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陽派

扶陽派

民間俗稱的扶陽派,是對扶陽醫學的通俗化稱謂,是民間大眾一種習慣性的表達。扶陽醫學,是從哲學到理論再到臨床實踐的一套完整的醫學體系。扶陽醫學和扶陽派是體與用的關係,扶陽醫學為體,扶陽派為用。

扶陽派

民間俗稱的扶陽派,是對扶陽醫學的通俗化稱謂,是民間大眾一種習慣性的表達。扶陽醫學,是從哲學到理論再到臨床實踐的一套完整的醫學體系。扶陽醫學和扶陽派是體與用的關係,扶陽醫學為體,扶陽派為用。

扶陽派歷經近200年的傳承,探索,總結和升華,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扶陽醫學理論體系,以及用之於臨床實踐而皆效的理法方藥。扶陽醫學的學術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其理法方藥始終體現了《黃帝內經》“謹守病機”的思想,理論根基和辨治原則是與河洛、易、內、難以及傷寒一脈相承的。

在臨床實踐中,扶陽醫學重視陽氣,強調扶陽。以火立極,扶正護陽是扶陽醫學的理論核心;善用姜、桂、附,是扶陽醫學的顯著特點;坎離既濟,延年益壽是扶陽醫學的終極目標。

扶陽醫學作為一個學術流派,其受關注程度與日俱增,特別是近十年來學習扶陽醫學已經形成了一股潮流。

“先醫醫,而後醫病家”(盧鑄之語),扶陽傳承人身體力行扶陽醫學理論,從而走出辨證論治的困境,這也是目前眾多仁人志士追隨扶陽、學習扶陽的真正動力和原因。

流派淵源

《詩經》有云:“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自中華上古“陰陽”之理初顯,河圖、洛書即出,易經、太極襲成,乃至《本經》厘定藥物,岐黃遂以《內經》匯宗,總賅萬法,發衍聖義,老莊輝耀,抱陽守陰,冶於一爐,再至仲景條立傷寒,妙解六經,開一派之先河,然“扶陽”訊息,卻如神龍首尾,若隱若現,俯仰之間,其義幽隱。

《易經》首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內經》繼之以“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老子復雲“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仲景語“天布五行”,更於傷寒經方中踐行扶陽藥物之用,猶抱“扶陽”之義,上示以規矩,可惜人之不識。

既如後世醫家,當機隨化,相與天時地氣,應運國勢民情,於是各朝流派,名家蜂起,如葛洪,如孫真人,如河間,如丹溪,如景岳等等,俱獨領風騷於一時,雖趣舍有殊,靜躁不同,而莫衷一是。從術而論,但必明扶陽而兼益陰,顯益陰又暗扶陽,然以究竟而言,莫不心繫黎苦,治病立法,無非固護“元氣”,此非“扶陽”而何!

如景岳“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之斷語,頗得“扶陽”真義。

清之一代,川西有夫子劉沅止唐出,博學鴻儒,兼弘佛道之學,著作等身,名震當世。止唐夫子於醫道學問造詣,雖稱“票友”,然上承岐黃之旨,中臨傷寒之義,下啟扶陽之門,隱然已有風雷之象!如其《醫理大概約說》:“補血必補氣,氣行則血行,無補血法也”;“火乃人身生化之源,無火,則不能運化”;“人身以元氣為主,氣足則邪火自息。故古人謂火氣元氣,不兩立也”;“陽氣即元氣,陰陽二氣,統於元陽。元氣暗滋於腎家,一病則無不病也,故醫家斤斤辨三陰三陽,雲某藥入某髒,尚為太拘。”

止唐公敢為天下先,首度開顯扶陽義理並用之於臨床,常起沉疴於桴鼓之間,後世尊其為中醫扶陽學派之開山祖師。

鄭欽安親炙止唐公,從師越三十五載,雖稱“傷寒大家”而堅雲,“有陽則生,無陽則死...故曰人活一口氣,氣即陽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以臟腑分陰陽,論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極也”。欽公不隨毀譽,以“坎中一陽”立先天之體極,以“火”立後天之用極,體用分明,先後並茂,貫穿醫學三書,此“以極為歸”之真義,如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終成扶陽一派之體統!

盧鑄之再依止欽安,接扶陽衣缽,孜孜以求,嗣後遵師遺囑,散盡家財,行腳亂世,歷時三載,以資求證止唐、欽安理體,終至體用雙全,“人身立命在於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於以火消陰”,“病在陽者,扶陽抑陰;病在陰者,用陽化陰”!

劉止唐、鄭欽安、盧鑄之,一脈相傳,前後兩朝,歷經百年,“扶陽”心燈始明!以火立極,果葉扶疏,演出一華數枝,扶陽要義遂廣播天下。

鑄之傳長子盧永定,永定師從父習醫經年,臨床之理法方藥,爐火純青,斷人生死,毫釐不爽,醫德高尚,法用大開大合,於扶陽要義,又多有闡發。

永定師下之以傳,有侄子盧崇漢及甥子彭重善之承繼,花開兩朵,各顯一枝。

盧崇漢親炙祖、父二輩,濟世救人,醫名卓著,更攜弟子唐農與劉力紅,師徒三人,振臂疾呼,發起“扶陽論壇”,歷時七載,上承鑄之“扶陽醫壇”,下啟萬眾扶陽一心,於扶陽學派之傳播,親力躬行,居功至偉。

彭重善因病入醫,得永定師真傳,因而結草銜環,發心行願,四十餘載義傳義診,綠蔭不減來時路,醫心醫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彭師推己及人,秉扶陽先輩“不可自秘其術,坐視傷亡而不救”之無私大義,毅然開設弟子班,傳道授業,桃李滿園。

王獻民老中醫,為當代扶陽派中之鳳毛麟角者。於扶陽法要,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融匯扶陽、傷寒、溫病於一體,首開大道先河。

當風雲際會,此盛世之下,中華中醫藥學會順勢而為,廣納有識之士,眾志成城,創辦扶陽醫學傳承基地,匯集四方扶陽學子,制心一處,應時推出扶陽內證修煉,扁鵲心法,終於緣成果熟。借國策東風,審時度勢,更上層樓,主辦國際扶陽醫學大會,一衣帶水,廣濟天下。

扶陽法脈,淵遠流長,如今,更深入人心,勢必大放光明於未來。

欽安祖師弟子眾多,盧鑄之則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盧鑄之在師之“以坎中一陽立極”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人生立命在於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於以火消陰”以及“病在陽者,扶陽抑陰;病在陰者,用陽化陰”的論斷,其理、法、方、藥論之精妙,近代幾無出其右者。“以火立極”的論斷完善和發展了扶陽派的學術思想,為之後發展成為“扶陽醫學”的完備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

主要著作

(1)《醫理大概約說》,成書於清中期,川西夫子劉沅止唐所著,為扶陽學派的發軔之作。止唐公天縱奇才,匯通三教,於醫道雖曰“票友”,然其風骨峭峻,大道至簡,點出“火乃人身生化之源,無火,則不能運化”之眼目,首彰岐黃之扶陽要義。

(2)鄭欽安三書

《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恆論》於清晚期問世。欽安上承止唐公,以“坎中一陽”立先天之體極,以“火”立後天之用極,體用分明,先後並茂,貫穿三書,“以極為歸”之真義,如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首立扶陽一派之理論體系。

(3)《盧氏臨證實驗錄》《金壽老人藥解》首書於1956年,盧鑄之所著。“人生立命在於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於以火消陰”,為鑄之接止唐、欽安之衣缽理體,以“臨證實驗”證得“以火立極”之真跡,理法方藥,體用雙全,扶陽一派終至圓成。

扶陽派 扶陽派
扶陽派 扶陽派
扶陽派 扶陽派
扶陽派 扶陽派
扶陽派 扶陽派
扶陽派 扶陽派

(4)《思考中醫》,2003年首發,作者劉力紅。首次闡發傷寒論之重陽扶陽奧義,為扶陽一派承上啟下之力作。

(5)《扶陽講記》,2006年出版,作者盧崇漢。為盧氏祖孫三代一脈相傳,踐行扶陽之心血精華,法、案並用,顯微闡幽,發明聖義。

(6)《鄭欽安-盧鑄之醫學講授》,2016年刊行,彭重善著。首度昭示扶陽派“理法方藥”之精妙,為法度謹嚴,正本清源之斧作。

(7)《扶陽顯義錄》,2017年付梓,王獻民/火神門著。當代又一扶陽力作,海納百川,融扶陽、傷寒、溫病、內證於一爐,壁立千仞,繼往開來,全歸於岐黃一體。

代表人物

盧鑄之(1876~1963),名禹臣,號金壽老人,先由顏龍臣先生帶其從德陽到成都,首近欽安之學。光緒十六年正式拜師學藝,“三載親炙,有聞必錄”。及欽安祖師歿後,盧鑄之遵先師遺囑,遊學各地,遍訪四方。後於光緒末年懸壺成都,開辦“養正醫館”。1911年,盧鑄之在成都開設“扶陽醫壇”,每周授課2至3次,每次1到2小時,講解四大經典、鄭欽安醫學三書和臨床醫案。

吳佩衡(1888~1971)教授,著有《吳佩衡醫案》一書,為雲南吳氏火神派創始人。就其學院受教與家傳的影響,現雲貴一帶火神派扶陽學術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吳附子”吳佩衡的很多傳奇,在雲南一帶膾炙人口,傳為佳話,吳老家傳火神派扶陽高手有二十餘位,其三代火神影響深遠。

盧永定(1905~1985)先生,字雲龍,盧鑄之長子。從父學習鄭欽安學術思想多年,傳播與實踐扶陽醫學,亦為當時巴蜀名醫,第三代盧火神。在盧鑄之去世後,永定先生繼續開辦扶陽醫壇,從其學而受益之弟子眾多。

祝味菊(1884~1951)教授,早年在四川成都受到鄭欽安火神派學術思想的影響,並受益於扶陽醫壇,之後把火神派扶陽學術思想帶到了上海,成為祝氏醫學的創始人,其追隨者及弟子眾多,著有《傷寒質難》等書。

補曉嵐(1856~1950),原名補一,字曉嵐,別號老農。清鹹豐五年生於四川省遂寧縣,身世傳奇,才華橫溢,善用薑桂附,是著名的火神派醫家,人稱“火神菩薩"。1928年,先生舉家來渝,定居山城,開設“補一藥房”,終其餘生為重慶民眾服務,譽滿山城,為其一生最光輝的時期。其間治病佳話,老重慶人至今猶津津樂道。

范中林(1895~1989)先生,精於傷寒,貫穿扶陽,火神派學術風格突出,單刀直入,效果奇佳,著有《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一書,是研究與學習扶陽醫學的重要參考。

唐步祺(1917~2004)先生,不僅受益於扶陽醫壇,而且對欽安之學研究深入,著有《鄭欽安醫書闡釋》一書。鄭欽安之醫學三書,雖有單行本發行,但由於內容蹇澀等問題,其傳播還是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而《闡釋》一書的問世,為後來的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機會,對於鄭欽安火神派扶陽學術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可(1930~2013)老中醫,自學中醫,私淑扶陽學術思想,致力於中醫臨床與研究近50年,崇尚仲景學說,融寒溫於一爐,擅長以重劑救治重危急症,自創方劑28首,著有《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一書,記錄了對各科疑難雜症獨到的救治經驗,特別是突破了現代醫學教科書對《傷寒論》中藥物劑量的束縛,使中醫藥的臨床療效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李可老學識卓著,因而追隨者眾多,如呂英、孫其新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呂、孫兩位對於研究與套用李可扶陽學術思想不遺餘力,並有多部著作出版發行,對於扶陽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盧崇漢(1947~)教授,師從祖父盧鑄之、伯父盧永定,得祖、父二輩言傳身教,醫道高超。17歲即懸壺成都,19歲已有醫名,臨證善用薑桂附屢起沉疴大疾,深得扶陽三昧,亦有“盧火神”之稱,現供職於成都中醫藥大學,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特聘的“學術傳承人”,扶陽論壇組委會主席。著有《扶陽講記》、《盧氏臨證實驗錄》、《盧氏藥物配合闡述》等書。

彭重善(1931~),四川德陽人,1950年入伍,軍旅生涯20年。1969年因病而退伍,危難困頓之際,得表叔盧永定(盧鑄之祖師的姐姐,乃彭重善之祖母)救治而愈,由此因緣而於1970年拜師學醫,成為盧永定的正式門徒。入門後每朝侍診於師側,寒暑不輟15年,直至師歿。誠心親炙,耳濡目染,得師嫡傳,加之苦學勤悟,於鄭盧醫學之精要,終成大統。從師3年後,蒙師開許,即以鄭盧醫學之醫術,免費診病救人,醫道日進,善用辛溫扶陽之姜附桂,屢起頑疾重症,醫名漸起。在四十餘年的懸壺濟世、義診義傳中成就傳奇,著有《鄭欽安—盧鑄之醫學講授》一書,使得更多人受益並真正步入鄭盧醫學之大道。其弟子與追隨者當世眾多,如彭進、伊敏、彭童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劉力紅(1958~)博士、唐農(1962~)校長(廣西中醫藥大學),不僅臨證實踐扶陽醫學,更於各處大力弘揚,為扶陽事業的推動親躬力行,受到業內專家公認。劉力紅博士的《思考中醫》於2003年出版,後再版多次,不僅在中醫界掀起了一股“回歸經典”的熱潮,而且因其對傳統文化的精思妙解、於中醫思想的揭蒙入微,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劉力紅博士、唐農院長以中醫行者的一顆赤子之心,一團朝鳳之火,風塵僕僕,行萬里路,廣炙名師,納百家長,主導發起“扶陽論壇”,不拘一格,力推李可、盧崇漢、王鳳儀等名醫大德,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對扶陽醫學的傳播和發展,居功至偉,影響深遠。

王獻民(1959~)老中醫,號“洄溪堂主”,河南西平人,中醫世家,著有《扶陽醫學臨證傳奇》、《扶陽顯義錄》。王獻民老中醫自幼受中華傳統文化薰陶,精研《傷寒雜病論》,貫通火神派及扶陽醫學心法,於扶陽與溫病間縱橫捭闔,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創辦"洄溪堂中醫館",懸壺於鄭州。王老中醫在臨床上秉承仲景遺風——病脈證並治相結合,往往是重劑出手、力挽狂瀾,使奇蹟屢現,令患者枯木逢春,成為當代扶陽高手中之鳳毛麟角者。王老在祖傳藥方基礎上,實踐總結並改進的治療腎病綜合徵、腫瘤、結締組織病、免疫性疾病、原發性癲癇、哮喘、口腔潰瘍、鼻炎、痔瘡、白癜風及牛皮癬等皮膚病,以及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不孕不育、子宮腺肌症、多囊卵巢、嬰幼兒食積等300多個經驗方,常常藥到病除,效如桴鼓。

張存悌(1947~)主任醫師,曾任遼寧中醫附屬三院內科主任,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特聘臨床專家。張存悌教授矢志鑽研火神派,著有《火神鄭欽安》、《中醫火神派探討》、《火神派示範案例點評》等書,系國內最早系統闡釋火神派的專著,現任扶陽論壇組委會常務委員。從醫30餘年,多次在美國、澳洲、加拿大、香港等地講學,弟子眾多。張教授善用經方,用藥簡練,為經典火神派代表,對常見病、疑難病積累了豐富經驗。已出版專著近五十部,代表作《經典火神派醫案點評》、《關東火神張存悌醫案醫話選》、《霹靂大醫——李可》、《吳附子——吳佩衡》等。

中華中醫藥學會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扶陽論壇已經開辦了七屆,特別是每屆的演講成書,即《扶陽論壇集》,讓更多的國內外學習者場場受益、本本入心,使扶陽醫學這個源承百年的流派,煥發出勃勃生機,深入人心,成為推動與學習扶陽醫學的一面旗幟!

為了更好的傳播扶陽醫學,2013年11月份,中華中醫藥學會在廣東成立了扶陽醫學傳承基地,至2016年短短三年時間內,培訓了近3000名扶陽學員,成為弘揚扶陽醫學的重要平台。

中華中醫藥學會扶陽醫學傳承基地是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中醫扶陽流派的傳承機構,肩負著承繼與弘揚扶陽醫學的使命,使之在祖國大地上播種、生根、開花、結果,以燎原之勢讓扶陽醫學春滿人間、壽世壽民,更加有效地服務於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以堅信不移之信念,秉持如下三個思想原則,指導實踐各項行動計畫:

第一、扶陽醫學是從哲學到理論再到臨床實踐上的一套完整體系,無論能否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加以闡釋或證明,都不影響扶陽醫學自身體系的完備性和獨立價值。

第二、扶陽醫學是從《河圖》、《洛書》、《易經》、《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而延續下來的一套完整的、與中醫經典一脈相承的中醫正脈法系。因此,我們堅定的認為:扶陽醫學是經典中的經典、精華中的精華、結晶中的結晶。

第三、扶陽醫學既需要挖掘和繼承,更需要我們發展和創新。扶陽醫學融匯了中華文明的智慧哲學,內證修煉是扶陽醫學最核心的內容,是扶陽醫學立派之根本。

2016年5月14日,中華中醫藥學會(鄭州)扶陽醫學傳承基地掛牌成立。該基地設立在河南省會鄭州市洄溪堂中醫館,是一個跟師臨證、實操演練、精進升華的臨床教學平台。

中華中醫藥學會扶陽醫學傳承人

中華中醫藥學會扶陽醫學傳承人的考定,是按照完善的傳承管理制度和體系,通過雙向選擇,完全自願,不拘一格,寬進嚴出的原則面向全國進行遴選。

傳承人必須全過程參加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扶陽醫學傳承基地所組織的系列培訓及考試,每次培訓及考試都要有原始記錄(課堂筆記、報到記錄、結業合影、期考試卷等),每季度要做小結匯報,年終進行總結考試。傳承基地還建立了繼續學習傳承的機制,每月定期進行微信教學,還通過“扶陽醫學軟體”在臨床中進行實踐和再學習,定期上報臨床醫案。2017年1月11日~14日,傳承基地舉辦了第一屆扶陽醫學傳承人資格面授及考試,經考核通過,並確認為首批扶陽醫學傳承人的名單如下(以姓氏筆畫排序):

王海亮 王德國 王 竦 鄧衛根 車林峰 寧世強 葉遠琴 盧旭輝 盧惠聰 閆文靜 劉之鳳 劉金蘭 劉 強 孫奎南 朱榮源 朱敬川 林志榮 甘紹林 李悟仁 李偉宏 李 明 李朝義 李樹春 畢朝焱 何振旗 張天任 張永祥 張慶軍 張宏炳 來玉國 楊洪建 蘇淑儀 周俊旺 周友成 羅澤武 姜志誠 袁永明 袁高明 陶 英 陶智琦 顧久弘 凌鳳山 曾憲龍 龔明哲 蔣銀東 覃智強 謝林林 董建國 雷至忠 景洪波 繆馥聯 顏德軍 蔡穗東 蔡德良 魏學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