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門中文名: | 被子植物門 |
綱中文名: | 雙子葉植物綱 |
目中文名: | 桔梗目 |
科編號: | 300 |
科中文名: | 菊科 |
科拉丁名: | Compositae |
屬中文名: | 蒿屬 |
屬拉丁名: | Artemisia |
種中文名: | 披散直莖蒿(變種) |
種拉丁名: | Artemisia edgeworthii Balakr. var. diffusa (Pamp.) Ling et Y. R. Ling in Act. |
海撥低限: | 0 |
海撥高限: | 0 |
是否中國特有: | 否 |
是否引種栽培: | 非人工引種栽培 |
國外分布: | 錫金;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 |
國內分布: | 四川;雲南;西藏 |
所在卷冊: | 76(2) |
物種簡介
披散直莖蒿(變種)Artemisia edgeworthii Balakr. var. diffusa (Pamp.) Ling et Y. R. Ling in Act. Phytotax. Sin. 18(4): 509. 1980; Y. R. Ling in Journ. Nanj. Techn. Coll. For. Prod. 1: 84. 1981; 西藏植物志4: 780. 1985. ——A. stricza Edgew. f. diffusa Pamp. l. c. 34: 705. 1927 et 46: 585. 1939.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植株略矮小,莖少數,高通常不及20厘米,側邊莖及枝多扭 曲成披散狀,且多匍地生長。
產四川(西部)、雲南(西部)及西藏東部。錫金、印度(北部)、尼泊爾、克什米爾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克什米爾地區。
青海民間入藥,作“茵陳”用。
原變種
直莖蒿(原變種)Artemisia edgeworthii Balakr. var. edgeworthii
一、二年生草本。主根細,單一,狹紡錘狀,偶有營養枝。莖單一,稀少數,高20-40(-90)厘米,紫紅色或黃褐色,有細縱棱,自莖中下部開始分枝,枝長5-8(-15)厘米;莖、枝初時有灰白色柔毛,後漸無毛。葉質薄,初時被灰白色柔毛,後漸脫落;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卵形或長卵形,長1.5-2.5(-3)厘米,寬1-2(-2.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葉柄長2-2.8厘米,花期葉常萎謝;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卵形,長1-2厘米,寬0.5-0.8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3-)4枚,裂片長1-1.5厘米,寬0.4-0.8厘米,再次3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長2-3毫米,寬1-1.5毫米,葉柄長0.5-1(-2)厘米,基部有小型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無柄。頭狀花序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2-2.5毫米,無梗,直立,在分枝或分枝的小枝上2至數枚排成密集的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略狹窄或稍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外層總苞片卵形,先端鈍,背面綠色或帶紫色,初時被短柔毛,後脫落無毛,邊緣狹膜質,中、內層總苞片長卵形,邊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雌花10-20朵,花冠狹管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2裂齒,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3-5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短,先端圓鈍,二裂,不叉開,退化子房不明顯。瘦果倒卵形。花果期7-9月。
產青海、甘肅(天祝)、新疆(南部)、四川、雲南及西藏等省區;生於海拔2 200-4 700米地區的乾山坡、路旁、林緣、河灘、荒地及灌叢等地。克什米爾地區、錫金、印度(北部)、尼泊爾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地區。
青海民間入藥,作“茵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