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泰姆時代

拉格泰姆時代

《拉格泰姆時代》是美國作家E.L.多克特羅創作的長篇小說。該小說以三個具有典型意義的美國家庭為線索,界定了具有拉格泰姆——Ragtime音樂特徵的一戰前夕的美國社會和歷史。 《拉格泰姆時代》是一部事實與虛構結合,“界於小說與歷史之間”的特殊作品。 該作品,剝下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宣稱的“平等和文明”的面具,揭開工業文明下當時美國社會的偽善嘴臉。《拉格泰姆時代》小說,從一定程度上立體地展現了當時的美國社會,展示了20世紀初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繁榮表面下隱藏的包括種族、勞資、男女平等、階級衝突等多元問題,猶如一幅壯觀的歷史畫卷。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紐約城。有一天,母親在花園裡救出一個被埋在土壤里的黑人嬰兒。在憤怒和震驚之餘,母親發現了這個嬰兒的母親,黑人姑娘薩拉。薩拉得到了母親的收留。這個嬰兒是薩拉和黑人音樂演奏師小科爾豪斯的愛情結晶。不久,小科爾豪斯到白人家探訪薩拉。雖然是黑人,沃克卻是位言談舉止得體,精通鋼琴演奏的紳士。沃克的出現引起了白人全家的注意。母親的弟弟是一個內向且浪漫的年輕人,他很欣賞沃克的才華和做派。並在日後追隨沃克展開了一系列反政府的武裝活動。當時,弟弟正瘋狂迷戀著一位著名的美人、交際花伊芙琳·內斯比特。

一次出行中,內斯比特途徑貧民區的集市,被一個漂亮的小女孩吸引。由此內斯比特結識了這個猶太小女孩和她的爸爸。這位猶太爸爸是位精通剪紙的民間藝術家。猶太家庭生活在貧民區。猶太媽媽被貧困生活所迫,淪落成妓女,被爸爸逐出家門。雖然內斯比特的財產都來自婚姻或者情夫的錢包,她卻願意掏錢幫助這個猶太小女孩和她的家庭。後來,猶太爸爸在一次市集的政治活動中,得知了內斯比特的真實身份。隨即帶著小女孩離開了這座城市,輾轉到大西洋城。在那裡,猶太家庭和白人家庭相遇。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以後,美國南部的許多黑人湧入大都市尋找工作,而這種都市生活激起了黑人的自我意識和反抗精神。《拉格泰姆時代》揭示的,就是在美國工業化大變革時期市場繁榮的背景下,移民湧入、勞資矛盾、貧民窟的困境和種族衝突等現象。

《拉格泰姆時代》小說的英文為Ragtime 。拉格泰姆(Ragtime)又名繁音拍子,是1890—1915年間在美國流行的切分樂曲。它是一種採用黑人音樂旋律,按照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環主題和變形短句等公式寫成的著重節奏的器樂曲,主要演奏樂器為鋼琴。拉格泰姆樂曲以節奏迅速、拍子清楚為特色,可稱為最早的爵士音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拉格泰姆音樂,正在美國社會流行。作者運用拉格泰姆為書名,並運用其結構與節奏巧妙地構築了《拉格泰姆時代》這部新歷史主義的小說文本。

《拉格泰姆時代》小說情節開始於1902年, 展現了20世紀初美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出現的一系列事件,展現了美國社會不是歡樂祥和的社會。大工業的急劇發展和市場的極度繁榮掩蓋不了內在的騷亂、懷疑和不安定因素。民眾不滿的目標首先瞄準所謂的“現代文明”,即富足社會“沒頭腦”的消費文明和在美國國家中日益占統治地位的機器文化。

人物介紹

小男孩

“小男孩”有著豐富的秘密精神世界,他對外祖父所講述的《變形記》的故事非常痴迷,通過這些故事,他得到了一個啟示:“生命的形態是變化無常的,人世間的一切隨時都可能變為其他東西”。 “小男孩”具備這種能力:他珍藏別人扔掉的一切,他的古怪的學習習慣,完全不為人所知。他盯著父親和彼利去南極探險的日記,但是除非父親不再在意這些東西他才會去讀。他能栩栩如生地描繪出父親南極探險的生活。他在學校什麼也沒學,但是因為對他沒什麼要求,他的表現也還算不錯,因此培養他這種怪癖或者說獨立意志的任務,就落到他的祖父身上。他父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和自信的探險家,住在貧民窟的新移民和社會主義者。

科爾豪斯

黑人音樂家科爾豪斯,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強烈鬥志和自尊心的人物。他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音樂家,過上了令很多白人嫉妒的寬裕生活,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福特老爺車。在白人眼裡,他過於斯文,文雅的言談舉止與他的黑人身份格格不入。當白人消防隊長帶領人砸壞科爾豪斯的福特老爺車後,科爾豪斯首先想到的是作為公民應該去警察局尋求解決。科爾豪斯知道,從警察局那裡無法索回自己的權利,為了黑人的尊嚴,他採取了反抗的行為,他 和幾個朋友集結在一起,襲擊康科林的消防隊,並占領了摩根的圖書館,宣布成立“臨時政府”,希望能夠換回自己的尊嚴:被毀壞的車得到修復。最終,他的車被康科林親手裝好,但是,他自己卻死在警察的槍林彈雨之下。科爾豪斯雖然死了,但是他作為黑人的尊嚴卻用他自己的生命保存了下來。

猶太父親

猶太父親,東歐移民,社會主義者,從窮困潦倒的剪紙藝人,卻因為偶然發明了動畫冊,成了有錢的商人,最後他又搖身一變成為電影出品人,甚至是擁有高貴身份的男爵,與白人母親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文學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歷史化

《拉格泰姆時代》小說,討論了泰迪·羅斯福、威廉·霍華德·塔夫托和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的作用和他們執政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20世紀初,“老羅斯福當政”時,人們在“愛國主義”這種“靠得住的感情”的鼓舞下,經常舉行政治性活動。表面上看,人們的生活充滿了政治熱情、和平與快樂。然而,在這歌舞昇平的背後,也有見不得人的醜事和殺人案件:“美國上下,偷情與死亡難解難分。私奔的女子在一陣狂歡的顫慄中喪了命。有錢人家買通新聞記者,把風流韻事遮掩起來。”建築師斯坦福·懷特被哈里·凱·索開槍打死。敘述者借無政府主義者埃瑪·戈德曼之口,對美國社會的混亂作了極犀利的諷刺:“儘管報紙上都說這次槍擊事件是本世紀最大的一樁罪案,戈德曼卻十分明白,那才不過是1906年,離本世紀末還有94年呢。”僅眾所周知的槍擊事件在20世紀60年代,就有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被暗殺、甘迺迪總統和他的弟弟被相繼暗殺、1999年美國中學校園10多名男女中學生死於非命。

該小說中,“文學的政治化和政治的歷史化”色彩,鮮明地表現在對埃瑪·戈德曼和伊芙琳·內斯比特這兩個人物的描寫上。妓女內斯比特和無政府主義者戈德曼被不可思議的精神“相通”和被共同的社會現實聯繫在一起。內斯比特被表現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性感美人”一個資本主義的產物、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緊密關聯的通俗文化的產物、美國性行為本質的產物,這種性行為本身受到資本主義經濟和長期建立的性政治的深刻影響。戈德曼實際上鼓吹性愛自由和婦女解放,她是該小說中性和政治理想主義的主要源泉。她與內斯比特的關係不僅對情節,而且對美國價值觀的涉及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在戈德曼的影響下,內斯比特用為索作證和離婚得來的錢資助戈德曼的無政府主義者刊物——《大地母親》、贊助全國各地向她發出的激進的政治呼籲、出錢為被投入監獄的工人領袖們進行法律辯護、捐款給那些在作坊和工廠中工傷致殘兒童的父母。

多克特羅在該小說中隱含地表達了他對美國歷史受到美國技術和經濟影響的觀點。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他把汽車裝配線上的各種操作分成一道道最簡單的工序,“上螺釘的人不用上螺母,上螺母的人不用擰緊,發明人對同事們說,而他是很會說話的。”人變成了會說話的機器部件,他用控制皮帶輪的轉速來控制工人的生產率。他不希望工人彎腰操作,也不要工人在工作檯旁多走一步路。工人必須把每一秒鐘都用於操作,決不允許有一點點浪費。“根據這些原則,福特確立了工業製造理論的最後主張——不僅成品的各部件可以更換,而且產品製造者本身也應該是可以更換的部件。”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美國後工業社會裡,人為物役,人本身被異化,從而喪失了人格和自我。

該小說表明,科技的高速發展只給極少數人帶來財富和享樂,而使“幾百萬處於失業狀態”,形成了一個貧窮時代。占據著企業金字塔巔峰的大金融家,“無形跨國資本帝國的君主”,皮爾龐特·摩根潛心地研究如何再生,欲在埃及造自己的金字塔的夢幻。而工人們正遭受著殘酷剝削。“在煤礦,一個礦工一天挖夠了3噸煤才可以得到1元6角錢。當童工的孩子們更加悲慘:“工廠里,這是他們最容易丟掉手指、把手臂弄得血肉模糊或被壓斷腿的時候,需要別人提醒他們時刻保持警覺。”表面看來,敘述者的語氣冷峻、超然,可是,富於人道同情之心的多克特羅的心在流血。

《拉格泰姆時代》小說表明,文學的最大關心依然是人的生存,文學以自己的存在形式揭示歷史的真實並賦予歷史事件以意義,文學只有超越權力話語,才能真正地揭示歷史與現實的真實。

藝術特色

1、無常的切分旋律

拉格泰姆(Ragtime)又名繁音拍子,這種黑人音樂是演奏者以右手彈出變化無常的切分旋律,同時左手以沉穩的低音伴奏。它的風格與當時正處於變革時期的美國頗為相似:一個繁榮發展的時代,移民蜂擁而至,裝配汽車流水線,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新事物層出不窮,顯示出一個新興國家變幻無常的面貌。而與此同時也潛伏著種種危機,如階級矛盾、勞資糾紛、種族爭端及男女不平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也在逼近。

2、節奏明快

像節奏迅速、拍子清楚的拉格泰姆樂曲一樣,《拉格泰姆時代》小說也是節奏明快的。多克特羅“有意要寫出一種冷峻的敘述文體”,一種充滿活力的敘述文體。首先,該小說中引用的百科全書式的材料,是用40個快速傳送,平均每個不到10頁的一系列短小章節表現的。此外,多克特羅運用了貌似簡單的小說敘述方式。讀者從一開始,就不斷地被作者邀請在某處停一停,仔細地閱讀他在那兒所敘述的東西。

除了修辭上的原因,這種明快節奏的效果,還產生於多克特羅所運用的非線性敘述方法,以利於靈巧地整理虛構的三個普通家庭成員與真實的歷史人物經常相互影響的故事。

由於該小說情節是用電影蒙太奇技法,由一系列場面、情景和相互交織的故事所構成,因而變化不定、經常移動;它雖然通常在時間上走在前面,但它並不給讀者提供任何舒服的線性發展的閱讀。該小說中的公眾事件也不提供因果連續性。儘管情節開始於1902年,結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這種明快節奏的效果,不是歷史記錄產生的,而是《拉格泰姆時代》小說上下文產生的——這個上下文是一種大致出現在拉格泰姆時代的人與事件的拼貼,而拼貼的本質正是非連續性、不確定性。

3、斷奏

受拉格泰姆音樂的影響,多克特羅在小說語言創作上作了有意識的變革,形成了一種新穎的文體。這種文體牢固地增強了這種快速節奏感。像章節一樣,句子也通常很短,修辭簡潔,合情合理地陳述,獲得一種音樂上斷奏(即奏成斷音)的效果;這就在多克特羅的文體中產生了一種拉格泰姆音樂的散文變體。“弗洛伊德是由比他小几歲的追隨者榮格和弗倫茲陪同,乘坐勞埃德公司的喬·治·華盛頓班輪抵達紐約的。他們在碼頭上,受到兩個更為年輕的弗洛伊德信徒歐內斯特·瓊斯醫生和埃·埃·布里爾醫生的迎接。一行人在哈默施坦屋頂花園進餐。花園中有盆栽棕櫚,鋼琴和小提琴在演奏李斯特的《匈牙利猜想曲》。大家圍著弗洛伊德交談,不時向他投去一瞥,察顏觀色。他吃了一杯乳蛋羹。布里爾和瓊斯為這次訪問充當東道主。在隨後的幾天裡,他們帶弗洛伊德遊覽了中央公園,他們去看了一場無聲電影,那是紐約各處的商店和戲院都非常普及的。”

敘事技巧

《拉格泰姆時代》中的敘述人,有些神秘。由於敘述者了解小男孩的思想感情,因此小男孩本人有可能是敘述者。

根據敘述者為第三人稱推斷,猶太移民家庭中爸爸的女兒薩拉有可能是敘述者,並且該文本中,對於爸爸、媽媽的稱呼是“tateh”和“mameh”,這正是猶太人依地語中的用法。如果薩拉是敘述者,那么該小說中有關她回憶起和小男孩偶遇細節的描寫,就容易讓人理解。最後一種可能性,是小男孩和小女孩共同講述了《拉格泰姆時代》這個故事,兩個孩子都為故事講述提供了內容,從而使得對於當時處於世紀之交的美國的描述更加可信,也更易於理解。文本中偶然出現的人稱代詞:“我們”,使這一判斷更令人信服,在該小說結尾,兩個孩子被認為是理想的、具有心靈感應的玩伴。

在上述三種觀點中,小男孩為敘述者的觀點最令人信服。作品的敘事,常常是以小男孩的視角進行。在提及小男孩的父母時,也稱他們為“父親”和“母親” 。“父親”和“母親”唯一的孩子是在書中經常出現的穿著小海軍服的小男孩,而且這個孩子出場時似乎總是那么不起眼。因此,如果讀者稍加留心,就能看出小男孩應該是該故事的敘述者。

在該小說中,諸如“自從胡迪尼去世到今天,將近五十年了”之類的話語,似乎是一個長者在回憶往事,這可能是多年後長大成人的小男孩。《拉格泰姆時代》中神秘的敘事者,應該是後來長大的小男孩。

在該小說開始,“他身邊的大人們不曾想到,也從來沒有認識到他那樣大的孩子能有那樣的知識和智慧”,這表明小男孩完全有能力記住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另外,敘述者總是用第三人稱把自己指代為小男孩,由此可以推斷出小男孩長大後能夠回憶並收集不同的歷史碎片。

作者對小男孩性格特點的描寫,說明了在眾多支持小男孩是敘述者的線索中,有兩條線索至關重要。在《拉格泰姆時代》故事開始,小男孩對逃跑大師胡迪尼說了“警告公爵”幾個字,由於這幾個字令人費解地出現在第一章結尾,所以很容易讓人忽略。一直到1914年,《拉格泰姆時代》故事即將結束時,當胡迪尼穿著緊身衣倒掛在一座大樓上進行逃跑表演時,他突然想起了最近被暗殺的費迪南大公,然後他又回憶起,看著映在汽車亮閃閃的銅製車燈里自己影子的小男孩對他說過的那些話。這個驚人巧合,使小男孩無所不知的能力,給讀者留下印象。小男孩的警告、車燈上的映象和大公的死,這些事件之間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聯繫,使得胡迪尼認為自己經歷了“一生中真正神秘的時刻”。

在該小說結尾,當提到“父親”的死亡時,敘述突然從第三人稱轉為第一人稱:“可憐的‘父親’,‘我’看到了他最後一次探險。他到了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這些話,進一步證實了小男孩就是敘述者。

在故事結尾,小男孩和小女孩建立起一種理想化的關係。小男孩通過接觸外部世界,逐步從天真懵懂變得成熟這一過程。小男孩作為敘述者講述故事的過程,事實上就是他成熟的過程。

《拉格泰姆時代》中作者通過神秘的描述者,將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揭示了普通百姓的命運,如何被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經濟和社會力量所左右。在該小說中,讀者無法分辨究竟哪些情節是“歷史”,哪些是作者“想像”的。

作品評價

《拉格泰姆時代》,以歷史事實與虛構故事相互交織,構築了一個歷史人物與虛構人物的共同世界;使文學政治化,政治歷史化。它表現了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都被無法控制的經濟和政治力量所異化的命運,也講述了一段作為拉格泰姆音樂撰寫的歷史,從而構成了一部節奏明快的新歷史主義小說文本。

——陳世丹(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拉格泰姆時代》,預示著非小說的誕生,具有史詩的性質,是一個時代的終結的紀念。

——王文(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拉格泰姆時代》是E·L·多克特羅用心彈奏的一支令人吃驚的曲子,又是一幅由許多明晰的畫面和照片連綴而成的本世紀初葉美國社會的巨型風塵畫。

——中華讀書報

作者簡介

E.L.多克特羅 E.L.多克特羅

E.L.多克特羅(E·L·Doctorrow,1931年1月6日—2015年7月21日)美國作家。父母是移民美國的俄羅斯猶太人。多克特羅先後在俄亥俄州凱尼恩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曾當過軍人、影視公司審稿人、出版社編輯等。

主要作品:《歡迎到哈德泰姆斯來》、《像真的一樣大》、《但以理書》、 《拉格泰姆時代》、《進軍》、《上帝之城》、《詩人的生活》、《世界博覽會》、《比利·巴思蓋特》、《供水系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