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2006年CCTV《百家講壇》最紅文化明星于丹力作,易中天作序強力推薦。本書以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同名電視講座為基礎,加以修改潤色而成。全書為雙色印刷,並以著名畫家陳傳席畫作為彩色插頁。

出版信息

作 者: 于丹著 出 版 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06-11-1 字 數: 103000 版 次: 1 頁 數: 157 印刷時間: 2006/11/0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101053982 包 裝: 平裝

編輯推薦

《于丹心得》<img style="float: right;" title="《于丹心得》" data-initwidth="203" data-initheight="300" data-layout="right" data-source="c2fdfc039245d688c7c33fbca7c27d1ed31b24e0"/>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于丹《論語》心得。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2006年CCTV《百家講壇》最紅文化明星于丹力作
★易中天作序強力推薦
本書以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同名電視講座為基礎,加以修改潤色而成。全書為雙色印刷,並以著名畫家陳傳席畫作為彩色插頁。
其最大特點是,直指當今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心靈,通過詮釋經典中的智慧,找到解決當代人生存和心靈問題的鑰匙。從人生之道、處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靈之道等七個方面總結《論語》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對現代生活的啟示。
語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詩的特點,流暢親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闢。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內容簡介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樑”,從而達到普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百家講壇》欄目堅持“《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的節目製作理念,不斷培養專家、學者的公眾意識,不斷強化媒體為客群著想的服務意識。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連結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奼紫嫣紅,千姿百態,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於俗不可耐。灰色提升著品位,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連結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連結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沒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
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典的普適智慧。

作者簡介

《于丹心得》<img style="float: right;" title="《于丹心得》" data-initwidth="200" data-initheight="250" data-layout="right" data-source="0d338744ebf81a4cc11760d1d42a6059252da685"/>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系主任。主攻廣播電視媒介學,出版《形象 品牌 競爭力》等專著多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現代傳播》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專業論文十餘萬字。
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為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申奧片策劃,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台首席策劃顧問;曾獲1994年、1996年星光獎最佳撰稿獎,先後擔任中央電視台《香港滄桑》等20餘部大型專題片及《正大綜藝》《中國報導》等欄目撰稿人。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2006年“十一”黃金假日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論語》心得,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還要接著講《莊子》,講《世說新語》,講唐詩宋詞。

陳傳席 江蘇睢寧人,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責任教授,博士

《于丹心得》<img style="float: right;" title="《于丹心得》" data-initwidth="300" data-initheight="286" data-layout="right" data-source="72f082025aafa40f7d0743c5a864034f79f019e0"/>生導師,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員。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組織中國美術界第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組織全國第一次36家博物館(院)明清繪畫聯展。已指導十六個國家的留學生和高級進修生,同時教授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姓名列入國內外各類藝術辭典以及各類名人錄之中。 1986年赴美國從事明清中國畫研究和考察美、日、英所藏中國古代藝術遺蹟。回國後從事藝術史和文學史研究,出版《六朝畫論研究》、《中國山水畫史》、《中國繪畫理論史》、《中國繪畫美學史》、《現代藝術論》等學術專著36部,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其散文作品被收入《21世紀中國散文大系》,繪畫作品被收入《中國繪畫年鑑》。曾在俄羅斯、馬來西亞和中國江蘇、山東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陳傳席教授通古文、外文、文學史、思想史、佛教史、經濟史、中國史、哲學史,並從事過科學技術多年,現治中國藝術史和人文史,已出版學術著作40多部,研究深刻、準確,富有新意。其著作《六朝畫論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居領先地位,有大陸版和台灣版三種,一版再版,廣被國內外研究六朝美術史的學者引用,引起重大反響。他的專著《中國山水畫史》是國內外第一部專門研究山水畫史的專著,首開中國分科畫史的先例。此書已第九版,並譯為韓語在韓國出版。據美術界權威刊物《美術》1990年10期公布:陳傳席的美術史論研究強度居全國第一。1996年2月21日《書法導報》頭版頭條報導:“陳傳席先生是國內外美術理論界公認研究能力和深度分值最高的一位藝術理論家。”在《文物》、《美術》、《美術研究》、《美術史論》、《美術觀察》、《新美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上發表學術性論文有600餘篇,並被《新華文摘》等刊物轉載。他的散文作品收入《二十世紀中國散文大系》,散文集《悔晚齋臆語》由中華書局再版。

陳傳席教授史論兼備,旁涉文學詩詞,在書畫造詣上亦是超塵脫俗,自成一家。他曾在莫斯科舉辦個人畫展,蘇聯畫報作過專題報導云:“中國現代有三派,現代派爬得太高,新文人畫靠得太近,唯陳傳席畫派立得最遠。陳傳席的畫寧靜含蘊有詩意,格調高古,超邁絕倫,是當代最高的文人畫。”

現有《中國山水畫史》(已9版)、《中國繪畫美學史》(上、下)、《陳傳席文集》(九卷),《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家與大家》,《陳傳席畫集》等行世。

目錄

序(易中天) 天地人之道
心靈之道
處世之道
君子之道
交友之道
理想之道
人生之道
《論語》原文
後記
媒體評論

編輯點評

雖然有很多來自學界的批評,但絲毫不能阻止這本書盤踞在全國的圖書銷售排行榜上。其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者看到的是于丹在學術上的不夠嚴謹,缺乏創見。而普通百姓在這本書中得到的,則是在浮躁狂亂的時代找到心靈的安寧之道。我們沒必要苛責于丹,學術上的嚴謹和創新不是她這本書的目的。就像內容介紹中說的:“于丹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這本書確實能夠起到這樣的一個作用,這就足夠了,即便她只是指出了人生的理想狀態,指出了方向,而並沒有給出實現這種理想狀態的方法和路徑,儘管書中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它的積極意義遠遠大於別人對它的指責。
《于丹〈論語〉心得》為什麼暢銷?
中華書局出版的《于丹〈論語〉心得》自去年11月26日上市以來,已經創造了一系列紀錄:
2006年11月26日,中關村圖書大廈新書首發式暨簽售儀式上,當天店面零售13600餘冊,于丹簽售10600冊,創下新中國圖書史上單店單品種零售和現場簽售的新紀錄;
自2006年11月到2007年1月底,共在上海、南京、杭州、廣州、天津、石家莊、瀋陽、西安等地簽售18場,簽售3.6萬冊,舉辦講座和較正式的讀者見面會8場,走過15座城市,當地媒體高度關注,讀者熱烈歡迎,出現了很多感人的事情;
從2006年11月圖書首發以來,截止到2007年2月5日,銷售量已達到230萬冊,在如此短的時期內達到如此銷售量的大眾圖書,幾乎是一個奇蹟;書一經上市,一直居於各地書店銷售排行榜的榜首。
目前,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中,確實存在著一股對經典傳統文化的普及熱潮。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顧青認為,這正是本書受歡迎的根本原因所在,也保證了本書擁有相當規模的目標讀者群。另外圖書內容通俗易懂,非常適合普通百姓閱讀。過去出版的此類圖書在闡釋經典的時候很容易處於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老百姓讀不懂,不知道書中到底在說什麼,結果把普通老百姓嚇跑了。因為客群群體不同,直接導致了普及經典與做學問要使用兩套語言體系。而本書作者于丹所講的內容使用的是普通百姓聽得懂的話,直接與大家分享經典。正好符合了大家的需求。
在本書宣傳推廣上,出版社與影視媒體、平面媒體三方的相互合作,共同推動。發行部門在這三個方面掌握著節奏,讓圖書的推廣分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亮點。例如,書稿確定在中華書局出版後,出版社做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讓電視觀眾轉化成為圖書讀者。這兩者是有所差別的,節目在電視上播出後,所有看過節目的觀眾反響都很熱烈,但是沒有看過的人基本上對此一無所知,也就會對圖書抱著懷疑的態度。這就說明要使電視觀眾轉化為圖書讀者還需要一定過程。
《于丹〈論語〉心得》在北京等地熱銷後,中華書局又進一步拉動地方市場。因為有很多地方,播“于丹〈論語〉心得”節目的中央10套是無法收到的,所以就導致很多觀眾看不到《百家講壇》的重播節目,就無法引起觀眾和潛在讀者的關注。因此,這本書要達到持續熱銷就要將地方讀者的熱情充分調動起來,其重點就是央視10套沒有覆蓋的地方,例如廣東、浙江等地。在運作地方銷售時,出版社同樣採取與媒體進行合作的方式,當地媒體提前進行宣傳活動。在活動期間出版社還邀請于丹到當地進行演講、簽售活動。
中華書局在天津、廊坊等北京周邊地區進行圖書的宣傳活動,其間特別策劃了國學專家葉嘉瑩先生與于丹見面。兩個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傑出女性探討學問,互贈禮物,場面十分感人。
圖書內容是否符合讀者的需要,才是決定性的因素。一位80多歲的老者拉著于丹的手,激動地說:“感謝你把孔子給中國人找回來了。”一個14歲的孩子說:“謝謝於老師,你讓我知道聖賢說的不是廢話。”十幾歲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思想往往逆反,他們認為很多大人說的話都是廢話,不值得一聽,但是他覺得孔子的話說到了他的心裡,不是廢話。這就說明,于丹把覆蓋在《論語》上的歷史的學術的硬殼兒輕輕揭開了,呈現給大家的是一個最直接、真實、樸素的真理。真理是可以進入到人們的心裡的。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基因一直就潛藏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所以,不存在引導讀者的問題,而實際上是發現心靈的問題,是自己擁有也確實需要的東西。書中講述的是現代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道理。讀者一直渴望這樣貼近百姓生活的經典普及圖書,但是原來一直沒有出現。現在出現了,讀者的購買熱情自然就會被調動起來。
由《于丹〈論語〉心得》再看電視《百家講壇》欄目,其成功首先得益於節目有正確的宗旨――“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和恰當的文化理念――“聚集知識精英,共享教育資源,傳播現代文化,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節目製作者尊重市場,尊重觀眾,懂得電視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個市場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億萬中國人最直接、最真實的文化訴求。早有學者指出,《百家講壇》的意義,是“作為一座讓專家學者通向老百姓的橋樑”,“以其獨特的文化品格與定位贏得了市場和觀眾的接受與喜愛,也贏得了學界和業界的普遍認可與好評”,“成為構建中國電視文化另類風景線的成功實踐者”。但這些顯然還不是《于丹〈論語〉心得》熱銷和《百家講壇》的全部意義,甚至不是其最主要的意義。可能從更大一些的歷史尺度中,這一事件的文化意義才能顯現出來。

書摘

《于丹心得》<img style="float: right;" title="《于丹心得》" data-initwidth="227" data-initheight="300" data-layout="right" data-source="5882b2b7d0a20cf484b572c775094b36acaf9985"/>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么,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乾。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了。
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他不會讓你記住那么多,有時候記住一個字就夠了。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
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么可惡的事,我怎么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麼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業、婚變、朋友背叛,親人離去等等這些事情,它對你是大事還是小事,沒有客觀標準。
這就如同劃個一寸長的口子,算大傷還是小傷?如果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從受傷到這個傷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的內心究竟是做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是“仁”字。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畢恭畢敬地去問老師什麼叫仁?老師只告訴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智?老師說:“知人。”了解別人就叫智慧。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這么簡單。
那么,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我記得大學英語課本上,有一則西方哲人寫的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重要?什麼事最重要?什麼時間做事最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很苦悶。後來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
半夜裡,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
那個人說,後面有人追我。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來了。
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家裡沒有別人。
後來追兵走了,那個被追捕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
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你為什麼敢收留那個人?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這個故事,又可以做《論語》的註腳。
實際上,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聖賢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
這些道理不是那些磚頭一樣的典籍,讓你要拿著放大鏡,翻著《辭海》去讀,非常吃力地去參悟一輩子。
真正的聖賢不會端起架子、板著面孔說話。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感悟孔子智慧

《于丹心得》<img style="float: right;" title="《于丹心得》" data-initwidth="300" data-initheight="199" data-layout="right" data-source="b3b7d0a20cf431ad7df7cf214836acaf2edd9885"/>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系主任。曾為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2006年“十一”黃金假日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論語》心得,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論語》——2500多年前的孔子經典語錄,今天還能對我們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來解讀《論語》,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新聞午報》特從新近推出的《于丹心得》一書中選取若干節,以饗讀者。

文/于丹

1 快樂秘訣

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么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一個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曾經當過83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讓他棄官回家。

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您應當“束帶見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裝,紮上領帶,去見領導。

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就是說,他不願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工資”而向人低三下四。於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了《歸去來兮辭》。

他說“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我的身體已經成了心靈的主人,無非是為了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諛奉承,我的心靈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猶可追”,於是就回歸到自己的田園。

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么,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乾。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了。

2  保持一顆誠敬的心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論語》,真能解開現代人的心結嗎?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這么多學生,也是家家都有難心的事情。那么他們是怎樣看待人生遺憾的呢?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

他的同學子夏就勸導他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自稱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話分幾個層次:

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

但保持一顆誠敬的心,減少過失,對他人謙恭有禮,卻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做到的。

一個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個有良好修養的真君子,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儘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3  提倡人格的尊嚴

我們常常會說,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

其實,很多時候對一個事情的判定,並不能簡單地以應該不應該和好不好來區分。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會直接影響到這件事的性質。

孔子特彆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給出的答案乍聽有點出乎意料,其實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這裡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他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么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無止無休。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幸福,還有子孫的幸福。

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也就是說,你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在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4 為人之道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

對有官位的人,應該表示尊敬;對身上戴孝的人,他們是遭遇不幸者,也應該表示尊敬。對盲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弱勢群體”,更應該表示尊敬。

這就是一種禮儀,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場合也是這么做的。

《論語?鄉黨》記載:“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鄉親們一起行飲酒禮,儀式結束後,孔子總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門後,自己才走。鄉親們舉行驅除疫鬼的儀式,孔子一定穿著朝服,恭敬地站在東面的台階上。這都是一些小禮節。其實,所謂聖賢的言談舉止就是這么樸素,它讓我們覺得聖賢未遠。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給我們,一起分享。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度。

子路一聽,又追問:“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說:“修己以安人。”修煉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讓別人安樂。

子路顯然還不滿足,又追問:“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補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煉自己,並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像堯、舜這樣的聖賢之君還發愁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呢。做到這一點,難道還不夠君子嗎?

孔子告訴我們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對家國、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爭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對家國、對社會的責任。

別人曾問子路:你的老師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後來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呢:“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當我發憤用功的時候,我可以忘了吃飯;當我快樂歡喜的時候,我會忘了憂愁。在這樣一個行所當行、樂所當樂的過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經垂垂老矣。這是孔子的寫照,也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個寫照。

5 交友之道

孔夫子說,人這一輩子,說起來七八十年,好像很長。但是劃分一下,可以分成三個大的階段:少年、壯年、老年。每個階段都會有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東西,而要成功越過這三道坎,同樣離不開朋友的幫助。

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時很容易衝動,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問題。我們經常看到,高中生、大學生因為感情問題出事。這時候,一些好朋友作為旁觀者看得更客觀、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開的疙瘩也許會從朋友那裡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說,人在這個階段,“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穩定了,職業穩定了,這個時候就會謀求更好更大的空間,這就極易與他人產生矛盾和爭鬥,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所以孔子提醒,人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誡自己,不要跟別人爭鬥。你與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假如一個更好的職位最終沒有選擇你,你應該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還做得不夠好。

在這個時候,你要結交那種有平常心的朋友。他會幫你看開暫時的得失,超脫利益的糾纏,得到心靈的撫慰,獲得精神的棲息地。

那么到晚年應該注意些什麼呢?孔子說,“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態容易走向平和。這個時候,人要正確對待你得到的東西。這裡面其實大有深意。

人年輕的時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層次後,要學著用減法生活。

你從社會上收穫友誼,收穫金錢,收穫情感,此時你已經收穫了很多,就像是一個新家,逐漸被東西堆得滿滿當當。你的心靈如果被所得堆滿,最後就會累於得。

我們經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兒女,說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們拉扯大了,現在都去忙了,連回家來看看都沒有時間;抱怨說我們當年幹革命,一個月才拿幾十塊錢,你看看我孫女,現在一去外企就掙三四千塊,這對我們老幹部公平嗎?

如果老在說這些東西,那么原來的所得就變成生命的一種隱痛,一種負累。這時就需要朋友的開導,學著捨棄一些東西,這樣也就遠離了煩惱。

《論語》裡面真正專門談論交友之道的文字並不多,但是它教給了我們一種智慧。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交上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麼樣的心智,什麼樣的素養;看自己在朋友圈子裡面,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

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