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工程開發的主要目的是發電和灌溉。主壩為堆石壩,最大壩高40m。水庫總庫容76.98億立方米。電站裝機7.2萬kW,年發電量3.22億kW·h,保證出力3萬kW。下游兩岸自流灌溉面積約8380公頃。工程於1978年8月17日正式動工。1984年5月全部竣工。
流域內多為起伏不大的丘陵和平原,地層是前寒武紀的變質岩系,覆蓋層為白堊紀的砂、頁岩、粘土岩。區內酸性岩漿分布廣,面積大,主要為花崗岩。
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3.1萬平方公里,為非洲大陸性氣候,屬熱帶草原區,氣溫高,乾燥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250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78.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248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流量4820立方米/秒,年平均輸沙量150萬立方米。千年一遇洪峰流量7500立方米/秒,萬年一遇洪峰流量9110立方米/秒。
水庫正常高水位216m,最高洪水位218.18m,死水位206m,總庫容76.98億立方米,有效庫容45.68億立方米,死庫容14.52億立方米。為多年調節水庫,經水庫調節後,萬年一遇最大下泄洪水流量為4028立方米/秒。
樞紐布置
電站樞紐包括擋水、泄洪、發電及灌溉等建築物。擋水、泄洪建築物按一級建築設計;發電建築物按二級設計;灌溉建築物按三級設計。
擋水建築物
擋水建築物包括攔河主壩、東埡口副壩、西埡口副壩。主壩為粘土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40m,壩頂長297m,壩頂寬10m,底寬約160m。壩基沖積層中右岸高漫灘階地含淤泥質土夾層,河床含礫粗砂及礫質粗砂,沖積層一般厚15~25m,最深45m。基礎處理分別採用混凝土防滲牆、振沖加固、振沖加密、砂井以及帷幕灌漿等工程措施。心牆料系洪積和殘積層,屬粘土質砂。東埡口副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最大壩高13.9m,壩頂長689m,壩頂寬8m,建在花崗岩、綠泥石片岩、花崗片麻岩和黑雲母片麻岩上,心牆料同主壩。西埡口副壩為均質壩,最大壩高6.7m,壩頂長1175m,壩頂寬5.5m,壩基為全風化砂岩。
泄洪建築物
泄洪建築物包括右岸泄洪隧洞、左岸溢洪道,其泄洪能力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1.2倍萬年一遇洪水保壩等三級洪水設計標準確定。泄洪隧洞為導流、泄洪、放空水庫三結合的無壓隧洞,全長374m,進口設1扇7m×6m弧形工作閘門,最大泄洪量820m立方米 /s,最大流速19m/s,出口為鼻坎消能,洞身斷面為7m×10m的方圓型,通過花崗岩層,其襯砌厚度按圍岩風化程度定為0.7~1.4m。
溢洪道引水渠長407.38m,溢流前緣寬28m,設2扇12m×15.12m弧形閘門,為開敞式混凝土結構,全長107m,由溢流堰、陡坡段、消力戽組成,均建在較完整的半風化花崗岩上,溢流堰按千年一遇庫水位217.3m水頭設計,泄萬年一遇的洪水流量為3012立方米/s,此時,消力戽出口的單寬流量為78.16立方米/s。
發電建築物
發電建築物包括電站進水口、壓力鋼管、廠房等。電站裝有4台1.8萬kW水輪發電機組,設計流量109立方米/s,設計水頭20m。廠房為地面式,機組間距15m,每台機組由單獨進水口及壓力鋼管供水,進水口與溢洪道共用1條引水渠,進口設攔污柵及6m×6m快降平板工作閘門。壓力鋼管全長47.092m、內徑6m。
電氣主結線,採用4組發電機-變壓器組單元連線。110kV出線兩回,均至北方省首府加魯阿變電站,並留有一回備用。
灌溉建築物包括東西灌溉渠取水口。東取水口孔口尺寸(寬×高)2m×1.6m,最大引用流量14立方米/s。西取水口孔口尺寸(寬×高)2m×3m,最大引用流量9立方米/s。
工程施工
根據貝努埃河流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洪枯流量懸殊的水文特性,以及河床沖積層處理工作量大的特點,選用枯水期利用右岸泄洪隧洞導流,洪水期洪水由壩面與隧洞聯合泄流的導流方案。
根據基礎處理的複雜過程,按施工導流條件和程式,進行了壩面3次斷流和2次壩面過水,整個工程分7個階段施工。壩體填築於1982年1月開始,同年7月結束,接著下閘蓄水。
工程主要工程量:土方開挖90.54萬立方米,石方開挖106.25萬立方米,石方洞挖3.58萬立方米,土石方回填51.32萬立方米,壩體填築101.78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25萬立方米,金屬結構設備安裝1850t,機電設備安裝2968t。
電站自1984投產以來,運行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