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年來投資過熱的表現
1.部分製造業和採礦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
製造業中占較大比重的冶金工業和機械工業與採礦業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會大量的消耗我國的各類自然資源,在中國當前投資結構中,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產業投資增長過猛,而符合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的產業投資增長緩慢,另外,我國居民對於房地產和汽車的需求潛力比較大,這就造成了對製造業和採礦業的大量投資來滿足房地產業和汽車工業的原料需求。雖然我國在逐步向集約型的發展方式轉變,但現有的發展方式仍然以粗放式為主,中國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任務目前尚未完成。
2.房地產開發投資過熱
近幾年來,我國的房地產投資數額逐年增高,而且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較大,以2006年為例,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為1.94萬億元,占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7.6%,占當年GOP的9.26%,遠遠高於國際公認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占GOP比重5%的合理水平。
3.股市投資過熱
我國股市在2005年股改之後,在過去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持續地暴漲,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牛市,股指上上漲達到四倍,雖說當年998點的股指並不能反映中國資本市場的實力,但是在高過4000點後,又曾有專家預測我國的股指將於2008年突破6000點,短時間內如此巨大的漲幅,無疑是一個市場過熱的信號。另一方面,股市巨大的財富效應吸引了大t的投資者入市,股票成為了最好的投資工具,全民炒股熱潮勢不可擋,2007年4月,3天內持續每日開戶20萬人以上,3日開戶的總和與2005年的一年持平,5月份日開戶人又再創32萬新高,民眾入市炒股幾乎成為無視股市風險的大眾活動,股市的熱度可想而知。
但是,股市這樣的情形是否是中國經濟的真實反映呢,答案明顯是否定的。中國股市的復甦和興旺,不是結構性的優勝劣汰,而是良勞不分的普漲乃至瘋漲。年收益率在100%到200%的股票並不少見,股價翻倍的個股比比皆是,這一現象不應該也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
我國投資過熱出現的原因
1.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使投資增長存在慣性
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往往具有建設時間跨度長的特點,某一個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項目在設立之後,需要用幾年的時間來完成,因此,未來的投資額與前幾年的建設項目數量和規模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施工規模巨大,就需要在未來幾年持續投入,將會形成較大的投資慣性。
“十五”時期,在國家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作用下,民間投資得到明顯恢復,外商投資依然活躍,在各類投資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五年年均增長20.2%(按累計法計算),比“九五”時期平均每年增長速度高9個百分點。2001年至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9.5萬億元,比“九五”期間增加15.6萬億元,超過71981一2000年20年l’ed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總和。
如此巨大的投資總額和增長速度將會產生很大的投資慣性,因此我國在“十一五”期間仍將會保持較高的投資額。
2.各地區加快經濟發展的積極1性較高
進入12世紀以來,在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我國的經濟發展高速前進,全國形勢良好,個各地區經濟發展具有很高的積極性,地區間的競爭也在逐漸的加劇,各個地區都在大力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興建一些周期短、回報高的工業項目。同時,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環境良好,一些城市為了獲得更多的國家支持,在中西部地區早日成為新的增長中心,多進行一些依託於當地自然資源的製造業和採礦業的投資,引起了地區結構不合理,重複投資嚴重,資源嚴重浪費。
3.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速導致城市建設投資需求增大
“十五”和“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農村城鎮化、鄉鎮城市化、城市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加快,足量的固定資產投資是這些進程發展的基礎,這就形成了較大的投資需求,而且隨著這些進程的加速,潛在的投資需求將會越來越大。
4.房地產市場的高利潤使房地產投資過大
房地產市場是有很大的利潤的,這就使其成為了一個吸引投資的產業。這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我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是存在較大需求的,尤其是廣大的居民對於中小型住房的需求,單從需求角度考慮的話,高需求必然導致高價格;另一方面,是對於房地產的投資卻不能提供相應的有效供給,建行研究部在2007年發布的報告中指出:2007年前五個月,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住房投資僅占商品住宅投資的17.2%,遠未達70%以上政策要求。此外,開發商囤地、捂盤、假售、抬價等問題比較嚴重。2001年初至2007年5月份,房地產開發商累計購置土地面積21.62億平方米,但實際僅開發完成,2.96億平方米,不足購置面積60%,相當數量的土地被囤積和倒賣。因此,房地產市場是擁有高利潤的投資對象,必將吸引更多的投資額,但是,這種盲目的增加投資的方法是不能解決房地產市場價格過高的問題的,必須加以限制。
5.流動性過剩使股市非正常升溫
從最常用的衡量流動性的指標MZ(廣義貨幣)與GDP的比率來看,中國的流動性過剩的確存在,這一指標目前高達165%(按照2006年底數字,GDP為20.9萬億元,MZ為34.6萬億元),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都實為罕見。流動性過剩將會使大量的閒置資金進入投資市場,造成的一個危害是資產價格的上漲,大量資金會追逐房地產、基礎資源和各種金融資產,其表現就是股市價格上漲,投資者競相追逐高額回報,紛紛進入股市,形成股市泡沫。
6.商業銀行間競爭加劇使得商業銀行存在較大的放款積極性
隨著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和中國對外開放程度加大,中國的各個商業銀行之間就面臨的很大的競爭,不僅中外資銀行之間競爭激烈,中國內部的商業銀行也競爭激烈。商業銀行首先是一個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企業,必須要通過存貸款利息差額來賺取利潤,並且由於當前我國流動性過剩,我國商業銀行存在大量儲備存款,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也就通過對於各種貸款項目的爭奪展開了,商業銀行的放款積極性使得各類投資的盲目性加大,企業會因此過渡依賴於銀行貸款或者有相當一些條件不足的企業獲得貸款,表面上投資過熱,實際上將會導致被投資項目的利潤降低,而且商業銀行對於貸款的風險監管也容易被忽視,容易誘發商業銀行壞賬。
調整我國近期投資過熱的對策
中央銀行針對我國近年來投資過熱的狀況,分別於2004至今多次調整利息率來進行巨觀調控,2007年進行了多次調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調利息率的政策效果並不令人十分滿意,從股市上看,2007年的屢次上調利息率都沒有改變股市上漲的趨勢,2007年3一5月,大盤漲幅超過一千點;房地產市場看,2007年前半年累計投資增長率仍達到20%。另外,國家針對房地產市場的緊縮“地根”和限制外資炒房的措施,對於房地產市場投資過熱和價格上漲較快的作用也比較有限。由此可見,有必要在繼續堅持“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同時,在其他方面進行相應的巨觀調控。 1.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引導大眾投資方向
我國2006年的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為600億,如果在此基礎上繼續增加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一方面可以分流投資,緩解房地產市場和股市的過熱狀況,另一方面可以弓}導投資方向,緩解我國投資的結構性過熱問題。
房地產的高利潤和股市的高回報率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利用調高利息率的貨幣政策來限制投資數量受到貨幣政策本身穩健性的影響,不能有太大幅度的調整,而且由於我國的通貨膨脹率與存款利率大致相同,居民仍會選擇投資項目,國債的優點就是利率高於銀行存款利率並且風險小,符合投資者的投資心理,因此可以有效的將房地產和股市的資金分流出來,起到對投資過熱降溫的作用。我國的投資過熱是集中在某些行業的,如利用能源的製造業和採礦業,而對於某些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低的產業投資不足,長期建設國債應該對有利於技術升級和最佳化部門結構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興主導產業以及對於社會總體發展需要的公共產品和部分準公共產品中形成瓶頸制約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支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自主創新、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社會保障和農村公益性服務業、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可以起引導大眾的投資方向的作用。
2.限制土地、礦產資源的投資開發
政府應加大對建築用地的監管力度,對申請土地的項目,應建立完善的審核機制,判斷土地使用的合理性,限制土地開發項目,地方政府不能為了賺取收入而隨意出售土地,對開發中的房地產項目也要監管,杜絕開發商囤地、捂盤的現象。對於礦產資源,首先是全面實行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凡新設煤炭礦業權,必須根據市場需求預測,有計畫地採用招標、拍賣、掛牌等競爭方式進行出讓,其次是完善礦產資源有償開採制度,加強礦山儲量動態監管,實行補償費徵收與儲量消耗相掛鈎,進一步建立企業珍惜利用資源的經濟機制。
3.調整房地產投資結構
依據房地產市場的需求結構,調整房地產市場的投資結構。我國目前的狀況是社會需求量大的中小套型住房供應嚴重不足,而大套住房供應過剩,國家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1一5月份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住房投資僅占商品住宅投資172%,與70%以上的政策要求相距甚遠。因此需要從房地產投資上就應進行監管和引導,加大小套型住房投資。
4.控制外需,緩解流動性過剩
中國連年外貿順差再加上資本順差也即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後果是外匯儲備急增到2006年6月末的941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通過逐步緩慢提高人民幣匯率,既可以降低外需,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減少我國的國際儲備數量從而改變流動性過剩的現狀,又可以避免人民幣加快升值導致資本外流的出口被堵塞,中國經濟將會因總需求驟降而面臨陷入持久衰退的危險。
5.各商業銀行要控制風險,合理放款
各商業銀行要高度重視貸款過快增長可能產生的風險,合理控制貸款投放,避免由於銀行間的競爭爭奪貸款而忽視了對貸款項目的嚴格審查,另外要最佳化貸款結構,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比例,加大對小額短期貸款的扶持力度。
我國投資過熱問題的體制性原因分析
1、投資過熱是“增長速度至上”發展觀和增長方式粗放的體現
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通常都具有強烈的趕超欲望,希望在短時間內擺脫貧困,趕上或超過已開發國家。為實現這一願望,就要加快經濟成長速度。因此,趕超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觀的價值取向是經濟成長至上。提高經濟成長率被視為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在拉動經濟成長的三架馬車(即投資、消費和出口)中,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由於消費能力較弱,所以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就成為必然選擇。 所以趕超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成長通常都是“投資拉動型”或“投資與出口拉動型,,其投資率通常都偏高。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相比,我國的趕超欲望更為強烈,因而更容易出現投資過熱現象。可以說,高固定資產投資率、高投資增長率是趕超型國家或地區實現經濟趕超的基本途徑,是“增長速度至上”發展觀的客觀反映。偏重增長速度的發展模式必然導致增長方式的粗放,而與粗放的增長方式相適應的投資模式必然是高投資率和高投資增長率,所以投資過熱問題是“增長速度至上”的發展觀和經濟成長方式粗放在投資領域的體現。
2、地方政府職能改革滯後、投資衝動強烈
對投資構成的分析顯示,在我國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地方投資的比重持續上升。1995年地方投資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72.7%,到2005年已達到87.9%。這表明近年來投資增長的動力源頭在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度膨脹與各級地方政府為了出政績,大搞投資以加快本地區GDP增長速度是分不開的。雖然我國已於90年代初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但政府職能的改革相對滯後,目前絕犬多數地方政府仍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能型”政府,地方經濟發展(包括投資)是由政府強勢主導的。對地方官員來說,最大的激勵因素莫過於職務的升遷.而職務升遷就需要有政績。由於政府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成長速度遂成為1T價地方官員政績的最重要的依據.地方官員要想在較短的任期內出政績,就必須使經濟成長速度有所提高。短期GDP的增長又主要靠投資增長拉動,因而地方政府都有強烈的投資衝動,不論將來的投資效益如何,先加大投資力度把經濟成長速度搞上去再說。所以當前我國的“投資熱”,
追根溯源,根本的動力還是出自各級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掌控著土地、資金等資源的配置權,有政府的導向,地方投資增長就有了強大的動力,投資率不斷攀升就不難預期了。
3、企業低成本競爭戰略導致過度投資
在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中,各級政府的直接投資項目只是少數,絕大多數都屬於企業投資項目。因此將我國投資率偏高的責任完全歸咎於政府顯然有失公允,企業界也要負一定的責任。企業的投資行為與企業的競爭戰略直接相關。美國著名企業戰略研究專家麥可·波特曾將企業的一般競爭戰略歸納為三種基本類型,分別是低成本競爭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型戰略。觀察我國企業十幾年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就不難發現,很多企業的競爭戰略取向都屬於低成本競爭戰略,即當產品供大於求而競爭激烈時,行業內企業不僅不壓縮生產規模,反而進一步投資擴大產能,試圖依靠規模經濟降低產品成本,在殘酷的價格戰中生存下來.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這一點可以從發生在90年代的家電價格戰以及零售行業的大型商鋪、機動車加油站網點、銀行儲蓄網點、地方機場等的過度建設中得到印證,也可以從近年來手機、轎車、鋼鐵等行業的競爭中看出端倪。以鋼鐵行業為例,早在數年前,有關部門就發出警告稱,我國存在鋼鐵生產能力過剩的危險,但國內的鋼鐵企業幾乎都在計畫投資擴建或新建鋼鐵生產項目以擴大產能,沒有一家企業準備收縮生產規模。2005年我國鋼鐵總產能4.7億噸,只生產了3.7億噸,產能過剩1億噸。目前還有在建能力7000萬噸,擬建能力8000萬噸,全部建成後產能將達到6億噸以上,約占全世界鋼鐵產能的50%,"]我國企業界也並非不知道創新的重要性,但人們看到更多的企業還是實施低成本(價格)競爭戰略,這說明我國鼓勵自主創新的機制和保護創新成果的制度還需完善和落實。在低成本競爭戰略占主流的情況下,將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行業的過度投資和低水平重複建設,這是導致我國出現投資過熱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城市規劃不當或規劃缺乏約束力,導致大量重複建設和無效投資
當前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已接近85%,即絕大多數的投資都投向了城鎮地區,其中有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因素使然,但不可忽視的是,因城市規劃不當或規劃缺乏約束力產生了大量低效或無效投資,還有盲目攀比的大拆大建行為也導致了過度投資。目前我國的許多城市在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但許多地方因城市規劃理念落後、設計不當,缺乏科學論證和前瞻性,造成重複和無效投資.許多城市設計了商業中心,但成不了中心,大量的投資成為低回報投資甚至無效投資,損失慘重。有的城市一個又一個地建設開發區,但周邊環境不配套,結果是人住企業很少,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投入了,回報卻非常微薄。還有些地方的城市規劃缺乏約束力,往屆政府制定的規劃得不到現任政府的認同和遵守,經常被修改甚至全部推翻,而每一次修改都意味著產生大量重複建設和無效投資。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出“政績”,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或“標誌性建築”,盲目擴大拆遷規模,不少建築物和公共設施投人使用不久就要拆遷或摧毀,很多房屬、設施都遠未達到設計使用壽命就被拆遷。據有關專家介紹,我國房屋建築壽命平均還不到30年,僅為設計壽命(50年到70年)的一半,而歐美國家的房屋壽命平均約為80年,131目前我國每年的城鎮房屋及其他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約為1.8萬億元,房屋、設施使用壽命每縮短10年就意味著有近3000億元的投資成為無效投資,這足以使我國的投資率上升3個百分點。可見城市建設與改造中的低效或無效投資和盲目拆建也是造成我國投資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5、貪腐、浪費導致建設資金流失和投資規模的虛增
當前,索賄受賄、權錢交易、化公為私等腐敗現象在我國已相當嚴重,國有投資領域更是腐敗的重災區,幾乎在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國有資金流失的黑洞。我國近幾年處理的貪官之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因為在國有投資建設項目中收受賄賂而落馬。
《建築時報》2006年4月刊登的揭秘建築業商業賄賂的文章中指出,在工程招投標過程中.“一般而言,光發包方的回扣一項就為工程總金額的3%一5%0。一些單位在中標後,常常是轉手包給其他單位,坐享提成。儘管國家早就規定不準層層轉包,但在許多工程中仍然層層轉包,有的工程甚至轉包4一5次,每轉一次,就被扣掉8一15%的管理費,最後到施工現場的工程費往往不到計畫的50%。許多特級或一級施工企業承包的工程,工地上施工的卻是沒有任何資質的農村包工隊。
在施工過程中,某些建設單位通過弄虛作假的手段騙取投資資金,如虛列建設項目、人為提高投資品的採購價格和重複計算工程量等。這些被騙取的資金雖已計人了投資總額,但卻與現實的投資過程無關,實際上大部分進入了個人腰包。
除了招投標、轉包和施工中的問題外,投資方在國有建設項目籌建過程中的揮霍浪費也不能忽視。有的單位利用國家投資款大搞請客送禮、以考察為名出國公費旅遊、亂髮補助津貼、違規超標購置各種用品等等,名堂之多遠非局外人所能想像。這些花費實際上都屬於消費,但最後都以“開辦費”的名義計人了“其它費用”項下,成為投資總額的一部分。其結果就是使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構成中的“其它費用”在投資總額中所占比重從1981年的4.9%增至2005年的15.7%,造成投資規模的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