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該碑位於重慶市 渝中區商業區中心部位,民族路、民權路、鄒容路交匯的十字路口處,現名為 解放碑。
抗戰勝利紀功碑由國民政府都市建設委員會常務委員黃賓勛、專門委員劉達仁主持,建築師黎倫傑設計,工程由天府營造廠中標承造。
修建時間
![抗戰勝利紀功碑,重慶](/img/c/7e9/nBnauM3X3UTO5EDO4ETNwM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xU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46年10月31日,在重慶市市長張篤倫主持下,紀功碑奠基開工;1947年10月10日“雙十”節時,紀功碑竣工落成,共耗資 2.02億元法幣
外形特徵
紀功碑為八面塔形建築,分碑台、碑座、碑身及瞭望台。碑台直徑20米,台高1.6米,台階有花圃。碑座由8根青石砌結護柱組成,上有石碑8面,採用北碚出產的上等峽石,石碑嵌於碑座外面,分別鐫刻有: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行政院《明定重慶為陪都令》,國民政府文官長吳鼎昌撰寫的《抗戰勝利紀功碑銘》及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張群撰寫的記述重慶對抗戰貢獻的文章等。
碑身高24米,直徑4米,外為八角形。面朝民族路方向,刻有“抗戰勝利紀功碑”七個大字,由市長張篤倫題寫。內部為圓形,有懸臂旋梯140步,直升至頂部瞭望台。沿旋梯設抗戰勝利走廊,廊上掛抗戰英雄、偉大戰績及日本投降等油畫,下則嵌藏各省市贈送之紀念碑石、社會名流題贈之石碑等。
瞭望台直徑4.5米,可容20人登臨遊覽,台頂設風向儀、風速儀、指北針等測候儀器,頂懸警鐘一座,以備全市集會及報警之用。碑頂還有8根水銀太陽燈環繞,一到夜間光彩照人。
![1947年的抗戰勝利紀功碑](/img/8/ca7/nBnauM3X2MzNzUDO4ETNwM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xU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申報》曾稱,這是“唯一具有偉大歷史紀念性的抗戰勝利紀功碑”。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賡即著手還都南京的各項準備工作。為此,1945年10月召開的重慶市第二屆第五次臨時參議會決定:為紀念重慶在抗戰中的重要地位並確保這種地位能在戰後繼續延伸下去,決定在"精神堡壘"的舊址上,建立宏偉的"抗戰勝利紀功碑",以紀念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抗戰勝利紀功碑"由重慶市計畫委員會負責設計,該會常務委員黃寶勛、專門委員劉達仁主持策劃設計工作,天府營造廠承造。1946年10月31日舉行了奠基儀式,12月動工興建,至1947年竣工,耗資當時舊幣2.17億元。
1947年10月10日上午,舉行了由市政當局、學生代表及各界民眾共萬餘人參加的揭幕典禮。典禮由市長張篤倫主持並致詞。他說:"紀功碑不但說明了抗戰勝利的光榮,而且更保證了今後建國的成功。打敗了日本,是中國的功勞。所以才有建築此碑,以永垂紀念","紀功碑象徵百萬重慶市民為建設現代化重慶而努力奮鬥。"
紀功碑為柱體盔頂鋼筋混凝土結構,從地面到碑頂風標高34.5米,碑頂安裝一大燈架,高4米,從燈架到風標高3米。整體結構分為八個部分:
碑座:全部用青石砌成,高出馬路水平線1.6米,正對馬路之四面,有石砌踏步8級,上面是磨石子平台,直徑20米,環周有8處花圃,總占地面積為642平方米。
碑身:呈八棱型,內空,共八層,有窗24個,內有螺旋式的鐵制樓梯,盤旋而上直達碑頂,共141步,碑通高27.5米,碑身直徑6米。
標準鍾:由碑內旋梯盤旋而上,至23米處,設有一可走四面之標準鍾,此四面鐘能自動報時,是天主教真原堂捐贈。安裝此鍾,既壯觀瞻,又寓提倡市民守時之意。
瞭望台:自碑底升高至24米處,設有環狀瞭望台,台上可容20人遠眺全市。
警鐘:碑身最高之圓頂下設有警鐘一個,以便於慶祝日或報警時用以傳達市民。
燈光照明:分兩部分:一部分作為直接照明,利用日光燈照,分裝在碑頂,並在每層設日光燈一個;另為投射照明,在碑身外設強有力之探照燈8個,夜間分別照射碑上,光線交織,輝煌奪目。
紀念鋼管:紀念碑壁上,藏有紀念鋼管,管內放有設計圖樣和有關人的簽名,並放有代表此一時期文化產物、名作、報紙、郵票、鈔票、照片等,俾他年可以在此尋得當時的文化跡象。
風向器、風速器和方位儀:在碑頂上設有這些東西,讓市民知道風的吹向、速度、性質以及南北方向。
紀功碑的正面向民族路,即向北偏東,鐫有"抗戰勝利紀功碑"7個鎏金大字,落款:"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月三十一日,重慶市市長張篤倫"。
碑座有石碑8面,銘刻有國民政府明定重慶為陪都的全文;國民政府主席重慶行營兼代主任張群和國民政府文官長吳鼎昌寫的碑文;還刻有張篤倫市長、市參議會的題詞;美國總統羅斯福1944年5月17日贈給重慶市的捲軸譯文也銘刻在"勝利走廊"的壁上。
據建造紀功碑工程的主任工程師黎倫傑介紹,這座碑全部用鋼筋水泥建造,十分堅固,共用鋼筋20噸,水泥950桶。在戰時若投500磅重的炸彈於10米內,亦無法摧毀建築物;16英寸平射炮亦無法穿碑壁,碑身可以保存百年之久。
碑文內容
《抗戰勝利紀功碑銘》
國民政府於二十六年七月七日開始抗戰,為建瓴審勢,經野制宜之計,是歲十一月二十日移駐重慶,導率全國,共御強敵,遂以西南重鎮建為陪都。中經八載,賴領袖英斷,軍民效命,繄盟邦協力,終至日本乞降,乃於三十四年九月三日宣告勝利。寇氛既息,疆宇既復,政府還都南京,而重慶官民爰有伐石著績之舉,張市長伯常囑為撰文,以昭悠遠。余惟抗戰之制勝在於同心,建國之期成亦然。民族光榮與夫世界和平之所系,舍是莫由。乃播之銘語,俾行路永歌,以憬國人之思。銘曰:黽勉同心,勿怠勿荒;以成勝利,以建新邦。
紀功碑發展
碑體前身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西遷重慶。為了動員民眾抗日救國,粉碎日本帝國主義"欲以種種方法搖撼中國人的意志,威脅中國人民的精神"、"打破敵人精神勝利之敵計",國民政府於1939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頒布了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精神總動員"運動漸至深入。
國民精神總動員促進會根據各方熱望,決定在重慶市中心繁華地帶建一座象徵抗戰到底決心,宏揚禦侮精神的建築物,定名為"精神堡壘"以資紀念。1940年底,堡壘破土動工修建,於1941年12月30日竣工。堡壘為木質結構,外塗水泥的方錐體建築,通高7.7丈(約25.67米),含紀念"七七"抗戰之意。
內隔五層,底座為八角形,主體呈四面主柱狀。其四角柱頭外釘木板條加固,為防止日機空襲和轟炸,通身以黑灰色上底。柱底面向民族路一方,題有"精神堡壘"四字,其最上面一層中部,飾有新生活運動藍底紅邊的會徽圖案,繪為盾形標記,其中心安有指南針。柱頂為五角形,頂懸國旗,頂端的周邊呈城垛樣式,在城垛中央還放了一個深藍色的大瓷缸,裡面可置棉花、酒精,遇有重大集會或活動,且以火炬點燃,以示自強不息。地面則利用炸毀空地,闢作通衢廣場,方便觀瞻。日機炸毀
"精神堡壘"建成後,一直是陪都各界及中樞當局舉行慶典、集會場所。以後,日機轟炸重慶,"精神堡壘"被炸坍。後拆除,利用原地辟成街心草坪,當中立根旗桿懸掛國旗,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在原址修建抗戰勝利紀功碑。
碑銘變更
重慶解放後,1950年7月7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布告改變市區部分街道名稱中,將"抗戰勝利紀功碑"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1950年10月1日,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對“抗戰勝利紀功碑”進行改建,原來所有碑文被全部剷除,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題寫了碑名。改建後的解放碑,仍保存原碑體結構,只是原碑文無存,原浮雕圖案改成人民解放軍戰十形象及裝飾性圖案。面對民族路方向的碑名已改成"人民解放紀念碑"七個隸書鎏金大字,碑名下端落款為"一九五零年首屆國慶日,劉伯承敬題"。1958年,環解放碑座闢建圓形花壇,面積280平方米。碑座周圍裝有噴漆鐵欄桿,台上為節日檢閱和文藝演出活動場地。
重新修復
![人民解放紀念碑](/img/c/d7f/nBnauM3X4YDM3gDO4ETNwM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xU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97年3月,重慶再度直轄。5月20日,重慶市政府為實施重慶直轄市形象工程,
同時作為市政府為市民辦的十件實事之一,決定建設以解放碑為中心的購物廣場,對解放碑進行保護性的維修整治。碑體8根圓柱洗石進行了修復;碑座周圍的鐵欄桿拆除,將三層碑座安上了楓葉紅的大理石,既突出了解放碑的紀念意義,又與商業中心融為一體。碑座上的磨石平台已換成花崗石;三層梯形帶狀式的花圃環繞碑座,以各種盆花為主伴以常綠植物;碑座上四個乳白色蘑菇式的花台和四個乳白色立體裝飾華燈,將整個碑裝扮得更加明快、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