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林滿族鎮

拉林滿族鎮

拉林滿族鎮隸屬五常市管轄,位於市境西北部,1955年設定拉林鎮。1956年3月,拉林縣與五常縣合併,隸屬五常縣管轄。“人民公社化”時期,曾稱拉林鎮公社。1990年3月,改為拉林滿族鎮。

基本信息

拉林滿族鎮隸屬五常市管轄。位於市境西北部,拉林河北岸。拉濱線鐵路從鎮內通過設站。鎮政府駐地距城區50拉林滿族鎮公里。

歷史沿革

拉林鎮名來源於拉林河名。拉林,又作“刺憐”,滿語,漢譯“爽快”之意。拉林城始建於遼金時代,1115年(金收國元年)拉林城已初步形成。此後,金國開始在拉林屯田。元初,在拉林地區立屯屯田,稱“刺憐”。明代於拉林河設納鄰河衛(清稱“拉林河衛”)。清初,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廷於此建立官倉,儲備軍糧,俗稱“拉林倉”。1742年6月(清乾隆七年五月),清廷決定移撥滿洲八旗兵丁1000名,在拉林、阿勒楚喀一帶屯墾耕種。“按旗分為八區……設員管理”,“每旗設立屯莊二處”。1744年(清乾隆九年),設定拉林阿勒楚喀副都統,管理雙城子、阿勒楚喀等地區的軍政事務。到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在拉林地區共建立正紅、正白、正藍、正黃、鑲紅、鑲白、鑲藍、鑲黃8旗,每旗3屯,共24屯。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裁撤拉林副都統,留協領一員駐紮。1882年(清光緒八年),裁撤拉林協領,設分防巡檢,隸屬雙城廳管轄。中華民國時期,設定拉林鎮,隸屬雙城縣第八區。東北淪陷後,1938年末設拉林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同年末,雙城縣政府於此設定雙東辦事處。1947年1月,從雙城縣劃出設定拉林縣,拉林街為縣城區,後改為第一區。1955年設定拉林鎮。1956年3月,拉林縣與五常縣合併,隸屬五常縣管轄。“人民公社化”時期,曾稱拉林鎮公社。1990年3月,改為拉林滿族鎮。

自然條件

拉林鎮轄境地處拉林河北岸的沖積平原上,地勢平坦,是五常縣北部的重要城鎮和區域中心,也是五常、榆樹北部的物資集散地。全鎮總面積54.5平方公里,鎮郊有耕地4.8萬畝,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和蔬菜。地方工業有機械、水泥、皮革、服裝、建材、食品等行業,鎮辦工業1992年總產值5590萬元。全鎮共轄4個街道和鎮郊、鎮興、鎮北、民衛、西門外、民主、鎮新、西黃旗等8個村,其中西黃旗的孤家子和鎮南的南老營等均為清代屯墾建立的旗屯。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3.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萬人;滿族人口約占全鎮總人口的25%,回族和朝鮮族人口約占1.3%。鎮內西北部的清真寺,建於清代嘉慶年間,迄今已有180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