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詞性:名詞
漢語拼音:kang ni li
英語:1.resillence2.anti-adversibility
詞義:
1.抗逆力(resillence),台灣學者稱之為“復原力”,香港學者稱之為“抗逆力”、“壓彈”,大陸也有學者稱之為“心理彈性”、“韌性”,大致相當於“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是指一個人處於困難、挫折、失敗等逆境時的心理協調和適應能力 。
2.抗逆力(anti-adversibility)指物理上物體受到另一物體壓迫時的恢復能力。
3.在應急管理領域,抗逆力是指社區、服務和基礎設施對突發事件後果的承受能力。打個比方說,就是彎曲之後能很快恢復的能力。
例句:1.當今社會生存壓力大,青少年的抗逆力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2.此物體的抗逆力較強。
心理相關
在面對逆境過程中,抗逆力能使人的心理健康回復至逆境發生前的狀況,甚至展示出更理想的心理狀態;而在克服逆境後能夠擁有更高的抗逆能力。
表現形式
從表現形式而言,抗逆力有常規和非常規兩種方式。前者通常表現出常規的親社會取向的行為方式,遵從社會規範與道德,認同主流社會文化,同時也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納。後者通常表現出反傳統、反社會、反主流的行為傾向,具有挑戰常規、對抗成人、批判現實的特徵,往往會受到成人的指責、朋輩群體的排斥、公眾輿論的壓力。
構成要素
從構成要素上,抗逆力有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內在優勢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個部分。
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尤其是在這個環境中與我們發生互動影響的那些人,能夠幫助或者增強我們的抗逆力,構成了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因素,包括擁有正向的連線關係、堅定清晰的規範、關懷支持的環境、積極合理的期望、有意義的參與機會。
內在優勢因素(I am)包括完美的個人形象感、積極樂觀感。我們觀察自己而得到的結論和從別人那裡得到的反饋稱為自我形象,這對於青少年非常重要。
效能因素(I can)包括人際技巧、解決問題能力、情緒管理及目標訂定等。人際技巧是指適應不同文化的靈活性、同理心、幽默感及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是指懂得運用資源及尋求幫助的能力;情緒管理是指能察覺自己的情緒並正面表達出來;目標訂定是指了解自己的目標,並具備訂定計畫的能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運作機制
1990年Richardson及同事通過總結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實務研究,提出“抗逆力模型”,用以說明個體如何產生抗逆力、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影響人的發展,提出的結論是:
1.抗逆力是激發的結果。抗逆力是個體與生俱來的一種潛力,人在平安順利的時候抗逆力得不到激發,以一種潛伏的狀態存在。猶如人格中的一種寶藏,沒有逆境與壓力的刺激,也許永遠就沉睡了。當危機、困難襲來的時候,抗逆力被激活,迸發出巨大的力量,幫助個體面對危難,聚集力量,渡過難關。每個人都有抗逆力,也許被喚醒,也許被埋沒,逆境與壓力是幫助個體喚醒抗逆力、展示潛能的一種外在條件。
2.保護因素對生命歷程具有決定作用。當外在壓力、危機襲來時,個體自身和環境中擁有的保護因素會作出自動化反應,與外在壓力構成互動作用。如果個體自身或其環境中具有適配的、得力的、恰當的保護因素,直接就可以產生兩種能力:一種是自我平衡能力,保證個體在壓力和逆境面前維持舒適,平衡重構;另一種是抗逆力的啟動,調整自我、應對壓力,重構生命,獲得良性發展。
3.功能失調不是逆境的唯一結果。心理扭曲、生命瓦解意味著個體保護因素作用不利,沒有抵禦和應對壓力與逆境的壓力,但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混亂之後的生命仍然需要重構,會出現四種可能:一是功能失調,比如酗酒、吸毒、犯罪或自殺企圖;二是喪失性重構,如自我價值感喪失、低自尊、自卑、自我否定、能力缺失等,這些都是非適應狀態的重構,不利於個體走向良性發展;三是平衡性重構,個體保持穩定狀態,繼續擁有安寧舒適的生活;四是抗逆力的重構,激活生命潛能,積極應對,體現勝任力,戰勝逆境,健康成長。
4.抗逆力是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環境因素對個體抗逆力的形成至關重要,協助個體形成抗逆力的內在保護因素也是環境作用的產物。抗逆力猶如生命中的一粒種子,正向的、和諧的、健康的生活環境,有利於這粒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果個體面對危機與挑戰時表現出抗逆力,主動調整,積極應對,就會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