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抱子石,位於江西省修水縣四都鎮六都村的修河之中,高約20餘米,呈圓錐狀,底部直徑約為10餘米,三面臨水。上部腰際處,一水石隆起,高約3米,酷似一位深情的慈母,懷抱愛子佇立河邊。歷史傳說
據說,修水人不肯離開家鄉,蓋因縣境東南部有一岩石形如慈母抱子,佇立修河岸邊,盼夫歸來。民間有詩云:東南西北云為帳,春夏秋冬草作衣,終日不聞兒子哭,何時盼得丈夫歸。除非鐵石心腸,否則誰吟罷都會淚滿衣襟的。其實,修水人不太願意離家別鄉,決非一個抱子石的傳說所致。這裡面有一種人類固有的愛鄉戀家的美妙情結,同時也有長期以來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造成的自我封閉、足不出戶的心理障礙。“薯絲飯,茶殼火,除了神仙就是我,”還出去幹啥。儘管如此,自古以來走出修水的邑人仍不少。他們當中不乏既理智地打破了自我封閉,又始終懷有真誠熾熱的桑梓之情者,達官也罷,巨賈也罷,學者也罷,都未忘記自己“根”在修水。如近代愛國詩人陳三立,一家雖然幾十年流寓外鄉,但生活上仍保留著故鄉的許多風俗習慣。“風俗尚如他日否,憑誰細問故園春。”字裡行間流露出濃郁的懷鄉之情。
時至20世紀末,改革開放給傳統意識以前所未有的衝擊,抱子石的傳說再也擋不住修水人大步走向山外的世界,外出參觀、旅遊、經商、打工、求學、謀職者,陡然大增。時代促成了愛戀家鄉、報效桑梓與打破封閉、走出山門的和諧完美統一,抱子石的傳說不再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