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佛腳

抱佛腳

抱佛腳,又作“臨時抱佛腳”,出自唐·孟郊 《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比喻平時沒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基本信息

詞義

注音:bàofójiǎo

釋義:比喻平時沒聯繫,臨時慌忙懇求,後比喻平時沒準備,臨時慌忙應付。民間常有“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的說法。

出處:唐·孟郊讀經 》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即《黃庭經 》)。”謂年老方信佛,求佛保佑 。後因稱事前無準備而臨事慌忙應付為抱佛腳。

由來

相傳“抱佛腳”的俗語是東漢時由外族人傳入中國的。據清人褚人獲筆記《堅瓠集》卷一“抱佛腳”條載:“雲南之南,有番國,俗尚釋教。人犯罪應誅者,捕之急,趨往寺中,抱佛腳悔過,願髡髮為僧,以贖前罪,即貰(通赦)之。”

典故

典故一

當時,有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事事都主張以慈悲為懷,就連犯死罪的人也可以儘量免除一死,於是才朝廷上便作了一個規定,凡是犯了死罪要被殺頭的人,只要走進寺廟,抱住佛腳真心實意地懺悔,並且把頭髮剃光,留下來當和尚,就可免罪,不再追究。後來人們便用抱佛腳來比喻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的人和事。

典故二

宋朝時期,王安石與客人閒談,偶然談到佛經,他感慨地說:“投老欲依僧”,表示想與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來抱佛腳”。王安石不悅,那人說古詩對諺語,如改成對聯則成為“老欲依僧,急來抱佛”,頭腳相對。

現象

抱佛腳抱佛腳

現代,在一些佛教景區,常常有抱佛腳的旅遊項目。2012年6月5日晚上,位於河南平頂山魯山縣的中原大佛景區在網上發布訊息稱,“從6號到8號,景區免費向聯考學生開放,聯考7號開戰,與其苦苦備戰,不如到景區抱佛腳減壓放鬆,迎戰人生第一戰。”此訊息引發網友批評,有網友表示:“臨時抱佛腳”本來就是個貶義詞,意思是抱佛腳並不管用,要真有考生去抱,說明考生也有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