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作用
統計學告訴我們,數據樣本的大小決定了數據的可靠性。一年的批線差(K線值)只能說明一年的報考難度。多年的批線差(K線值)的平均值才能更可靠、更準確地反映出高校的真正報考難度。基於此原則,我們在資料庫里統計分析了1994年-2008年間總計15年的批線差(K線值)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即為下表里的“報考難度值”。從本質上來說,報考難度值 =報考某高校要求考生高考總分最低高出省批次線的平均分。
但是,批線差(K線值)有時會發生異化——即批線差(K線值)與報考難度值發生倒掛現象。那些生源不是很好的高校,在大膽錄取非第一志願考生,尤其是大量錄取“調配志願”和“徵集志願”後,他們的批線差(K線值)卻上去了。若不對他們虛高的批線差(K線值)進行修正,就會產生一個假象:報考這些學校會較難。為消除這個假象,我們必須使用另一個重要的依據——“批線上第一志願報考率”——來修正這些學校的批線差(K線值)。具體的方法是,對批線上第一志願報考率低於100%的招生高校,要把實際報考率作為修正係數去乘其批線差(K線值)。經過如此修正後,生源較差的高校的報考難度值,就回歸到原位了。
報考影響
不管是平行志願還是傳統志願,填報志願首先要考慮選學校。一是考生在選擇學校時,第一個步驟是根據自己的分數(加照顧分之後)確定是否上了本科、專科的那一批次省控線;第二個步驟是將考生的分數減去所在批次的省控線,也就是批線差是多少;第三個步驟是查找《高考指南》中批線差都比較接近的學校。如果考生的批線差分數高於或接近這些學校3-5年的批線差,那么以考生的實力報考該校是比較穩妥的。二是擬報學校初步選定後,考生還要對照《招生考試報》中院校和專業計畫,對院校和專業今年是否招生、招多少進行確認。三是如果考生擬填報的院校是省外的,還要對照《招生章程》中該院校是否認可少數民族地區照顧政策以及院校對考生的單科成績、身體條件有什麼特殊要求等。只有這樣反覆測算分析,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填報志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