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子石

抱子石

抱子石,位於江西省修水縣四都鎮六都村的修河之中,高約20餘米,呈圓錐狀,底部直徑約為10餘米,三面臨水。上部腰際處,一水石隆起,高約3米,酷似一位深情的慈母,懷抱愛子佇立河邊。

基本信息

簡介

抱子石抱子石
抱子石,位於江西省修水縣四都鎮六都村的修河之中,高約20餘米,呈圓錐狀,底部直徑約為10餘米,三面臨水。上部腰際處,一水石隆起,高約3米,酷似一位深情的慈母,懷抱愛子佇立河邊。

歷史傳說

據說,修水人不肯離開家鄉,蓋因縣境東南部有一岩石形如慈母抱子,佇立修河岸邊,盼夫歸來。民間有詩云:東南西北云為帳,春夏秋冬草作衣,終日不聞兒子哭,何時盼得丈夫歸。除非鐵石心腸,否則誰吟罷都會淚滿衣襟的。
其實,修水人不太願意離家別鄉,決非一個抱子石的傳說所致。這裡面有一種人類固有的愛鄉戀家的美妙情結,同時也有長期以來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造成的自我封閉、足不出戶的心理障礙。“薯絲飯,茶殼火,除了神仙就是我,”還出去幹啥。儘管如此,自古以來走出修水的邑人仍不少。他們當中不乏既理智地打破了自我封閉,又始終懷有真誠熾熱的桑梓之情者,達官也罷,巨賈也罷,學者也罷,都未忘記自己“根”在修水。如近代愛國詩人陳三立,一家雖然幾十年流寓外鄉,但生活上仍保留著故鄉的許多風俗習慣。“風俗尚如他日否,憑誰細問故園春。”字裡行間流露出濃郁的懷鄉之情。
時至20世紀末,改革開放給傳統意識以前所未有的衝擊,抱子石的傳說再也擋不住修水人大步走向山外的世界,外出參觀、旅遊、經商、打工、求學、謀職者,陡然大增。時代促成了愛戀家鄉、報效桑梓與打破封閉、走出山門的和諧完美統一,抱子石的傳說不再悲涼。

抱子石水電站

修水河上,江西省“十五”重點建設工程——江西抱子石水電站1998年開始設計,2001年12月9日正式開工興建,是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修河幹流開發規劃中的第六個梯級電站。壩址控制流域面積為5343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4810萬立方米,正常蓄水位93.5米,相應庫容4270萬立方米,裝機容量2×20兆瓦,年平均發電量12775萬千瓦時,工程靜態投資約為3.35億元,動態投資約為3.42億元。目前,報子石水庫蓄水在際。水電站建成後將對最佳化江西電源結構,緩解系統調峰矛盾,改善修河上游水位季節性漲落及其引起的水土流失,促進老區修水縣經濟發展等都將產生重要作用。

文物遺存

在修水縣南山崖,有黃庭堅書法摩崖石刻群“釣磯”等6處。其中臨江岩壁上丈余見方的“佛”字,縱橫奇倔,蒼古遒勁,歷經千年風雨仍見雄健筆力,在書法界享有盛譽,被列為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庭堅是北宋著名詩人,江西詩派始祖,其文章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書法亦為“宋四家”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