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與建構:聚集中國電視

批評與建構:聚集中國電視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暨南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6月1日)
叢書名: 暨南新聞傳播學術系列

平裝: 26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811352249, 9787811352245
條形碼: 9787811352245
商品尺寸: 23.8 x 18.4 x 1.8 cm
商品重量: 499 g
ASIN: B002G9UKP8

內容簡介

批評與建構:聚集中國電視》內容為:在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史上,暨南大學新聞傳播教育已走過60多年坎坷不平而又不斷奮進的歷程。1946年,暨南大學新聞學系在上海創立。1949年,因暨南大學停辦而併入復旦大學新聞系。195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中文繫於1960年開辦新聞學專業。1970年,暨南大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辦,新聞學專業隨中文系並人華南師範大學。1978年,復校後的暨南大學重建新聞學系。從此,暨南大學新聞傳播教育走上不斷發展的道路。

作者簡介

譚天,教授,高級記者、碩士生導師,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系主任,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任,全國“百優”廣播電視理論人才,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學研究委員會理事、廣東省廣播電視協會理事、廣東媒體戰略研究會研究員、廣東省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研究: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傳媒經濟、網路傳播、紀錄片等。著有《電視策劃學》、《記者的世界》、《紀錄之門——紀錄片創作技能與理念》等書。發表論文逾百篇,主持研究項目有:《廣東電視內容產業建設與發展研究》、《電視節目形態研究》、《內地電視在香港傳播研究》、《澳亞衛視發展戰略與頻道定位研究》、《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發展研究》等。

目錄

總序
前瞻·務實·開放·創新——我的研究之路(自序)
第一章 電視新聞傳播論
第一節 不可預測:電視新聞的賣點
第二節 電視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
第三節 電視記者角色的符號解讀
第四節 中國電視呼喚新聞主播
第二章 電視新聞改革論
第一節 透析中國電視新聞三十年
第二節 2005:八大看點
第三節 2006:三大視域
第四節 2007:在狙擊中穿越
第五節 2008:直播中國
第三章 電視新聞影響論
第一節 構建電視新聞輿論場
第二節 電視新聞評論的涅檠之路
第三節 中美電視調查性報導比較
第四節 讀報讀網與媒體互動
第四章 電視節目研發論
第一節 電視研發的節點與向度
第二節 電視制播理念的顛覆
第三節 中國紀錄片的轉機與前景
第四節 從欄目運作到項目管理
第五節 如何向境外電視媒體學習
第五章 電視節目形態論
第一節 節目形態研究的進程
第二節 電視節目的構成要素
第三節 電視節目的基本形態
第四節 節目模組與結構方式
第五節 元素符號與創造技法
第六節 形式產品與媒介產品
第六章 電視對外傳播論
第一節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第二節 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
第三節 兩岸四地廣播電視互動
第四節 內地電視在香港傳播
第七章 電視媒介融合論
第一節 網際網路衝擊下的電視
第二節 新媒體視聽與青少年
第三節 台網互動打造品牌
第四節 新媒體內容產品設計
第五節 網路媒體的奧運升級
第八章 電視產業經營論
第一節 傳媒經濟研究的範式與進路
第二節 走出新媒體產業的誤區
第三節 影視:創意產業的突破口
第四節 選秀:打造影響力經濟
附錄廣東電視內容產業建設與發展研究
後記

序言

在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史上,暨南大學新聞傳播教育已走過60多年坎坷不平而又不斷奮進的歷程。
1946年,暨南大學新聞學系在上海創立。1949年,因暨南大學停辦而併入復旦大學新聞系。195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中文繫於1960年開辦新聞學專業。1970年,暨南大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辦,新聞學專業隨中文系並人華南師範大學。1978年,復校後的暨南大學重建新聞學系。從此,暨南大學新聞傳播教育走上不斷發展的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