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四分校舊址

據李寨鎮政府工作人員陳占領介紹,抗大四分校於1945年春更名為彭雪楓大學。 ”“1939年春,彭雪楓將軍帶領新四軍游擊隊挺進永城,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 在麻冢村東北角有一棵千年古銀杏樹,當年抗大四分校的學生曾在這棵銀杏樹下上過課。

彭雪楓創辦抗大四分校
抗大四分校是一座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單獨小院。在抗大四分校舊址的室內,展示著當年抗大四分校學員們使用過的銹跡斑斑的大刀和帶有補丁的被子等物品,還有那牆壁上貼上的一張張有關抗大四分校的老照片,東西牆壁上仍然保存著兩條清晰可辨的標語:一條是“學習革命理論,堅定政治方向。”另一條則是“提高技術水平,加強抗戰力量。”看到這一切,記者頓時真切地感受到那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
“這裡原來是一座破廟,當年彭雪楓將軍的部隊到了麻冢村後,對此廟進行了維修,後來在這裡創建了抗大四分校,革命勝利以後,乃至文革時期抗大四分校也沒有受到過任何衝擊,保留相對完整。”麻冢村村委會幹部王景玉告訴記者,隨著當時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與抗日武裝的發展與擴大,幹部問題已成為黨中央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當時中央決定將新四軍第六支隊隨營學校擴建為抗大第四分校,彭雪楓兼任校長。1940年3月18日舉行開學典禮之後,彭雪楓等支隊首長都先後到學校講課。
據李寨鎮政府工作人員陳占領介紹,抗大四分校於1945年春更名為彭雪楓大學。該校歷時5年半,是抗大總校在新四軍中創辦最早、歷時最長,吸收華中和江南革命知識青年最多,堅持在豫皖蘇邊區平原游擊戰爭艱苦條件下辦學,成績顯著的一所分校。該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抗日勝利培養了2000多名軍政幹部,對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目前,抗大四分校已被河南省譽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和“革命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新四溝” 里話恩德
在李寨鎮李寨村西1公里處,有一條蜿蜒的溝渠通向東南。溝渠兩邊樹木蔥蘢,景色怡然。這條溝渠被當地民眾稱為“新四溝”。
據李寨西村村委會工作人員介紹,當年李寨鎮和毗鄰的安徽渦陽縣新興鎮因地勢低洼,常年積水,解放前十年九淹,農民饑寒困苦,逃荒要飯。當地老百姓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有女不嫁李家窪,大水淹了不能走娘家。”
“1939年春,彭雪楓將軍帶領新四軍游擊隊挺進永城,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彭雪楓將軍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帶領軍民共同開挖了如今的‘新四溝’。”陳占領告訴記者,為了牢記彭雪楓將軍和新四軍的恩德,當時民眾立了兩塊石碑以作紀念。由於時間久遠,石碑上的好多字跡已經模糊不清。走進細看一塊的碑額為“新四溝碑記”,另一塊的碑額則是一副對聯:“前引前導為五億胞澤謀樂利,耐苦耐勞為三區廣眾造腴田”。後來李寨鎮老百姓把此溝命名為“新四溝”又叫“雪楓溝”。如今在民眾中也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新四溝富了李家窪,彭將軍恩澤百姓家。”
銀杏樹下聽書聲
在麻冢村東北角有一棵千年古銀杏樹,當年抗大四分校的學生曾在這棵銀杏樹下上過課。當時銀杏樹樹冠龐大、枝葉繁茂,密不透風,就是陰雨天在樹下也能避雨,樹下可以容納一兩個營的戰士上課、休息。
懷著好奇的心情,記者撫摸了這棵古銀杏樹。粗壯的樹幹和巨大的樹冠,綠意盎然,雖歷經千年風雨,卻仍然充滿著勃勃生機,樹頂的枝幹上長出許多側枝、幼枝。千年古銀杏樹樹幹周長6.5米,可容4人合抱。
據王景玉說,這棵千年古銀杏樹也曾為抗日作出貢獻。在戰爭時期,由於當時部隊上需要木材,該古樹的枝幹曾被用於製造槍托、手榴彈柄等,也可以說這棵千年古銀杏樹是“革命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