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哈蘇蘇

1914年2月,因與奉天省臨江縣重名,奉令改為同江縣。 1949年1月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同江縣,併入富錦縣。 1987年2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同江縣,設立同江市(縣級),由佳木斯市代管。

作為通商口岸同江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早在1904年中國就有商人與俄國人做生意.二十世紀初期英國人便在同江設立海關貿易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中蘇貿易極為興盛。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江口岸,1987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並於同年開通了邊境貿易。1988年黑龍江省批准同江為通貿興邊試驗區。1994年被外交部批准為國際港口。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江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完善。港口進出境查驗機構齊全,港區建設已形成規模。有橫江口水運、東港輪渡和哈魚島汽墊船三個碼頭,明水期可停靠多艘5千噸位大型貨船。有現代化的裝卸設備,吞吐能力現已達到70萬噸。  1929年張學良東北當局因試圖收回中東鐵路路權,與蘇聯發生激烈衝突,並與10月12日爆發了著名的同江戰役。蘇軍凌晨出動飛機25架、軍艦10艘、機關炮車40餘輛,後又增派騎兵約800餘名、步兵3000餘,向同江中國守軍發動大規模進攻。中方海軍江防艦隊頑強抵抗後幾近全軍覆沒,江平、江安、江泰、利捷、東乙等5艦被擊沉,利綏艦受重傷逃回富錦。同時團以下軍官17人被打死,士兵傷亡約700餘。戰至午後3時,蘇軍奪取了同江縣城,中方守軍被迫退守富錦。  從11月17日開始,蘇軍分東西兩路再度大舉進攻。西路主攻滿洲里和札蘭諾爾,東路分別指向綏芬河密山縣,並轟炸了牡丹江。東路就深入百餘里,打下了密山縣,並進至佳木斯以北牡丹江以東地區;西路更是由滿洲里、札蘭諾爾,經嵯岡一氣攻陷了海拉爾。據蘇方幾年前披露的情況,僅10-11月間,蘇軍俘虜的中方中高級軍官就有1334人,初級軍官3097人,士兵14090人。  對於蘇聯紅軍大舉入境打擊東北軍的行動,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開動一切宣傳機器,並在“反帝日”舉行示威,而且爭取發動上海工人總罷工。中共中央明確認為,這是因為帝國主義進攻蘇聯戰爭馬上就要爆發,國民黨武裝奪取中東鐵路並“組織白俄軍隊,攻入蘇聯邊境”,蘇聯不得不先發制人的結果。據此,他們提出:“只有取消主義的陳獨秀”“才認為蘇聯與奉天的和平交涉,已經減輕了甚至沒有了進攻蘇聯的危險”。黨必須“更要加緊發動民眾鬥爭走上武裝鬥爭,會合工農一切武裝鬥爭的實際行動,來執行武裝擁護蘇聯與反軍閥戰爭的任務,而走向全國範圍的總暴動”。(《中國共產黨接受共產國際第十次全體會議決議的決議》,1929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5冊,第594-599頁。)
歷史沿革 同江市原名“臨江”,土名“拉哈蘇蘇”,赫哲語,“廢墟”或“老屋”之意。在西周時代屬肅慎部內地,秦漢時稱挹婁,南北朝又稱勿吉,隋唐時代勿吉一名消失,演變為黑水部落。公元726年,唐在黑水部落設立了黑水州都督府,後經過遼金時代和元明的統治。因其“瀕臨松花江南岸,北即黑河口,實為扼要咽喉”,1906年2月15日(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吉林將軍奏準,於“富克錦東北之拉哈蘇蘇”(今同江市政府駐地)設定臨江州,隸屬依蘭府。知州吳士澄於同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初一日)啟用關防“視事”。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奏準升改臨江府,隸屬東北路道。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改臨江府為臨江縣。1914年2月,因與奉天省臨江縣重名,奉令改為同江縣。同年6月,隸屬依蘭道(由東北路道改稱)。1929年2月,撤銷道制,改由吉林省直轄,時為三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1949年1月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同江縣,併入富錦縣。同年6月,劃為第十區,1955年改為同江區。1959年4月24日,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富錦縣的同江區(包括同江、三村、樂業鄉)劃歸撫遠縣管轄,並將同江區改為同江鎮,撫遠縣人民委員會遷駐同江鎮。1965年8月23日,國務院決定,設定同江縣,以撫遠縣西部地區,即同江鎮和樂業、三村、街津口、八岔公社及勤得利農場鄉為同江縣的行政區域。縣址設於同江鎮。歸合江專區管轄。同時,撫遠縣址遷至撫遠鎮。1985年1月,合江地區正式撤銷,劃歸佳木斯市領導。1986年國家恢復同江為一類口岸。1987年2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同江縣,設立同江市(縣級),由佳木斯市代管。1988年黑龍江省批准同江為通貿興邊試驗區,1994年被外交部批准為國際港口,對外開放進一步提高。2008年10月28日,中俄跨江鐵路大橋在中俄兩國總理第十三次會晤上正式簽約。2009年7月份,同江口岸簽證業務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准,並順利通過驗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