鰭,與船舵一同交由計算機控制來減低艦體橫搖與縱搖,使本級艦能在六級海況下進行直升機起降作業;除了讓船艦在惡劣海況下仍能作業之外,穩定性對於人員適居性也是重要的關鍵之一。
抗損設計
拉法耶特級在抵抗戰損能力和艦體抗擊能力以及損管能力上都有著重:艦體強化方面,本級艦的上層結構採用堅固的氣密堡壘式設計,水線以下的艦體均採用雙層船殼設計,艦體重要部分另以裝甲加以強化,前後兩主機艙間設有三道水密格艙,以隔絕火災或進水;此外根據馬島戰爭的教訓,揚棄了以往艦艇常用於上層結構、易燃易熔的鋁合金材料,前段上層結構採用鋼材建造,末段機庫結構則使用質輕而耐熱的新型玻璃纖維強化塑膠材料(FRP)製造。
損管方面,全艦分為三個損管區域,每個都擁有自己的自動化損管監控台以及獨立的消防通方設施,主通道上設有防火門帘以阻止濃煙火勢蔓延。艦上各處普遍設有固定或機動式滅火、抽水、通風裝備,彈藥庫、輪機艙等重要艙間則設有可偵測火災、煙霧、溫度、進水等的各式自動感測器。艦上損管中心設有集中控制的計算機損管系統,可統整艦上損管信息並指揮調度損管作業,大幅增加遭受戰損時的存活率;該系統並於艦內各處普設連線埠,使損管人員在艦上任何地點均能以小型計算機與損管中心聯結,獲得最新損管信息。
武備設計
拉法耶特級安裝的武器並不多,包括艦首一門 Mod 1968 CADAM II 100mm艦炮、艦體中段兩組四聯裝 MM-40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艦橋後方左右各一的 Giat 20FS 20mm機炮(每門射速720發/分,射程10km),以及機庫上方一具八聯裝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器。與先前的圖爾維爾級驅逐艦、喬治·萊格級反潛驅逐艦的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系統相較,拉法耶特級的海響尾蛇系統使用1990年代推出的VT-1短程防空飛彈,又稱為新世代響尾蛇( Nouvelle Generation,NG),大幅強化對高速高機動目標攔截能力,其最大射程15km,射高6000m,速度3.6馬赫 ,最大機動過載35G,戰鬥部13kg,仍繼續沿用指揮至瞄準線制導模式。
拉法耶特的海響尾蛇八聯裝發射器構型大致不變,中央設定導引所需的 Ku 頻照射雷達與光電追蹤裝置,但在兩邊飛彈發射管外側加裝護板來減少雷達截面積。除了發射器內八枚備射彈之外,艦上另儲有16枚彈。在反潛方面,拉法耶特級設有一座直升機庫以及直升機甲板,操作一架AS-565MA美洲豹( Panther)或SA-321G超黃蜂直升機,未來將換裝新一代的NFH-90;除此之外,艦上沒有任何聲納系統、反潛作戰系統以及艦載反潛武器。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 | |
艦長 | 125米 |
舷寬 | 15.4米 |
吃水 | 5.8米 |
排水量 | 標準3,230噸 滿載3,600噸 |
乘員 | 178人 |
動力系統/軸馬力 | CODAD 4×SEMT-皮爾斯蒂克12 PA6 V 280 STC柴油機/20800 雙軸CPP |
續航力 | 7000海里/15節 9000海里/12節 |
航速 | 25節 |
船電系統 | |
雷達 | 1×湯姆森(Thomson)CSF DRBV 15C海虎MK2(Sea Tiger Mk.2)E/F頻段海空搜尋雷達 |
—— | 2×雷卡(Racal) 1229 DRBN 34A I頻段直升機航空管制雷達 |
電戰 | 1×達索(Dassault)ARBB-33 H/I/J頻段廣幅電子對抗系統 |
—— | 1×湯姆森(Thomson)CSF ARBR-21(DR-3000-S)電子戰系統 |
—— | 2×CSEE達吉亞MK2(Dagaie Mk.2)干擾彈發射器 |
艦載武裝 | |
艦炮 | 1×Mod 1968 CADAM II 100mm 55倍徑艦炮 |
飛彈 | 2×四聯裝MM-40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 |
—— | 1×八聯裝海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器 |
近防 | 2×Giat 20FS 20mm機炮 |
—— | 4×迪龍-埃羅(Dillon Areo)7.62mm多管加特林機槍 |
艦載機 | 1×AS-565或NFH-90反潛直升機 |
基本數據參考資料
本級各艦
不包括外貿艦隻
艦名 | 舷號 | 安放龍骨 | 下水時間 | 服役時間 |
拉法耶特(La Fayette) | F-710 | 1990年12月15日 | 1992年06月13日 | 1996年03月22日 |
絮庫夫(Surcouf) | F-711 | 1992年07月06日 | 1993年07月03日 | 1997年02月07日 |
庫爾貝(Courbet) | F-712 | 1993年09月15日 | 1994年03月12日 | 1997年04月01日 |
阿克尼特(Aconit) | F-713 | 1996年08月05日 | 1997年06月08日 | 1999年06月06日 |
蓋普拉特(Guepratte) | F-714 | 1998年10月01日 | 1999年03月03日 | 2001年10月27日 |
羅納克( Ronarc'h ) | F-715 | 項目取消 | -—— | —— |
總體評價
拉法耶特級護衛艦對90年代起各國軍艦的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隱身成為頗受重視的艦艇技術指標,各國新設計的艦艇開始趕流行般地引用隱身技術,而這些隱身技術無論是在抑制雷達、紅外線或聲噪訊號等方面大多脫離不了拉法耶特級所採用的技術範疇。然而,隱身措施必須付出代價:以雷達隱身外型為例,儘量將裝備收入艦體、減少艦面上的裝備,就意味著占用更多艦內空間,並對艦上許多裝備布置造成不便。此外,向內傾斜的艦體造型會縮減可用的甲板空間,衍生的後果自然也是艦體必須增加尺寸來容納足夠的裝備;而某些更極端的隱身設計如向上收縮的艦首船舷,會使減低船艦的抗浪性能,海浪更容易衝上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