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毒一號

次年4月上旬太子參種子發芽出苗後,進行間苗、除草,加強苗床管理,當幼苗長出2~3對真葉時即可移栽。 用種子繁殖育苗的,於春季4月上旬發芽出苗,當幼苗長出2~3對真葉時即可移栽。 抗毒一號太子參施肥,主要以基肥為主,追肥應根據其長勢而定。

簡介

“抗毒一號”太子參是山東省臨沭縣農業局農技站經過6年的定向培育、利用本地野生太子參與引進太子參雜交選育出的抗病毒高產新品種。該品種葉片肥大、葉色濃綠、塊根肥大,呈紡錘形,鬚根少,顏色正,抗病性強,產量高,一般畝產乾參200公斤—250公斤。

生物特性

1、形態特徵: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5~21厘米,莖有分枝,下部帶紫色,近方形,上部綠色,圓柱形,。地下塊根肉質,長紡綞形,外表淡黃色,上有疏生鬚根。單葉對生,近無柄,下部葉片節略膨大狹長,呈匙形或倒披針形,葉向上漸大,在莖頂的葉片最大,通常4葉輪生狀,長卵形。花腋生,有二型:莖下部接近地面的閉鎖花小形,紫色,著生莖端的花,形大,白色。蒴果卵形,內有種子7~8粒,果熟後易開裂散落,不易收穫。
2、生長習性:喜溫和濕潤的氣候,怕高溫,當氣溫達 30℃以上時,植株生長停滯,6月下旬植株地上部分枯萎,進入休眠越夏;性耐寒,具有在低溫條件下發芽、髮根的特性;畏強光,在烈日下易枯萎;喜肥,怕澇,積水後容易爛根。種子不宜乾燥久放,宜隨采隨播,且必須滿足一定的低溫條件才能萌發。地下莖具“莖節生根”的特性,並隨著地上部的生長,膨大成紡錘狀的塊根。從春季出苗至夏季倒苗,生育期為4個月左右。適宜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種植,鹼性較大的土壤及低洼易積水的地方不宜種植,前作以蔬菜、豆類、薯類為好,前茬忌菸草、茄科、甘薯等作物,忌重茬。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有塊根繁殖和種子繁殖兩種,以塊根繁殖為主。
1、塊根繁殖
起參時,選參體肥壯、芽頭飽滿、無病蟲害的塊根作種參,並置室內陰涼處沙藏,經常保持濕潤,要15~20天翻動一次,直至栽種時取出並再次挑選。種參在我縣培育一般採用保苗留種法:即5月上旬在保苗留種地上套種春大豆,當太子參地上部分枯黃時,大豆已長大,正好為太子參遮蔭,以利越夏。秋季收穫大豆後,挖出種參栽種,邊挖邊栽。
2、種子繁殖
5~6月當果實將要成熟時,連果柄剪下,置室內通風乾燥處陰乾後,脫粒淨選。然後摻上濕沙放在通風陰涼處保存,沙與種子的比為3:1,沙的濕度以手握成團,鬆開即散為宜。秋播或第二年春播均可。秋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春播2月下旬至3月中旬。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20厘米橫向開溝,溝深1厘米,將種子拌草木灰均勻撒入溝內,覆薄細土約1厘米,上蓋稻草,澆一次透水。
在種參來源缺乏時,可進行原地育苗。方法是利用種植地上自然散落的種子,在7月初收穫太子參塊根後,進行施肥、整地,用齒耙耬鬆土面,耙平以不見種子為度,然後在床面上撒施腐熟的有機肥,4~5天后,種上蘿蔔、青菜等夏秋蔬菜,既可充分利用土地,又能為其遮陰。秋作物收穫後,再施一次人畜糞水,約經7~10天后將土壤整平耙細,覆蓋稻草,以利保溫保濕,安全越冬。次年4月上旬太子參種子發芽出苗後,進行間苗、除草,加強苗床管理,當幼苗長出2~3對真葉時即可移栽。也可於5月上旬套種黃豆等加以保苗越夏,秋天栽種時收穫作種參用。

種植技術

1、選擇參地,施肥整地
太子參的無公害栽培要求參地周圍生態環境優越,要遠離工礦企業、醫院、垃圾場、畜牧場、公路主幹道、居民區等污染源,同時大氣、土壤、水質未受污染,符合國家二級以上標準。
選擇坡向向北、向東的丘陵地或地勢較高的平地,土壤以排水良好、疏鬆肥沃、含腐殖質豐富的砂壤土或壤土為好。忌連作,前茬以豆類、蔬菜等為好。
施肥原則是:以農家肥為主,增施化肥,配方施肥,重施底肥,巧施追肥。前作收穫後,深翻25~30厘米,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土雜肥3000~4000千克,碳酸氫銨50千克,氮、磷、鉀複合肥50千克,翻入地內作基肥。耙細整平後,做寬120厘米,高15~20厘米的畦,畦溝寬30厘米,畦面呈龜背形,便於雨季排水防澇。也可以做成平畦,留畦溝40~50厘米,翌年5月份種一行玉米,還可用作管理走道。高畦還是平畦要根據排水和澆灌的需要正確選擇,如地勢較低,排水不暢的地塊宜採用高畦,反之則採用平畦,有利於澆水。
2、適時栽植,保證質量
栽植時間以 10月上旬-10月中旬為宜,過遲則種參因氣溫下降而開始萌芽,栽時易碰傷芽頭,影響出苗。要求種參塊根肥大、芽頭完整、無傷、無病蟲害,並按大小分級。一般每667平方米用鮮參40~50千克。為了防止種參帶病菌,要求栽種前對種參進行消毒,採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種參20分鐘後撈起用清水洗乾淨,晾乾待播種。
掌握適宜的栽種深度是“抗毒一號”太子參增產的關鍵。根據其具有“莖節生根”的特性,栽種深度和塊根產量關係很大。栽得太淺,地下莖部短而莖節密集,新參多集中生長於表土層內,體形小,側鬚根多,且相互交織,對生長不利;栽得太深,節間距離大,塊根雖大,但髮根數少,產量低,故適當掌握好栽植深度十分重要,一般以栽深7~ 10厘米為宜。栽種時,先在整好的畦面上橫向開13厘米左右深的條溝,然後將種參按株距5~7厘米斜栽溝內,要求芽頭朝上,離畦面6厘米,芽頭位置在同一水平上,習稱“上齊下不齊”,然後按行距(溝距)15厘米再開第二條溝,並將後一溝的土覆在前一條已排好參的溝內,再行排參,依此按序進行。栽完一畦,稍加鎮壓,並將畦面整成弓背形。然後覆蓋5厘米厚的麥草或稻草等,以利保墒,防板結,翌春出苗早、出苗齊。為了防止冬天大風吹撒麥草,可用玉米桔稈壓住,或用尼龍網蓋上。播種後若過旱,蓋草後噴一次水,視墒情好壞,封凍前應澆一次越冬水,確保全全越冬。
用種子繁殖育苗的,於春季4月上旬發芽出苗,當幼苗長出2~3對真葉時即可移栽。選陰天,將參苗挖起,根部帶小土團移植到大田,按行株距12×6厘米,將幼苗的莖節橫放入溝內,僅留頂端葉片,以減少蒸發,有利成活。栽後澆一次定根水,覆蓋稻草遮陰,待幼苗成活後,去除稻草。
3、加強田間管理,確保豐產豐收
(1)除草、
分根繁殖:如沒蓋草,早春必須在沒出苗前(1月下旬~2月上旬)及時劃鋤鬆土保墒提高地溫;蓋草的地塊,應視出苗情況適時撤去過厚的蓋草,留下草的厚度以既不影響出苗,又能起保墒、增溫的作用,通常以2.5~3厘米厚為宜,齊苗後蓋草全部清除,並進行中耕鬆土拔除雜草,除草、鬆土時人不能上畦,站在溝內操作。以後見草就拔,5月上旬後,植株早已封行,除了拔除大草外,可停止除草。若面積大,雜草多,採用化學除草較省工。具體做法是栽後3-4天選晴天(注意避開中午強光高溫時期),噴施芽前除草劑禾耐斯1500倍液,每667平方米用40毫升,可防止多種雜草滋生,化學除草後1個月,須用小釘耙鬆土
種子繁殖:移植後可適當追施有機肥或人糞尿1~2次,並加施磷、鉀肥料。施足基肥的可不再追肥,以防植株徒長。
(2)排、灌水
抗毒一號太子參怕澇、怕旱、怕高溫,雨後要及時疏溝排水,天氣乾旱時要注意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促使根部發育。
(3)追肥
抗毒一號太子參施肥,主要以基肥為主,追肥應根據其長勢而定。若參田基肥施量充足,植株生長較旺盛,可不作根部追肥或少施追肥;若株苗生長瘦弱可追施少量稀淡人糞尿成硫酸銨(每667平方米10千克),也可用稀釋的人畜糞400千克加磷酸二銨5千克混合澆灌。施肥時間一般在2月上旬,結合中耕和人工除草進行根部追肥或根外施肥,均有較好的增產效果。根外追肥每667平方米施用濃度為2%的尿素水溶液和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進行葉面噴施。
(4)遮蔭
5月上旬,在每畦的向陽側種一行玉米,每20厘米種2株,一般每667平方米種玉米3500株左右。到六月底七月初,氣溫較高,對太子參生長不利,此時玉米長高后的遮蔭作用,有利太子參的正常生長,延遲回苗時間,一般可增產鮮參30~40公斤。
(5)病蟲害防治
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藥劑防治時,應優先選用生物農藥,其次選用化學農藥。化學防治時應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應嚴格控制噴施濃度、畝用量、施用次數,在太子參採收前一個月內嚴禁使用任何農藥。
四、採收加工
太子參的及時收穫和加工是藥材生產中的主要環節之一,可提高太子參質量,增加經濟效益。
7月上旬當田間有半數以上太子參植株枯黃倒苗時,除保苗留種外均應立即採挖。選晴天,不要碰傷芽頭,保持參體完整。收穫時,先去莖葉,後挖塊根。
將採挖的鮮參,用清水洗淨,在日光下暴曬2~3天,曬乾後及時翻動幾次,揚去鬚根,即成生曬參,可作藥材商品出售。本品以身乾、無鬚根、大小均勻、色微黃者為佳。也可置室內通風乾燥處攤晾1~2天,使根部失水變軟後,再用清水洗淨,放人100℃開水鍋中,浸燙2~3分鐘,取出立即攤曬,曬至乾脆,裝人籮筐,輕輕振搖撞去參須,習稱燙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