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
扶桑,郭璞《注》曰:“扶桑,木也。”郝懿行《箋疏》:“扶當為。《說文》云:桑,神木,日所出也。”
古代測度太陽,追隨太陽而去的一群人到了日本,美洲,一路為了太陽神的夢想而去。故有后羿射日,夸父追日。
神話中的樹名
《山海經·海外東經》:“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郭璞 註:“扶桑,木也。”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海內十洲記·帶洲》:“多生林木,葉如桑。又有椹,樹長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也。”。
《太平御覽》卷九五五引舊題 晉 郭璞 《玄中記》:“天下之高者,扶桑無枝木焉,上至天,盤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將欲倚劍天外,掛弓扶桑。”
代指太陽
傳說日出於扶桑之下,拂其樹杪而升,因謂為日出處。亦代指太陽。《楚辭·九歌·東君》:“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王逸 註:“日出,下浴於 湯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晉 陶潛 《閒情賦》:“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 逯欽立 校註:“扶桑,傳說日出的地方。這裡代指太陽。” 明 凌雲翰 《關山雪霽圖》詩:“扶桑飛上金畢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顏光敏 《望華山》詩:“天雞曉徹扶桑涌,石馬宵鳴翠輦過。”
東方古國名
東方古國名。據考證為美洲墨西哥,墨西哥在中原大陸以東兩萬里處,且瑪雅人栽種許多扶桑樹,更尊崇其中一株古樹為樹神。《梁書·諸夷傳·扶桑國》:“ 扶桑 在 大漢國 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南齊書·東南夷傳贊》:“東夷海外,碣石、扶桑。” 王安石 《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飄然欲作乘桴計,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頤上人歸日本》詩:“上人住近 扶桑國 ,我家亦在 蓬萊 丘。” 魯迅 《集外集拾遺·詩》:“ 扶桑 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
其實,日本古稱倭國,宋以後日本冒稱扶桑。所謂“扶桑”,其實就是日本富士火山噴發時,所發生的沖天火柱、火球、煙塵和鏇轉的颶風。因其形態像樹,所以被傳說為東海中的“神木” 神話中的扶桑樹,就是日本的富士山……確證日本的富士山信仰,與中國古代之“扶桑”的神話有關,“富士山”一詞,在日語中讀音作“fujisang”——幾乎完全同於漢語“扶桑”的讀音。
植物名
植物名。灌木。葉卵形。花冠大型,有紅、白等色。多栽於我國南方。全年開花,為著名的觀賞植物。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扶桑》:“扶桑產南方,乃木槿別種。其枝柯柔弱,葉深綠,微澀如桑。其花有紅黃白三色,紅者尤貴,呼為朱槿。” 明 徐渭 《聞里中有買得扶桑花者》詩之一:“憶別 湯江 五十霜,蠻花長憶爛扶桑。” 清 吳震方 《嶺南雜記》卷下:“扶桑花, 粵 中處處有之,葉似桑而略小,有大紅、淺紅、黃三色,大者開泛如芍藥,朝開暮落,落已復開,自三月至十月不絕。”
扶桑的學名是Hibiscus rosasinensis又稱為朱槿、佛桑,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扶桑產我國福建、廣東、雲南、台灣、浙江南部和四川等省區,喜光,陰處也可生長,但少開花。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 。水分過多時葉易黃落。扶桑花色鮮艷,花大形美,品種繁多,四季開花不絕,也常用於道路兩側及延、庭院綠化。扶桑在馬來西亞、蘇丹、斐濟作為國花。莖皮纖維可代麻制繩索、織麻袋;根、葉及花入藥。有解毒、利尿和調經的功用。
樂名
樂名。《續資治通鑑·宋徽宗崇寧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為含微,其樂曰扶桑。”
民間用法
扶桑葉子可以炒著吃,能排毒,葉子煮好後是滑溜溜的,有點像膠水。
白色扶桑花可入藥,經常流鼻血的人,可以曬乾泡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