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
托克托縣第一中學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托克托中學。2007年6月,托克托縣委、政府高瞻遠矚,做出整合教育教學資源的重大決策,在原有基礎上,分離國中部,與原托克托縣第二中學高中部合併,成為一所完全普通高級中學。2007年8月16日,托克托縣第一中學正式遷址揭牌,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經過50多年的建設與開拓,托克托縣 第一中學秉承黃河文化,兼收並蓄,外引內聯,厚德明理,博學樹人,已成為托克托縣人民心中“教育的驕傲”。
辦學規模
托克托縣第一中學占地面積200000m2,建築面積37000m2。現有集教學、辦公為一體的綜合大樓1座,多功能實驗電教綜合大樓1座,有設施完備的學生公寓樓3座,大型體育場2008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屆時可承辦較大規模的體育賽事。學校有齊全的實驗儀器設備和音、體、美、科技教學及活動的場地、器材,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頗具規模,並建立了校園網。現代化教學設備已經開始發揮作用,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現任領導
校長:王占光 黨支部書記:曹霞副 副校長:呂銀忠趙國強
校訓
厚德,博學, 強體,育能。
校風
求真務實,團結上進, 民主和諧,生動活潑。師資力量
托克托縣第一中學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266人,研究生學歷的4人,本科學歷的 156人,高級教師60人。他們具有良好的治學傳統和師德風範,甘於吃苦、勇於探索、樂於奉獻,形成了嚴謹認真、勇於創新的教學風氣,在教書育人和教學研究上成績斐然。學校注重科研型教師的培養,加大教育科研力度,以促進教學工作的規範化、合理化和科學化;想方設法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有教育資源,增強科研氛圍,提高科研水平,以推進素質教育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增強辦學效益,適應新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所授榮譽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思想,全方位運作,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06年7月被內蒙古自治區禁毒委、教育廳命名為“全區中學生毒品預防教育活動示範學校”。 2006年12月被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協會評為“呼市第二十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活動先進集體”。2007年9月,被呼和浩特人民政府命名為“教育教學管理先進集體”。
歷屆英才
托克托縣第一中學肩負著托克托人民的重望,培育出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初、高中畢業生,為高等院校和家鄉、祖國建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1981年和1996年托一中高中應屆畢業生杜若明和張志軍在高考中分別獲得了自治區文科和理科狀元,分別被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錄取;1999年樊振華為呼市地區高考文科狀元,被北京大學錄取。2007年高考,600分以上的有11人,許蓉蓉同學以659分居全區文科第二名(僅差自治區狀元1分)。
學校校史
滾滾黃河水,綿綿哺養情。依託興教育,遐邇有芳名。1954年建校的托克托縣第一中學,在黨的領導下,在縣委、縣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關懷和指導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不斷前進,已成為呼市地區家喻戶曉的名校。在托縣人民心中,她是“人才的搖籃”“教育的龍頭”“托縣人的驕傲”。這所在黃河邊誕生的普通縣城中學,培養出了成千上萬的初、高中畢業生,其優秀人才遍布九州四海,涉足各行各業,可謂桃芳李艷,碩果飄香。
艱苦創業,發憤圖強
托克托縣古屬雲中郡,地理上傍依黃河。解放前,縣城曾是有名的水旱碼頭。那時,許多有志青年憑藉水路交通的便利,乘船遠行,外出求學,廓開眼界,有的經商,有的從軍,有的辦實業,有的投身革命,湧現了李裕智、蘇謙益、雲世英、竇生富、武達平、杜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有志青年求學成才,對托縣人民重視教育思想的加深無疑產生了重要作用。能擁有一所中學是托縣人民夢寐以求的夙願。 新中國成立的第六個年頭——1954年,烏盟公署(當時托縣的上級行政區)和內蒙古教育廳決定在托縣建立一所地區初級中學,招收托縣、和林縣、清水河縣的學生。這給托縣人民帶來了莫大的驚喜和鼓舞。校址經過反覆選擇,選在了縣城南端、河口以北張二八窯村西的一片空地上(托克托南湖公園東側)。 1960年以前稱為托克托中學,1960年托二中成立後,改為托一中。負責籌建學校的王廣統,是托一中建校史上立下汗馬功勞的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開拓者。以王廣統為首的老前輩們,肩負著黨和政府的重託,披星戴月,廢寢忘食,在時間短,任務重,資金短缺、原材料不足的情況下,東奔西跑,夜以繼日地工作,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只用了5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當年的建設任務。建起了兩棟教室、兩棟宿舍、一棟學生食堂、一棟後勤辦公室與庫房。當年招收3個國中班班, 162名學生, 23 名教職工。當時,烏盟文教處任命王廣統為教導主任,兼管總務工作,臨時代行校長職權,全面負責學校各項工作。一邊建校,一邊上課,其條件環境之艱苦一言難盡。但那時沒有人埋怨,沒有人叫苦。課堂上,老師們播撒著知識的種子;油燈下,老師們投下了辛勤耕耘的身影。工地上,灑下了師生義務勞動的汗水;鐘聲里,飽含了大家奮發進取的激情。或許是老一輩革命家獻身革命給了這方人以啟迪,或許是黃河水給了這方土地以靈性,或許是黃河文化鑄就了這方人崇文重教的素養。在十分簡陋的教學條件下,初創階段的托中就建立了良好的教學秩序,形成了嚴謹的教風和刻苦的學風,取得了突出的教學成績,有了很好的口碑。1957年首屆國中畢業生144人,升學62人。1958年至1960年三屆國中畢業生僅有3人未升學。1960年托一中被評為縣、盟、自治區三級“文教群英會先進集體”。
1958年開設高中班,當時招收了2個班102名學生,生源仍來自托、和、清三縣。那時候,學校領導石劍三、吳俊超都是上級派來的外地幹部,教師中有不少是來自北京、西安、福建、江蘇等地名牌大學的本科畢業生,例如張棟、李潔華、林雲祥、林永堅、廖建豪、劉懷璽等。當時,老師們對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和踏實嚴謹的態度是一流的,尤其是來自外地的老師,他們克服了氣候環境、飲食習慣、語言交流等諸多的不適應和困難,兢兢業業,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這一支具有良好素質的教師隊伍,他們在教育教學崗位上勤奮不倦地工作,換來了托中教學質量的步步提升。 1961年首屆高中畢業生71人,有67人考上了大專院校。到1965年5屆高中畢業生共386人,升入高等院校的227人,升學率60%。托一中列入了烏盟地區教育教學質量較高的學校的行列。
這時期取得的卓越成績為後來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每當回憶起托一中建校初期的人和事,知情人總是感慨萬千,讚不絕口,老校友對托一中更是一往情深,念念難忘。1984年,托一中建校30周年慶典時出現了一幕令人熱淚盈眶的場景。大會議程原沒有安排王廣統講話,而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返校的老校友們——他們中有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和各行各業的精英骨幹——紛紛舉手或給會議主持人遞條子,強烈要求王老師講話。當王廣統走上主席台時,全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他的講話數次被人們的掌聲打斷,校友們的熱情空前高漲,整個會場沸騰了!王廣統在會上說:“你們強烈要求我講話,給我這么熱烈的掌聲,這說明我在托中五年沒有虛度光陰,總算出過力、流過汗;也說明我當初(1950年)回托縣為桑梓服務,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點貢獻的選擇是正確的。”從這個場景可以看出學生們對這位建校元老以及對培養他們成才的母校的情結是多么深厚,印象是多么深刻!也可以看到托中師生之間的感情是多么和諧,多么純樸,多么真摯啊!。這足以說明,托中建校初期之所以取得了那么突出的成績原因就在於師生的凝心聚力,奮發上進。
經歷曲折,宗旨未變
正當托一中教育教學取得可喜成果,成為烏盟地區屈指可數的先進學校,師生們以高昂的熱情和十足的信心奮發上進的時候,一場席捲全國的“文化革命”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托一中。全校師生懷著一片愛黨、愛國的熱情,積極參與了運動。但是隨著運動的發展逐漸偏離了方向,茹通、吳俊超等校領導和李茂茹、劉樹棟等不少老師受到批鬥,學校正常教學秩序被打亂,老師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老師們仍不忘“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苦口婆心地說服學生:不做有損道德、危害人民的壞事,他們利用一切機會和可能不讓學生荒廢學業,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運動給學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損失。1966年學校停止高中招生,66屆高、國中畢業生沒有畢業。1967年國中也停止招生。同年12月到68年,66屆67屆國中和高中畢業生556 人中,有227人“上山下鄉”,其餘的回鄉勞動。 1969年9月,托一中和托二中合併,恢復國中招生,由秋季始業改為春季始業,當時10個國中班,學生474人,教職工65人。1971年學校恢復高中招生,當年招收6個 高中班,學生334人。1973年由四年制改為五年制,實行國中三年、高中二年分段教學。這一時期,是托一中隨著全國形勢的發展,經歷坎坷,舉步維艱的一個時期。其間,托一中幾易其名:1966年8月,改為“紅衛中學”,11月23日改為“韓桐中學”,1969年與托二中合併,又改稱托中,1971年遷到現址(1986年托縣新二中成立,托中隨之再改為托一中)。然而,托一中無論在怎樣的困境中,領導和老師也始終不忘黨的教育方針和辦學宗旨,始終堅持著他們的理想,儘可能地使學校的工作有頭有序。他們忠於職守的精神、正己育人的品德和追求上進的胸懷,成為學生的良好的楷模。這一階段,托一中經過“上山下鄉”或者回鄉勞動以及後來成為“工農兵”大學生的初、高中畢業生,在以後的發展中有不少成了黨政部門重要領導。例如,擔任過自治區副主席、山西省副省長兼太原市委書記的雲公民,先後擔任過托縣縣長、縣委書記、呼市副市長,市委副書記的王振義,先後擔任過托一中校長兼書記、托縣教委主任的李建民,以及杜枝、劉慧、李鶴、呂慧生、段守恆等,至於在當地經濟建設中發揮中堅骨幹作用的人才更是不勝枚舉。
春風浩蕩,業績輝煌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次年學校執行國家規定的十年制中國小教學計畫,恢復秋季始業,托一中迎來了祖國教育的第二個春天。廣大師生奔走相告,喜上眉梢,集結在心頭的熱情煥發出了無比巨大的力量。
學校在茹通校長的領導下,教學管理井井有序,學校一片盎然生機。教室里充滿了孜孜不倦的學習氛圍,操場上活躍著體育鍛鍊的矯健身姿,老師們在講台上滿面春風地傳道授業,學生們從書本里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優良傳統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光大。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以顯著提高。1977年和1978年有一半多畢業生考入大學或中專院校。1980年參加全區中學生數理化競賽,有1名學生獲得二等獎,2名學生獲得三等獎。同年薛志勇獲得高考全區理科總分第二名,他與郭大軍、王文斌、任其悅分別被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北師大錄取。1981年高考杜若明獲得全區文科狀元,考入北京大學。這驕人的成績令師生振奮,令托縣人民歡欣,令兄弟學校羨慕,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托中開始蜚聲周邊地區。在成績面前,在讚揚聲中,托一中師生沒有驕傲,他們深深懂得“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也深知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在李福、趙祥的領導下,托一中人堅持把“向更高的目標邁進,繼續努力奮鬥”作為共同志向。老師們潛心教學,學生們刻苦鑽研,學校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進取,不斷發展,不斷取得好成績 。1983年3月,韓秀雲老師獲得“全國優秀班主任”稱號,1986年崔素梅老師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989年又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先進工作者稱號,並出席了全國勞模大會,同年李建民老師被評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郝秉文老師被評為“全國先進青年工作者”。托一中被呼市政府評為“精神文明先進集體”,學校黨支部被呼市市委評為“紅旗黨支部”。 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到1989年,托一中高中畢業2600多人,升入高等院校453人,升入高中中專300多人,升學率29%。
托一中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奠定了雄厚的基礎。進入90年代,在李建民為首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無論校園建設還是教育教學質量都躍上了新的台階。1990年有特級教師2名(崔素梅、張星),高級教師22名,一級教師47名。老師們的教學論文開始在自治區級和全國級學術刊物上發表。教學管理更加規範,學術研究氛圍空前濃厚。升學率在呼市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考入重點大學的學生逐年增多,優秀學生躋身全市乃至全區前列已不為罕見。1993年劉曉珍高考總分為全市理科第三名,1994年楊靖高考總分為全市文科第二名,1996年張志君獲得全區高考理科狀元。。1998年和1999年魏燕飛和蘭旭東分別獲得物理單科全區第一名,1999年高考樊振華獲得呼市文科狀元。每年都有升入清華或者北大的學生。1996年學校教學辦公綜合樓的建成,使學校的教學條件發生了質的變化。當年,學校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
1991年學校開始對高一新生進行軍訓和國防教育,軍民共建活動廣泛深入地開展起來,校運會和校園藝術節每年隆重舉辦,體育衛生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成績顯著,學校出現了更加朝氣蓬勃的局面。1991年被評為“自治區擁軍優屬先進集體”, 1992年被命名為“呼和浩特市田徑傳統項目學校”, 1995年被確定為“呼和浩特市義務教育示範學校”,1996年被評為“自治區普通高中管理先進學校”“自治區推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單位” 和“呼和浩特市愛國主義教育先進集體”,1997年被評為“呼和浩特市貫徹體衛工作《條例》優秀學校”,1998年呼和浩特市地區首屆中學生辯論賽上獲得“亞軍”,同年被評為“呼和浩特市中國小國防教育先進集體”“內蒙古自治區貫徹體育衛生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呼和浩特市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 呼和浩特市義務教育工作先進學校”,1999年被授予“呼和浩特市標兵基層黨校”稱號,獲得了“呼和浩特市中國小、幼稚園第九屆藝術節文藝匯演一等獎”“呼和浩特市地區“伊利杯”中專中學歌舞小品朗誦大賽優秀演出獎”等。
90年代後期,由於全區理科狀元和連續多年高考優秀生的出現,托一中的名聲也隨之更加顯赫。周邊旗縣、呼市市區乃至伊盟、包頭的學生紛紛慕名而來。如此輝煌的業績不僅使托一中師生也使全縣人民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開拓創新,再上台階
跨入21世紀,校長高宇領導托一中師生在素質教育上邁開了新的步伐,教育科研活動廣泛深入,校園文化建設蓬勃展開。2004年語文組參加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劃課題“作文三步法”實驗課題,經“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評審鑑定,圓滿結題,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學校參加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基礎教育新三片地區發展水平研究”子課題“因地制宜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案例研究”,研究成果於2006年5月經內蒙古教科所結集由內蒙古出版社出版。俄語老師魯強、政治老師曹雪琴、化學老師趙利英先後被評為市級學科帶頭人。為了使師生課外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培養新時代文學幼苗,學校於2004年創辦了校刊《黃河浪》,經過廣大師生共同努力,把一份定位準確、編排精製、充滿生機的校園雜誌呈現在人們面前,得到了普遍的讚譽。2010年參加“首屆全國農村中國小校報校刊評比”榮獲最佳校刊一等獎。這進一步提高了學校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豐富了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2011年一開學,學校又籌建了“黃河浪”文學社,由老師指導,學生自主活動、自主管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6月,文學社選送162篇稿件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大賽”,有10篇獲獎,被確定為“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大賽文學創作基地”。2011學校還獲得了“和諧中國·首屆全國中國小百佳創新學校”稱號。
21世紀,托一中的校園硬體建設又有了更大的發展,教學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學生宿舍樓和實驗樓分別於2000年和2006年投入使用。9個多媒體教室和2個微機室的配置使學校教學邁進向現代化教學的軌道。國中部遷到原托三中,新蓋了教學辦公綜合樓和學生宿舍樓。 學校占地面積135466平方米,其中高中部76856平方米。建築面積共33365平方米,其中高中部23315平方米。2006年秋季,學校有教學班64個,其中高中班34個;在校生4155人,高中生2221人;教職工總數274人,高中部156人;專任教師204人,高中部108人;中學高級教師共38人,高中部有30人;中學一級教師共151人,高中部有71人。全校少數民族教職工14人,高中部8人。全校教職工中研究生學歷的2人,全在高中部,本科學歷的123人,其中高中部有70人,專科學歷的共135人,高中部有97人。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64%,國中專任教師合格率100%。53年來,學校建築面積增加了將近6倍,教職工數增加11倍多,在校生人數增加了25倍多。
21世紀,托一中高考上重點線學生進一步增加。2000年高考,有三位理科生均上了清華錄取分數線。2011高考許蓉蓉以659分(僅差狀元1分)的好成績獲得全區第二名。此間,體藝特長生考入高等院校的學生大幅度增加。2006年體藝生高考上線70人,均被一本或者二本院校錄取,成為學校的一大亮點。2003年到2011年,學校獲得了市級“校園建設先進單位”、“教育教學先進集體”、“先進黨支部”、“‘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模範單位”,自治區“綠色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學校”、“中學生禁毒預防教育基地”、“‘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等40項縣、市、自治區級命名與榮譽稱號。高宇校長2003年被評為市級“優秀校長”,周文師副校長2000年被評為市級“勞動模範”,2004年被評為市級優秀共產黨員。2007年縣委、縣政府決定把托一中國中部分離出去,稱托三中,把托一中高中部與托二中高中部合併,這樣托一中即由完全中學變成普通高級中學。秋季擬招收20個高中班,連同下學期托一中和托二中高二、高三的現有班級,將達到54個班,預計學生總數達到3400多名。托一中的歷史進入了又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重新組合的托一中學校領導班子於2011年6月4日赴職上任,校長儲天換、書記曹霞均是托一中80年代培養出來的學生。新領導班子年輕、務實、團結、上進,他們肩負著托縣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重託,肩負著全縣人民的厚望,以虛心的態度,踏實的作風,明確的思路,開闊的胸懷,開始了辛勤的工作。在托一中進入新的發展里程碑之際,他們決心依照“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新理念,充分發揮新校址的有利因素,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克服面臨的諸多困難,開拓創新,奮勇前進,力爭儘快把學校建設成“市級優質高中”。他們將繼承和發揚托一中的優良傳統,以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教學,創建一流的教師隊伍和一流的育人業績,讓未來的托一中桃李更加鮮艷,碩果更加馨香。
學校大事記
1954—1955年
1、1954年4月,王廣統(代教導)李景春、霍光顯、張睿四人搞基建,校址選在托縣與河口的中間地粱底。八月十四日開學,暫時借用南街國小上課。
2、校名托克托中學,為托和清三縣地區中學,屬烏蘭察布盟文教處直接領導,學校的教職員工由文教處分配,所需一切經費由文教處直撥。 3、收162名學生,共3個班,每班54人,23 名教職工。分別是1班、2班、3班、4班。
4、基建 教室兩棟、宿舍兩棟、學生食堂一棟、後勤辦與庫房一棟。
5、龐維獄(代校長)、肖鳳歧、王秉中、牛定中、謝鋒、阮仁豪(歷史)、劉承勇(地)、暢文(植物、音)、田瑞森、杜文秀(政)(兼團乾)、方保天(醫)、謝秉智、張愷、萬保山、徐青雲、柴德勝。
6、男籃:武郭良、張廣華、李廣華、郝雲飛、焦守成、丁正貴、張澤民、李健雄、樊志華、肖鳳歧帶隊
7、考入集寧師範27人,薩中21人,集一中4人 8、學生會: 主席:李貴、候文花(學習)、武敦良(文體)
1955年
1、國中四個班,每班54人,總計216人。班級順序是4班、5班、6班、7班。
2、謝鋒、王素華、孫殿邦、呂德海(團乾)、孫世光(醫)。
1956年
1、招四個國中班,每班學生54人,總計216人,四個班分別是:8班(班主任:曲秉昌)9班(班主任: )10班(班主任: 盧文耀)11班(班主任: 楊寬),其中每班有2名保送生。
2、李建雄、張鄂潔參加全區少年體操賽。張鄂潔被選入內蒙古代表隊去參加全國體操比賽。
3、教職工人名:(33人)
王廣統(教導主任)、石劍三(負責人)、白髮(團幹部)、牛定中(教師)、肖風歧(教員)、田瑞森(體育)、劉承勇(地理)、盧文耀(歷史)、
候紹先(數學)、 王秉中(語文)、 孫殿邦(歷史)、 范若龍(地理)、 陳臻五(語文)、 崔文禎(數學)、謝 鋒(數學)、 王素華(生物)、
孔祥松(體育)、 曲秉昌(語文)、 楊 寬(音美)、 聶中善(化學、植物)、於翠香(生理衛生)孫世光(醫)、高錦亮(職員)、 杜文秀(職員)、李景春(職員)、張 睿(職員)、霍光顯(職員)、師文琴(職員)、薛 忠(工友)、張凱(工友)、謝秉治(工友)、萬保山(工友)、
柴德勝(炊)、陳占年(炊)、王存義(炊)、徐青運(炊)、王貴(炊)、劉長福(炊)。
4、 12月份舉辦全校學生繪畫展覽,並評選出一、二、三等獎。
1957年
1、國中畢業生144人,升學62人。
2、招國中生四個班,54x4=216人 原黑城、什力鄧、祝樂沁三個戴帽子國中二年級,併入托中變為兩個教學班,連同原來的4個班,國中二年級共6個班。 3、由田瑞森老師帶隊,有王尚勝、劉美英等人組成的代表隊赴豐鎮,關於豐鎮、薩拉齊事件開會,會上托中受到表揚。事情經過是豐薩中學生給托中學生會來信,要一齊上街遊行,要求政府擴大招生,托中學生會沒有回響。九月份參加會的代表校給各班傳達事件的經過。
4、呂步青事件: 國中 班學生呂步青因生活鎖事與同班同學發生口角,後寫下遺書離家出走。同學發現後學校很重視,由班主任范若龍老師帶來全班同學分組到各處尋找,找了很久,於第二天早晨在河邊找到,呂步青見同學們找來,於是開始向河中走去。同學們把她從水中拉出來送回學校。此事在學校影響很大,學校給於開除學籍處分,讓家長領回。
5、 從57年開始托中搞勤工儉學活動。57年工作安排是每班每周一天勞動,學校搞了農場、坯廠、木工廠、印刷廠、硝廠、飼養廠等項目。通過學生們挖的土坯,修建了校牆、大禮堂以及幾棟教室和宿舍。利用農場和豬場,改善了學生一伙食。58年秋季開學,減免了全校學生的課本費。
6、 整風反右:1957年春夏之際,黨開展整風運動。黨中央提出大鳴大放,給黨提意見,幫助黨整風。秋季開學後不久轉入反右鬥爭,在縣委宣傳部的領導下,有校黨支部負責在教職工中開展了反右鬥爭,到58年2月基本結束。有三名教師被定為右派。其中兩名被定為極右。戴了右派帽子,三人各降兩級工資。他們是牛定中、劉晨勇(極右)、肖鳳岐(中右)。 58年7月份托限於多,河水猛漲。一天學校正舉行歡送4—7班畢業生晚會,接縣委緊急防洪通知,學校組織有50多人參加的防洪搶險隊赴乃只蓋參加抗洪鬥爭。以後每年雨季來臨之際,學校都要參加防洪鬥爭。
1958年
1、皇甫桂在烏蒙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奪得女子標槍第一名,李禎取得男子撐竿跳高第二名。
2、國中畢業生全部升學。
3、開始設高中班。
4、6月份人員:48人
石劍三(副校長)王廣統 鄭富(團乾) 孫世光(校醫) 職員: 李景春、張睿、霍光顯、師文琴、喬殿惠、張泰 教員:肖風歧、王秉中、牛定中、孫殿邦、田瑞森、范若龍、謝鋒、王素華、陳臻五、崔文禎、 杜文秀、高錦亮、盧文耀、李福、張應富、趙秉仁、吳桐、史德珍、趙雲智、楊寬、候紹先、賈同偉、薛溫、田德清、王化民、郭兆民、劉雁鳴、李祿 工勤:薛忠、謝秉治 炊事員:柴德勝、劉長福、徐青運、王貴、李潤、張玉明、苗根喜、趙思前
5、本學年度國中招生5個班,分班時按5分班、4分班、3分班及2分班分班。 高中第一屆招收2個班,招收托和清三縣國中生
6、大煉鋼鐵: 1958年黨中央制定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這條路線的指導下掀起了大躍進。同年秋季,黨中央號召開展大煉鋼鐵運動。根據烏盟的指示,學校停課全體師生去清水河煉鐵。農曆8月14日下午,師生步行去大石夭,晚上在大石夭村過夜。由於沒有船,師生走不了,自帶乾糧全都吃完,所以師生只好到地里撿山藥,撿秋後漏下的糧食。第三天坐船去園子灣。 當時按照軍隊編制,托中為一個營,下設連、排、班。營教導員,營長由學校領導擔任,各班主任分別任指導員、連長、排長等。學生以連隊分別駐於下城灣、塔幾梁、劉湖梁等地。按指定地點分組找選礦石、運礦石、建爐運煤。隔幾天足火煉一次(所煉毛鐵是毫無價值的渣石混合體),學校有一個鍋拖機帶動鼓風機的煉鐵爐,只有這個爐出的是鐵。托中煉鐵放過幾次“衛星”。受到烏盟嘉獎。 未參加煉鐵的留校挖土坯,建起一座磚窯,第二年投入生產。 在清水河共三個月左右。返校後,圍繞大煉鋼鐵是否降低教學質量展開了大討論,大辯論。在辯論中自然形成兩種意見。一種觀點認為,依照教學上的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教學,是符合教學規律,用搞政治運動形式代替教學是不符合教學實際的,勢必影響正常教學和教學質量。另一種認為煉鐵雖然耽誤了教學時間,但由於煉鐵曬黑了皮膚卻煉紅了心,耽誤點教學時間是可以補上的。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持前者的觀點的同志受到了批判。 在總結煉鐵運動的基礎上,肯定了大煉鋼鐵的收穫,評選了個連、排的煉鐵英模,並予以獎勵。
7、9 月14 日開始教學改革的討論、辯論。全校集會四五次。大會發言者比較多,內容涉及課本內容有的學生批評教師講授內容不健康;也有的談教學方法等問題。
8、學校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小組,即第二課堂,其中運動隊(籃球隊、足球隊、體操隊)、美術小組、文藝宣傳隊比較活躍,籃球隊經常參加縣裡的比賽,美術小組常上街書寫宣傳標語、畫宣傳畫,文藝宣傳隊經常上街演出,配合宣傳中央的精神政策。
1959年
1、國中畢業生除3人外,全部升學。本年度國中生招6個班(23——28班),高個招2個班(高3——高四班),招托清和三縣學生。
2、人員:(54人)
石劍三(副校長) 鄭富(團乾) 孫世光(校醫) 職員: 李景春、張睿、霍光顯、喬殿惠、張泰 、梁海淵 教員:肖盧文耀、李福、趙秉仁、吳桐、史德珍、孟庭凱、趙雲智、候紹先、賈同偉、李世興、劉雁鳴、薛溫、田德清、李祿、卿香苓、王化民、張志宏、張相田、邢俊福、侯志、田森、賈世榮、李茂如 工勤:薛忠 炊事員:y
3、9月份開始在全校學生中開展大討論,討論大煉鋼鐵運動是否得不償失,在開展討論之前,全校師生在會議室門前的講話台前集中,茹通支部書記在會上作了講話。並特別聲明,這次討論是為了明辨是非,堅決執行“三不”(不抓辮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以後每周用幾節自習討論。在討論中有的認為得大於失,也有的認為得不償失。年終對每個學生進行操行評定時,高3班和高4班的個別學生,如王繼忠、喬滿良等同學受到了空前的批判,又由於是班主任老師發動的,所以有的學生顛倒黑白謾罵的語言對被鑑定者進行人身攻擊。後被黨支部制止,重新由小組進行鑑定。
1960年
1、改名為托克托第一中學
2、托一中與南街國小及其幼稚園合併,“一條龍”教改實驗。南街國小改稱托一中國小部、托一中幼稚園。
3、托一中被評為縣、盟、自治區三級文教群英會先進集體。 4、全校共17個國中班,6個高中班。學生54x23班=1242人,教職工88人,其中專任教師50人。
5、副校長: 石劍三、茹通 教導主任:韓發詳(正)、孟庭凱(副) 團乾: 鄭富 校醫:孫世光
6、教職工:
李景春、張睿、霍光顯、喬殿惠、張泰 、梁海淵 、劉致中 教員:肖風歧、王秉中、牛定中、孫殿邦、田瑞森、范若龍、謝鋒、王素華、
陳臻五、崔文禎、 杜文秀、高錦亮 、盧文耀、李福、趙秉仁、吳桐、史德珍、孟庭凱、趙雲智、候紹先、賈同偉、李世興、劉雁鳴、
薛溫、田德清、張相田、田森、邢俊福、侯志、李祿、賈世榮、卿香苓、王化民、張志宏、王世魁、王勇、惠俊智、李茂如 工勤:薛忠、
趙思前、張凱、王守智 炊事員:柴德勝、劉長福、徐青運、王貴、李潤、張玉明、苗根喜、何巨才、辛連五、王廷弼、呂拉拉、趙五保、
樊桂生、朱憲祺、趙寶祥、郭森、崔士珍、辛平智 9月份調來:弓也文、呂文、宋生才、鄔光玉、劉成榮、邢德、聶文、王勇、王世奎、
郭文、范生貴、徐耀、史銀堂、王德新、郝志強、李茂茹、喬勇劉建邦、劉日升、趙正華、楊詳
7、農村戶口家屬反鄉: 60年以後的三年困難時期,中央指示壓縮城市人口,根據這一指示精神,在教職員工中,凡從本旗縣及鄰近旗縣農村遷入城鎮的農村人口,一律返回原地,城市不再供應口糧。托中有這類戶口的家屬五戶。1964年後國家經濟情況逐步好轉才陸續遷回城鎮。 1961年
1、教職工:(84人)
支 書: 茹通 副校長: 石劍三 教導主任:韓發詳(正)、孟庭凱(副) 團乾: 鄭富
職 員:張泰(主任) 、張睿、蘭恩、沈玉、楊振榮、杜廷儒、霍光顯、劉致中 、程繼祖、谷世宏(校醫) 教員:王秉中、
牛定中、孫殿邦、田瑞森、范若龍、王素華、謝鋒、史德珍、崔文禎、杜文秀、李福、候紹先、李世興、卿香苓、賈同偉、吳桐、趙雲智、
喬勇、段智、曹玉璽、劉雁鳴、田德清、邢俊福、王化民、弓也文、喬殿惠、張志宏、劉成榮、張相田、田森、王才、鄔光玉、郭文、王勇、蔚凱、宋達文、邢德、李義、賈世榮、王世魁、李祿、何慶明、史銀堂、候文花、李茂如、劉建邦、劉日升、趙正華、楊詳、李健雄、
王芝詳 工勤:薛忠、趙思前、張凱 炊事員:徐青運、劉長福、王貴、李潤、尚根喜、何巨才、王廷弼、呂拉拉、趙五保、吳貴生、朱憲祺、趙寶祥、郭森、白存發
2、劉榮代表烏蒙去哈爾濱參加男子少年滑冰,教師張想田參加冰球比賽。
3、首屆高中(高1班、高2班)畢業生71人,有67人升入大專院校。
4、六月份沒有進行期終考試就停課放假支農。農村學生回村,城鎮學生在城關鎮的三個生產大隊支農勞動,勞動進行了近兩個月。八月底開學,每天上午一門課,下午一門課,僅三天時間就考完了,此後便決定升留級,特別是高三,升級的僅三十多人。後來高二某女生向縣裡反映了這一情況後,又有一些學生升了級。
1962年
1、7月共有高中畢業生班兩個(高3班、高4班)畢業生 人升入高校北大1人,內師大9人。
2、1962年9月招生4班,共招新生216人。
3、1962年夏季高考泄密事件,事件經過大致如下: 高考前的備考期間,焦林鳳、任維鳳等同學曾在音樂教師的小辦公室複習。高考完了以後,李樹榮等同學去音樂教室時無意中從她們的複習資料中看到有高考作文題,認為她們事先得到了題,以後李樹榮把此事告訴了孫貴同學。高考泄密的“新聞”便在學校內傳開了。幾天以後校黨支部召開部分學生會議,談高考泄密問題。會上茹通支書及部分老師講了話,認為不可能,石校長辦公室與支部辦公室只隔一牆,如有行動是可以發現的。
4、學生會:主席 鄭勇 秘書 耿耀春
5、教職工:(85人)
支 書: 茹 通 副校長: 石劍三 教導主任:韓發詳(正)、孟庭凱(副) 團乾: 鄭富 總務主任:張泰 校醫:谷世宏
職 員:蘭 恩、劉恩元、楊振榮、霍光顯、劉致中 、程繼祖、賈仁添 王秉中、牛定中、孫殿邦、田瑞森、范若龍、王素華、
謝 鋒、史德珍、崔文禎、杜文秀、李 福、候紹先、李世興、卿香苓、賈同偉、吳 桐、趙雲智、喬 勇、段智、盧文躍、
張景福、張睿、曹玉璽、劉雁鳴、田德清、邢俊福、弓也文、喬殿惠、張志宏、張相田、田森、王才、鄔光玉、郭文、王勇、 宋達文、邢德、楊如崗、段興茂、 賈世榮、王世魁、李祿、何慶明、崔志強、史銀堂、候文花、李茂如、劉建邦、趙正華、 李健雄、李瑞霞、王芝詳。
工勤:薛忠、趙思前、王廷弼 炊事員:徐青運、劉長福、王貴、李潤、尚根喜、何巨才、呂拉拉、趙五保、吳貴生、朱憲祺、
趙寶祥、郭森、白存發、張凱、張玉明
6、上半年召開烏盟俄語教學觀摩會,全烏盟地區教師代表幾十人在林主任帶領下觀摩俄語教師的課,在最後一天舉辦了晚會,報幕用俄漢兩種語言。
1963——1964學年
1、教職工:(共77人)
支書: 茹通 校長:吳俊超 教導主任:韓發詳 總務主任:張泰 總務人員: 蘭恩、劉致中 、程繼祖 團乾: 鄭富 校醫:谷世宏
教員:王秉中、米澤惠、王瑄、牛定中、孫殿邦、田瑞森、范若龍、王素華、杜文秀、李福、候紹先、李世興、卿香苓、賈同偉、
吳 桐、趙雲智、喬勇、段 智、盧文躍、張景福、張 睿、曹玉璽、劉懷璽 、韓楚森、李茂如、劉希昌、何慶榮、王鵬里、 劉雁鳴、邢俊福、弓也文、李廷倉、郭文、王勇、王世魁、邢德、崔志強、宋達文、張相田、田森、段興茂、吳秉仁、林雲詳、 張棟、張永興、林永堅、李潔華、郭憲璞、廖建豪、李祿、雎建基、丁正貴、候文花、要守瑞、李玉昆、張占遍、逯敏、
王秉生
炊事員:薛忠、趙思前、王廷弼、徐青運、王貴、李潤、尚根喜、呂拉拉、朱憲祺、趙寶祥、張玉明、李才旺
2、托一中教工足球賽參加烏盟成人足球賽獲第二名。
3、本年度高中赴呼市8中參加高考,因為62年高考泄密事件,托中考場被撤。
3、64年8月分托縣大雨連綿,流經城關鎮的大黑河水猛漲,托城河口之間部分堤壩內外都是水,大壩危在旦夕,托中剛參加完高考回校的師生一同上壩參加搶險勞動,為保護大堤做出了突出貢獻。
4、托一中高中7、8班學生上呼市15中參加高考,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吃住在15中。
1964——1965學年
1、托一中女籃在烏盟女子少年籃球分區賽上獲得冠軍,董兆裕代表托縣參加烏盟田徑運動獲第一名,成績11"7(100公尺),並代表烏盟參加全區運動會。
2、托一種高中9、10班畢業生到呼市15中參加高考,師生在15中吃、住,參加考試。
3、本學年度國中招4個班,分別是47班、48班、49班、50班,共招收學生54x4=216人。高中招2個班,分別是13班、14班,總計108人。
4、1965年7月高中畢業班(9、10班)學生赴呼參加高考。
5、 1965年9月: 支書: 茹通 副校長:吳俊超 教導主任:韓發詳 總務主任:張泰 副教導主任 :張睿、程繼祖、劉致中 、谷世宏
教員:王秉中、孫殿邦、牛定中、田瑞森、范若龍、王素華、杜文秀、李福、候紹先、李世興、卿香苓、賈同偉、吳桐、
趙雲智、喬勇、段智、張景福、劉懷璽 、韓楚森、李廷倉、崔文禎、曹玉璽、李茂如、劉希昌、何慶榮、王鵬里、邢俊福、呂徑阜、郭文、張相田、段興茂、吳秉仁、林雲詳、張棟、邢德、郭憲璞、廖建豪、李潔華、林永堅、崔志強、李祿、王德新、劉長生、劉鳳琴、李占愛、
要守瑞、李玉昆、張占遍、逯敏、王秉生、齊占標、宋鳳蓮 炊事員:薛忠、徐青運、李潤、王貴、張玉明、趙思前、尚根喜、王廷弼、
朱憲祺、趙寶祥、李才旺 函授部:趙維民、楊映成、張志宏、雎建基 共74人
1966——1967學年度
1、教職工:(共74人)
支書: 茹通 副校長:吳俊超 教導主任:韓發詳 總務主任:張泰 副教導主任 :張睿 管理員:劉致中 會計:程繼祖
事務員:曹玉璽 校醫:谷世宏
教 員:王秉中、孫殿邦、牛定中、田瑞森、范若龍、王素華、杜文秀、李福、候紹先、李世興、卿香苓、賈同偉、吳桐、趙雲智、喬勇、段智、張景福、劉懷璽 、韓楚森、李廷倉、崔文禎、李茂如、劉希昌、何慶榮、王鵬里、邢俊福、呂徑阜、郭文、張相田、段興茂、吳秉仁、林雲詳、張棟、邢德、郭憲璞、廖建豪、李潔華、林永堅、劉長生、崔志強、李祿、王德新、陳秀屏、劉鳳琴、李占愛、要守瑞、李玉昆、張占遍、逯敏、王秉生、齊占標、宋鳳蓮 炊事員:薛忠、王廷弼、趙思前、徐青運、李潤、王貴、張玉明、尚根喜、朱憲祺、趙寶祥、李才旺 函授部:趙維民、楊映成、張志宏、雎建基
2、文化大革命: 托一中的文化大革命運動是從1966年6月18日高中 班部分學生給縣委領導寫大字報開始。隨後又有白雲生、王振義、焦運、花銳四位高一學生給黨支部寫了揭批修教路線的大字報。托中的文化大革命逐步轉向高潮。 中央指示派工作組進校,縣委派董德詳為組長的工作組進駐托一中,領導學校的文化大革命。 10月份以後開始大串聯,學校大部分師生到外地串聯,12月份師生串聯先後返校鬧革命,組織戰鬥對,揭批修教路線,抓黑幫、走資派。茹通當時任支書,黨支部被學生組織定為“茹家黑店”,黨支部的大部分黨員和部分教師稱為黑幫。 本學年度共招4個國中班,編號為55、56、57、58班,共收學生216人。這些學生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前已放錄取通知書,所以雖然運動已開始,學生還是入了學,編了班。 高中沒有招生。
3、文革開始後中學與國小、幼稚園脫鉤。
4、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8月改校名為托縣紅衛中學。
5、12月66、67兩屆高國中畢業生566人中有272人上山下鄉插隊勞動鍛鍊,其餘回鄉勞動。 本屆高中畢業生91、12班,因“文革”沒有組織高考,學生在校參加文化大革命運動。
6、1967年6月呼市紅衛兵第三司令部、火車火、河西公司等組組成為韓桐開追悼會,會場設在托一中操場,參加人員有呼市各民眾組織、托縣的民眾組織,呼市來托的車輛有200——300輛,操場內人山人海。
1967年9月——1968年8月
1、教職工:(共 77人 )茹通 吳俊超 張泰 張睿 劉致中 程繼祖 曹玉璽 谷世宏 王秉中 孫殿邦 牛定中 田瑞森 范若龍 王素華 杜文秀 侯紹先 李世興 卿香苓 賈同偉 吳桐 趙雲志 喬勇 段智 張錦福 劉懷璽 韓楚森 李庭滄 崔文禎 何慶榮 李茂如 劉希昶 王鵬里 邢俊福 呂經阜 郭文 張相田 段興茂 吳秉仁 林榮祥 張棟 邢德 郭憲璞 廖建豪 李潔華 林永堅 劉長生 崔志強 李祿 王德新 陳秀屏 劉鳳琴 要守瑞 李玉昆 張占遍 逯敏 王炳生 齊占標 宋鳳蓮 薛忠 徐清雲 李潤 王貴 趙思前 尚根喜 劉長福 王廷弼 朱憲琪 趙保祥 李才旺 趙維民 張志宏 睢建基 張愷 郭森 辛平治
2、1967年3月10日“衛東兵團”向“紅色造反團”奪權,成立紅衛中學臨時革命委員會,簡稱“臨委會”。 11月23日經烏盟革委會批准,又改名“韓桐中學”並組成 韓桐中學革委會。
3、9月份 卿香苓的兒子被人投入井中而死,此事件為運動中派別鬥爭而引發的報復殺人。
4、軍管會駐校領導
1968年9月——1969年8月
1、教職工:(共 80人 )茹通 吳俊超 張泰 張睿 劉致中 程繼祖 曹玉璽 谷世宏 王秉中 孫殿邦 牛定中 田瑞森 范若龍 王素華 杜文秀 李福 侯紹先 李世興 卿香苓 賈同偉 吳桐 趙雲志 喬勇 段智 張錦福 劉懷璽 韓楚森 李庭滄 崔文禎 何慶榮 李茂如 劉希昶 王鵬里 邢俊福 呂經阜 郭文 張相田 段興茂 吳秉仁 林榮祥 張棟 邢德 郭憲璞 廖建豪 李潔華 林永堅 劉長生 陳秀屏 崔志強 李祿 王德新 孟紹華 楊生玉 張毅 康騫 劉鳳琴 要守瑞 李玉昆 張占遍 逯敏 王炳生 齊占標 宋鳳蓮 徐清雲 李潤 王貴 張玉明 趙思前 尚根喜 劉長福 王廷弼 朱憲琪 趙保祥 李才旺 趙維民 張志宏 睢建基 張愷 郭森 辛平治
2、 1969年9月 1、9月份托一中與托二中合併,開始恢復國中招生,由春季始業改為秋季始業,10個國中班,學生474人,教職工65人。
3、夏天,賈同偉、何慶榮等組織排練大型話劇《農奴戟》,借用呼市廳建何師傅和郝正奇導演,又從內蒙歌舞團借回燈光,使用原廳建的布景進行演出。內容以四川收租院故事為藍本編寫而成,在當時轟動全縣,影響很大。托縣人第一次彩燈光布景。在城關演出幾場後,到燕山營等地演出。
發展前景
托克托縣第一中學有著光榮的過去,更有美好的未來。在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新形勢下,學校正上下一心,發揚優良傳統,立足當前,放眼未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爭創一流優質高中而努力奮鬥!